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黍米就是大黃米,黏豆包就是用它做的

2022-09-14由 黃縣話 發表于 林業

黍是什麼作物

《說文河待

·黍部克量內》:“黍,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從禾,雨省聲。孔子曰:‘黍可為酒,禾入水也。’”段玉裁注:“黍,《九穀考》曰:以禾況黍,謂黍為禾屬而黏者,非謂禾為黍屬而不黏者也。禾屬而黏者黍,禾屬而不黏者糜(méi)。對文異,散文則通稱黍,謂之禾屬,要之皆非禾也。今山西人無論黏與不黏統呼之曰糜黍,太原以東則呼黏者為黍子,不黏者為糜子。黍宜為酒,為饈籩之餌餈,為前旁卻酏(yǐ,釀酒所用的清粥)粥。糜宜為飯。”

黍米就是大黃米,黏豆包就是用它做的

“黍”為象形字,甲骨文象一棵黍子形,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

“(甲骨文)或省水。

黍為散穗,與稻不同,故作(散開)之狀以象之。

黍為人類最早的栽培穀物之一,穀粒富含澱粉,供食用或釀酒,稈葉可為牲畜飼料。在乾旱的北方,黍一直是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康熙版《黃縣誌物產》無“黍”之記載,只說:“稷,最少。”同治版《黃縣誌

·

食貨志》“黍”條:“可釀酒,黃人謂之‘大黃米’”。民國版《黃縣誌

·物產

》說的較詳細:“黍,黍子,種子可制糕,去粒之穗可制帚。到處栽培,產量較少。不黏者為稷。”

黍米就是大黃米,黏豆包就是用它做的

大黃米

何謂“稷”?“稷”為古代的一種糧食作物,有時指穀子,《爾雅

·釋草》:“粢,稷。”孫炎注:“稷,粟也。”邵晉涵正義:“前人釋稷多異說,以今驗之,即北方之稷米也。北方呼稷為穀子,其米為小米。”亦指黍類之不黏者,《本草綱目·谷部·稷》:“稷與黍,一類二種也。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稷可作飯,黍可釀酒。猶稻之有粳與糯也。陳藏器獨指黑黍為稷,亦偏矣。黍稷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結子成枝而殊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種,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黃、黑數種,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為黍子,不復呼稷矣。北邊地寒,種之有補。河西出者,顆粒尤硬。稷熟最早,作飯疏爽香美,為五穀之長,而屬土,故祠穀神者以稷配社。五穀不可遍祭,祭其長以該之也。上古以厲山氏之子為稷主,至成湯始易以後稷,皆有功於農事者雲。”又說:“

蓋稷之粘者為黍,粟之粘者為秫,粳之粘者為糯。”古代以稷為五穀之長,奉祀為穀神,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稷,五穀之長。五穀眾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一國之君主必祭“社(土神)”“稷”,後遂以“社稷”代表國家。“稷”又寫作“穄”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一:“穄米,《蒼頡篇》雲‘大黍也’,又云‘似黍而不粘,關西謂之糜’是也。”根據《中國黍稷(糜)品種資源目錄》,黍一般按照黏與不黏分為兩種,黏的稱為黍子或黏黍子,不黏的稱為糜子。

黍米就是大黃米,黏豆包就是用它做的

黏豆包

西北到東北一帶多稱黍類為糜子,山東、河南兩省則稱黍子。

當年山東人闖關東,抱團聚居,因山東人多食棒子(玉米)面,東北人稱之為“山東棒子”。東北人多食糜子,比較常見的吃法是磨成粉做皮,裡面放入紅豆或飯豆做的豆泥,蒸出來稱為“黏豆包”,由於黏性大,很耐餓。糜子麵包豆包時要發酵,有酸臭味兒,故山東人稱東北人為“臭糜子”。

