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畫下宮廷生活“真容”,郎世寧為何受康雍乾三朝賞識?

2022-09-09由 一財風尚 發表于 林業

郎士寧的畫值錢嗎

時隔近300年,一幅專家公認、已知世界唯一私人收藏的郎世寧油畫后妃肖像,在北京展出。正在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弘曆的世界II”特展上,這幅肖像畫和西洋鐘錶、瓷器、銅胎琺琅器、織繡服飾等百餘件珍貴展品,揭開了18世紀盛清宮廷藝術的西洋風潮。

畫下宮廷生活“真容”,郎世寧為何受康雍乾三朝賞識?

該展學術顧問聶崇正先生,已83歲高齡。1965年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畢業就進入故宮博物院研究清朝宮廷繪畫的他,仍記得半個世紀前,他們第一次在故宮庫房裡發現一批半身肖像畫時的震驚。

他用“聞所未聞”來形容當時的驚訝,每一幅畫作都是半身胸像,畫面上是皇帝、皇后與后妃,卻不見畫家署名,“從墨色和顏色來說,有些明顯不是傳統工筆畫。中國繪畫特別注重留白,但這些畫的背景,全部用顏色塗滿了。”這個年輕人頓時預感到這批畫作的重要性。

1979年,聶崇正撰寫《郎世寧和他的歷史畫、油畫作品》一文,在那之前,關於明清宮廷繪畫的研究,處於空白。上世紀80年代,他又出版《清代宮廷繪畫》一書,那批后妃肖像畫第一次印刷出版,故宮這批珍貴油畫藏品和宮廷繪畫中的“異類”郎世寧,才逐漸被外界認識。

“我們對郎世寧的認識和研究缺乏應有的高度。”聶崇正說,多年來,國內學界對郎世寧的作品不夠重視,他分析原因在於,郎世寧首先是外國人,有傳教士的宗教背景,加上中國強調文人畫,所以忽略了郎世寧的肖像畫和歷史畫成就。

他認為,幾百年前,在沒有相機和錄影裝置的清王朝,要保留宮廷中的人物相貌、事件乃至清代服飾文化,文字之外最理想的手段就是繪畫。從這個角度來說,郎世寧用畫筆記錄歷史,刻畫人物肖像,留下的不僅是畫作,更是研究清代宮廷的寶貴文獻資料。

聶崇正說,郎世寧筆下的康雍乾三朝,正是清全盛時期與周邊少數民族戰爭與外交事件頻發的階段。“他把這些事情經過用畫筆記錄下來,同時也定格當時的皇帝、后妃甚至很多功臣的相貌瞬間,其價值是一般同行替代不了的。”

皇族肖像寫真,文字不可替代的歷史

仔細看《純惠皇貴妃油畫像》,能獲得一種比看早期黑白照片更真切細膩的體驗。

23歲的純惠皇貴妃膚色紅潤,面龐端莊嫻靜,顯示出郎世寧很強的肖像畫寫實功底。

純惠皇貴妃一身金黃色緝米珠八團龍冬吉服袍,宮廷服飾所用的面料之考究、刺繡工藝之繁複,以及東珠耳墜的材質、眉勒子上青絨點翠嵌東珠的細節描繪,都細微而逼真。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林姝介紹,乾隆共有41位后妃,其中純惠皇貴妃是乾隆后妃中最早的漢人妃嬪,從潛邸的格格一步步升成嬪、妃、貴妃、皇貴妃,一生堪稱乾隆朝妃嬪晉秩的縮影。她認為,這些畫像給後世提供了最直接的形象,“我們能瞭解到當時的宮廷生活場景,繪畫有著文字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翻看歷史,乾隆曾對郎世寧有過“著色精細入末”“傳神筆”和“世寧寫真擅”的讚譽。讓聶崇正尤為讚歎的是,學西方寫實繪畫的郎世寧,在中國找到了相容中西文化的折中主義創作方式。

對比歐洲同期繪畫,聶崇正發現,從倫勃朗到維米爾,都注重強烈的光影反差,但在郎世寧這裡,都是平光效果。原因只有一個,中國皇帝不喜歡面部陰影。

在《純惠皇貴妃油畫像》上,很明顯看出郎世寧用“退暈法”來作畫。為迎合皇帝喜好,他刻意減弱側面光線,用西方焦點透視法畫出人物五官,淡化明暗對比,僅用色彩暈染,就表現出純惠皇貴妃清晰的立體五官。

從郎世寧留存的大量畫作來看,多為皇族肖像寫真,比如《乾隆朝服像》《果親王允禮騎馬像》,用透視法表現帝王的日常生活和重大歷史事件。這種宏大題材的繪畫,幾乎是中國畫家望塵莫及的。

“他會吸收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這是他聰明的一面,也是他能得到乾隆皇帝賞識的原因之一。”聶崇正認為,郎世寧當時繪製的作品數量龐大,有的與中國畫家合筆,有的沒有署名,作品數量接近200件,“他給皇帝后妃畫肖像時運用的手法,既可說是他的創造,也算是他為適應中國觀眾欣賞習慣做出的妥協。”

聶崇正查考《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時,翻閱到乾隆帝下令讓人創作油畫的記載,其中很多次的諭令物件都是郎世寧。他創作了大量肖像、歷史和靜物畫,以及接到很多雕塑和建築委任,足以說明乾隆當時對他極為賞識。

畫下宮廷生活“真容”,郎世寧為何受康雍乾三朝賞識?

