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基礎

2022-09-13由 青史不可忘 發表于 林業

漢武帝在西域設定了什麼

前言

西漢王朝建立伊始,局勢不穩,匈奴實力雄厚,漢高祖平城之圍的挫折預示著初建立的漢王朝不具備戰勝匈奴的實力。故高祖的後繼者採取退讓政策,著力恢復和發展國內經濟,為日後開疆拓土準備條件。

邊界仍然不穩,時時有安全隱患。從匈奴統轄的地域到國都長安,“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者近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夕可以至”,嚴重威脅著西漢王朝的邊界安全。文帝前六年,匈奴將月氏逐出河西,控制西域,在西域設定僮僕都尉,“賦稅諸國,取富給焉”,以加強對西域的經濟控制和政治影響。

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基礎

文帝畫像

漢武帝對匈奴主動出擊,將河西作為開疆拓土的重要目標

漢武帝即位後改變了對匈奴的退讓政策,主動出擊,繼承了秦始皇未完成的偉業,繼續開疆拓土。河西是武帝開疆拓土的重要目標之一,漢廷具備了充足的物質儲備,有了進攻的基礎。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設想“斷匈奴右臂”是武帝西進政策的第一步。

張騫出使西域之前,西漢幾乎對西域一無所知。西漢初疆域東至大海,南至青藏高原,向西向北都是強大匈奴的地盤。張騫於公元前138年初次出使時在河西被匈奴扣押,後送往單于庭,十多年後逃回,因此獲得了許多關於匈奴內部情況、西域諸國及中亞的地理風俗等情況,回到長安後“具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這些資訊為漢王朝治理河西及西域提供了必要的依據。

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基礎

漢武帝畫像

漢王朝從決心抗衡匈奴的目標出發,將視野投向了廣闊的西部。隨著漢匈戰爭的增多,對西域的瞭解更加深刻。河西之戰後,原先屬於匈奴勢力範圍控制的河西為漢王朝納入國家統治,實現了武帝開疆拓土的目標之一。

河西廣闊平坦的地勢為出使西域提供了便捷的通道,西漢邊界西移,但是,匈奴強大的政治勢力仍控制著西域諸國。

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基礎

漢朝大戰匈奴

為經營西域在河西設定郡縣,修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

漢王朝在河西設定郡縣,修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原被匈奴控制的河南地等納入漢王朝版圖,為進一步開疆拓土的實現,增加了更多的可能。但匈奴仍有不甘,武帝末年,傳告羌人“張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擊居之”,河西北邊仍是匈奴勢力,時時想奪回河西。

建立河西四郡後的數年間,漢王朝設定西域都護,標誌著西域正式屬於漢王朝管轄。西漢王朝的疆域向西空前擴大,王朝統治疆域更加廣闊。拓展西北部的政策,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西漢時期西北陸路暢通,商貿頻繁。

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基礎

建立河西四郡

武帝初步“斷匈奴右臂”戰略設想已經轉變成開疆拓土、四夷來朝的宏願:“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最終漢王朝憑藉“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的條件發動多次戰爭重創匈奴,“屠大宛之城,蹈烏孫之壘,探姑繒之壁,籍蕩姐之場,艾朝鮮之旃,拔兩越之旗”,最終實現。

由此可知在西北、西南、東北等的疆土較漢初皆有所增加,向西置河西四郡、設西域都護,西部邊界擴充套件到中亞一帶;收復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雲中、雁門郡,北邊疆界達到陰山以北;南方置南海、蒼梧、交趾等郡;西南置犍為、武都、益州等郡,西南邊界達到雲貴和川邊地區。

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基礎

漢朝大戰匈奴

漢武帝重視對河西的經營,在東漢統一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東北置樂浪等郡,東北邊界達到朝鮮中部,東至日本海,自此漢代疆域空前擴大,武帝朝開疆拓土,重視對河西的經營。武帝之後的西漢王朝統治者也不遺餘力地經營河西。西漢對河西的治理卓有有效,河西從月氏、匈奴遊牧區變為農耕區及半農半牧區,遷徙大量移民定居,設定郡縣,納入國家統治,經營西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武帝時政治穩定,經濟實力強盛,君主本身雄才大略,開疆拓土,積極經營河西,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及人力,河西遂成為武帝著力開發的邊地區域。西漢時期河西是與匈奴對抗的軍事前沿基地。西漢對河西的治理成效顯著,在於實際利益需要的驅使。

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基礎

河西區域

河西在東漢統一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兩漢動亂之際,竇融認識到河西地理位置的重要,同時擁有精銳騎兵數萬,一旦有危急,可以黃河為天險固守,保全河西五郡之地。如若一郡有難,其他各郡都去相救。

河西內部各郡聯合,共同抵禦犯塞羌胡。竇融對河西戰略位置認識正確,並實施了一系列措施,保全了河西之地。因未受到戰亂波及,河西的經濟得以繼續發展,為光武帝統一之戰作出了貢獻。

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基礎

光武帝畫像

光武帝制定“柔道”方針,以保全既得的河隴之地為最終目標

光武帝劉秀制定了“柔道”治天下的方針,反映在西北邊疆地區則是以保全既得的河隴之地為最終目標。並且省並郡縣,裁減吏員,光武帝的西北政策比較務實,放棄經營西域,“自建武至於延光,西域三絕三通”,但河西仍勉力維持。與秦、西漢全盛時期的拓張疆土狀況相比,東漢大致固守西北疆土不失,少有開拓。

西漢由於河西與國都相近,統治者治理河西不遺餘力。但河西距離東漢政治中心較遠,外患匈奴的威脅減少,在邊疆治理上,實行消極退守的西北邊疆政策。東漢時,國都洛陽,以及政治形勢的變化,對河西的治理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基礎

治理河西區域

東漢中前期仍然重視對河西的經營,後期由於羌亂逐漸失去了控制。東漢中後期河湟羌人起事,河西兵亂,首次有棄涼之聲出現,羌人起義不斷,起義地域主要在涼州,東漢統治者階層多次有“棄涼州”的議論。

漢朝統治者對河西的認識,深刻地影響了河西的治理和穩定。武帝時期為抵禦匈奴,重視河西的開發,河西成為西漢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和物資供應之地;竇融認識到河西地域單元的獨立性,依據天險和兵馬保全了河西;東漢統治者對河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以致棄邊之聲多次出現,影響了對河西的治理。

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基礎

竇融畫像

由此,漢代對河西的治理理念在長時段內發生了變化,主要在於漢代根據現實的政治軍事等需求,對河西的戰略性認識不盡相同。

總結

縱觀漢王朝對河西的治理,以漢武帝為開端,後繼者積極經營河西,設定治理機構和治理主體,治理體系逐漸完善,河西成為西漢王朝對抗匈奴的重要基地,以軍事戰略為實際需要,不遺餘力地經營河西,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基礎

河西軍事城堡

竇融時保據河西五郡,治理措施得當,使得河西局勢相對安定,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中原動亂而河西成為避難之所,兵強馬壯,為東漢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西漢相比,東漢對河西的治理則有較多曲折之處,河西距政治中心較遠,統治者對河西的經營不如西漢積極,東漢中前期河西維持邊郡地位,後因羌亂波及,朝堂棄涼之聲多次出現,河西的治理受到影響。

漢武帝在河西設郡縣、築防禦體系、移民屯墾,為經營西域打下基礎

漢長城遺址

參考內容來源:《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