總括起來說,黍之粳者(不黏者)古稱“稷”“穄”,今稱“稷子”“糜子”。黍之糯者(黏者)古稱“黍”,今稱“黍子”“黏黍子”。

黍米就是大黃米,黏豆包就是用它做的

黍為禾本科黍屬植物,一年生草本。稈直立,葉條狀披針形,較穀子葉寬長,莖葉被有茸毛。圓錐花序,穎果球形或橢圓形,粒細小,去殼生籽實呈白色、黃色或褐色。喜溫、喜光,耐旱、耐瘠、耐鹽鹼。生育期短,苗期長勢旺,與雜草競爭力強,所以古人把黍作為墾荒的先鋒作物來種,是當時黃河流域的主要穀物。古代詩文中留下大量關於黍的記載,《詩經

·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詩序》:“《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舊都鎬京),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詩。”後世因稱亡國之痛為“黍離之悲”。《詩經·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論語

·微子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唐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唐曹鄴《田家效陶》:“黑黍舂來釀酒飲,青禾刈了驅牛載。”

元趙孟《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黑黍可釀酒,在牢羊豕肥。”幾百年間人們的生活都離不開黍。

黍米就是大黃米,黏豆包就是用它做的

黍米酒

古人將黍米釀的酒稱為“黍酒”“黍米酒”,即墨老酒就是用黍米釀製的,是北方黃酒的代表(南方黃酒是用糯米釀製的),稱“老酒”概言其歷史悠久,可上溯到兩千多年前。

黃縣南部山區多山塂薄地,水肥都跟不上,要看天吃飯,過去種黍種穀的不少。後來歸到生產隊,山上多種的是地瓜、花生和果樹,黍子種的少,也收不了多少,都是生產隊集中保管,誰家想要吃黍兒了,可以拿苞米或是豆兒去換。

黍米就是大黃米,黏豆包就是用它做的

黍米棗粽兒

黃縣人喜歡用黍兒包棗粽兒,這是頗有古風的吃法,《本草綱目》:

“菰葉裹成粽食,謂之角黍。

”“角黍”是粽子的古稱,既有形狀也有內容(用糯米包粽子是後起的事了),比粽子要形象得多。

黍米就是大黃米,黏豆包就是用它做的

黍米糕

黍兒最主要的吃法是做糕,可以磨成糕面兒做糕,囫圇粒兒做糕也很黏,裡面放上幾枚大棗,更添一股棗香味兒,吃的時候要用筷子夾取,蘸糖而食之(紅糖勝於白糖),蘸蜂蜜滋味尤勝。

糕過年是必吃的,寓意“年年糕(高)”,明劉侗、於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提及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可見這一習俗自明代就有了。

過去糕不是蒸的,是直接在鍋底用鏟子翻鏟,黏乎乎的,一不小心就糊鍋底了。

黃縣舊俗,過年的糕必須要留一塊放到二月二,泡軟了煎一下吃。

舊時過年的大餑餑也要吃到二月二,二月二那天要把過年吃的東西徹底打掃乾淨。

黃縣有句俗語,“十五了啦,年跑兒啦”,過去過了十五就要換食,吃平時吃的食物。

其實年要徹底結束得等二月二,龍抬頭了,一年之計在於春,把過年的吃食都消滅了,就該開始打算新的一年的事情了。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二月二那碗糕吃完了,舊的一年就成為過去了。

當某人錯過了時節或失去一去不復返的機會,心裡還老惦記著那事兒的時候,黃縣人會譏諷說:

“還想兒二月二那碗糕。

黍屬散穗,谷屬攢穗。揀粗狀的黍子,禾稈留得長一些,在鋤刃上颳去籽粒,剩下的禾稈穗毛就可以扎掃炕的小笤帚,前端是成排的穗兒,後端是一短把兒,要橫著使用,掃磨掃碾也經常要用到。

黍米就是大黃米,黏豆包就是用它做的

黃縣人家的炕相當於起居室,除了睡覺,吃飯會客做營生都在炕上,孩子寫作業也是趴在炕上寫,所以有時掃炕笤帚也有戒尺的功能,沒捱過幾下小笤帚疙瘩的怕是不多吧。

部分圖片引自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