郎世寧在中國收了十多位徒弟,其創作風格也影響著當時的中國宮廷畫。

在中國畫中,並不注重手部描繪。聶崇正以郎世寧的《弘曆射箭圖》為例,騎在馬背上、正在射箭的乾隆,其手部描繪可謂生動。更有意思的是,乾隆是斜著眼睛瞄弓箭的,這種斜眼造型,在中國人物畫中一般不被允許,但郎世寧仍以西方繪畫技巧完成了創新。

清宮廷繪畫,繞不開的郎世寧

在郎世寧之前,也有很多傳教士藝術家來到中國,但都較早離開。只有他,供職經歷了康雍乾三朝,被皇帝重用,擁有“西洋畫師第一人”美譽。

“他做了一輩子的宮廷畫家,人生三分之二的歲月,都是在中國度過的,最後還葬在北京。”聶崇正說,從內容角度來看,郎世寧用豐富的在華人生閱歷,成就了清代宮廷繪畫中最有價值的紀實繪畫。

這位生於義大利米蘭優渥家庭的男孩,19歲之前一直在接受職業化的專業繪畫訓練,據推測,他的老師是米蘭繪畫工會中一位頗有名望的畫家。

郎世寧19歲才加入耶穌會,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以耶穌會修士身份前往中國,於1715年12月抵京覲見康熙,自此進入宮廷供職。

據北京傳教區主教記載,1715年10月11日,27歲的郎世寧與17位耶穌會士、15名傳教士和2名普通職員一起來到北京宮廷時,身份就是畫家。

康熙親自接見郎世寧,當場就要求他畫禽鳥。儘管毫無心理準備,他的畫技依然讓康熙驚歎,第二天又去看了他畫的犬獸圖。

翻閱早期清宮檔案,郎世寧的名字不是被寫成“郎石寧”,就是寫成“郎士寧”,這些錯誤,說明他早年並不被宮廷重視。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郎世寧才接到最大的繪畫任務《百駿圖》,這幅歐洲風味濃厚的作品,也是他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雍正比郎世寧年長10歲,經常下旨讓他創作,又不斷提出修改批評意見。從雍正時期開始,郎世寧就不斷揣摩帝王審美,在構圖和風格上揣摩中西藝術如何融合。

從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百駿圖》黑白草稿來看,郎世寧用西方墨水素描的技巧,反覆思量馬匹的姿勢和位置,不斷推敲。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將年長自己23歲的郎世寧視為長者,而郎世寧經歷過雍正年間的磨礪,更懂得如何拿捏藝術分寸,也更能貼合皇家審美。

郎世寧最擅長的寫實肖像之前沒得到展示。而乾隆對他的寫實技能尤為看重,曾御題詩“寫真世寧擅,繪我少年時”讚譽他,將幾乎所有的帝后肖像畫都交由他繪製。

一幅故宮博物院藏的《乾隆朝服像》,畫中剛即位的乾隆有著年輕人的朝氣,朝服雖繁複,膝蓋部分仍然仔細畫出了反光,地毯也用了西方透視法。乾隆四年(1739年)所畫的《乾隆戎裝像》,也是郎世寧一人完成的巨畫。

畫下宮廷生活“真容”,郎世寧為何受康雍乾三朝賞識?

現藏於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的《心寫治平——乾隆帝后妃嬪圖卷》,高53釐米,寬688。3釐米,是郎世寧對即將即位的乾隆及其後宮皇后、嬪妃的群像描繪。其中的純惠皇貴妃,與現在展出的《純惠皇貴妃油畫像》完全一致。

過去的觀點認為,西方油畫在清代宮廷中,是被排斥和不看重的繪畫品種,但聶崇正經過多年研究求證發現,油畫在清宮裡是很大的門類,只不過由於創作時間久遠,儲存條件較差,才被忽視。

“要研究清中期宮廷繪畫,郎世寧是繞不開的人物。”聶崇正認為,中國美術界對於郎世寧的評價,應該從整個清朝歷史的角度去重新定義其在中國繪畫史的地位和成績,把他作為中國美術史的一部分來敘述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