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郎鹹平:如果大家都不生二胎,50年後中國還剩下多少人?

2022-08-29由 千經不盡理復來 發表于 林業

差一代人是多少年

郎鹹平:如果大家都不生二胎,50年後中國還剩下多少人?

按照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資料來看,增長放緩成為我國總人口狀況的一個顯著特點。人口增速的放緩,意味著適齡群體的生育在下降。在此之前,

每年的新增人口已經連續四年出現了下降。

而經濟學家郎鹹平給出的一個預測是,如果生育意願繼續下降,當本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口可能會下降到只有6億左右的人口。

與此同時,《柳葉刀》也曾做過預測,表示到下一世紀初,我國的人口將只有7億多。

雖然放開二胎已經有了幾年,而今年又全面放開了三胎生育,但是人口增長的成效並不是那麼顯著。

如今人口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增長,完全是人口基數大和增長的慣性。

為何大家都都不願意生育了?為何年輕人的生育意願降低了?這裡面的因素其實是相當複雜的。

郎鹹平:如果大家都不生二胎,50年後中國還剩下多少人?

限制生育的慣性思維

計劃生育在國內推行了30年左右,其執行力度各地雖然程度不同,但在全國層面,至少讓大眾明白了生育的底線和限制。

因為政策上的推動,人們在生育問題上,形成了某種慣性意識。

尤其是現在正處於適齡階段的80後和90後們,自己成長的階段正是計劃生育推行最為嚴格的時候。他們心中形成的某種觀念是牢固的,尤其是和父輩們比起來,上一代人把生育當成了頭等大事,

可在年輕人的心目中,不生育恰恰是頭等大事。

而國家政策當年的背書,更是讓年輕人的這份意識有了合理的敘事。政策是靈活的,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做出改動,但人的思維就不會這樣靈活了,

一種意識的形成,是在青少年時期定格成形的。

這不願多生育的意識,也就是那個年代的產物。所以,對個體而言,自己不生育只是出於內心的潛意識思維,而整體上看,

當年的計劃生育反倒成為了慣性思維的延續。

除此之外,生育意識的差異,還意味著生育理念上的差別。而年輕人的生育理念,同樣和上代人差距甚大。

郎鹹平:如果大家都不生二胎,50年後中國還剩下多少人?

從生孩子到養孩子的差距

上幾代人生育,就是單純的生育。比如一個農民家裡生養四五個甚至更多,他們卻從沒想過以後如何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畢竟,他們所處的環境,限制了自身的長遠意識。

由於貧窮,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生養孩子顯得太過隨意。孩子的出生和成長,完全是一種隨性的成分,大不了我再生一個。

事實上,過去的人在適齡階段,會接連不斷地生,一直生到自己滿意為止。

除了傳宗接代的思想之外,還有一點是古代的醫療衛生條件差。假如只生養一個,養活的機率其實很低,所以出於成功養大的考慮,人們也必須多生。

久而久之,生育就成了慣性。

現代不同了,醫療衛生條件的提升,已經讓嬰兒的死亡率降到了歷史最低。只要生育一個,其健康長大的情況很普遍。

正是因為生育的效率提升,所以導致現代人更看重孩子的成長和培育階段。

大家不再僅僅是生養出來,還要為孩子設立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所以生孩子的重心,也就轉移到了養孩子的層面。

這種差距的形成,導致了社會生育觀念的蛻變。

正是生育意識的差距,促使了另外一個關鍵問題的產生。即現代社會因為生活成本的不斷升高,養孩子的成本也愈發增加。

郎鹹平:如果大家都不生二胎,50年後中國還剩下多少人?

養孩子的成本降低了生育意願

過去生一個孩子,只要保證孩子能夠吃到飯,其他方面的發展幾乎都是順其自然。如今生活條件的改善,使得人們更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

正是這一點,讓養孩子成本直接提升。

從吃穿住行,每對父母都想給自家的孩子提供最好的。然而社會成本的高昂,也直接推高了一個個家庭的支出。

在吃的層面,孩子斷奶後,父母考慮食物不僅僅是讓孩子果腹,還要保證孩子吃得健康和營養,食物採購的成本幾乎以指數級的方式提升。

從兒童時期一直到長大,想想這個支出會有多大。

吃之外,孩子漸漸長大後,各位家長又要著重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

為了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可謂煞費苦心。從差異性的教育,再到綜合素質教育,再到文化課程的培養,只要家庭還不錯,每一項家長都不會輕易放過。

先不說孩子能不能適應這樣的教育節奏,但但是這一筆筆教育開支,從孩子上學開始一直維持到孩子中學畢業,

哪怕是一個收入不菲的家庭,同樣也會感到壓力山大。

這樣將開支一筆筆算下來,人們會驀然發現,養一個孩子的成本都如此高昂,如果養兩個甚至三個,如果不是家裡有礦,普通家庭還是別想了。

所以,正是養育成本的不斷提升,才最終導致人們的生育意願直線下降。生計成本是社會的基礎成本,

所以在這一點沒有徹底改觀之前,人們的生育意願是不會顯著提升的。

郎鹹平:如果大家都不生二胎,50年後中國還剩下多少人?

如何提高人們的生育意願

過去人們的結婚年齡普遍較早,因此生育高峰階段也都維持在20歲階段。如今晚婚的人在增多,生育的高峰階段推遲了25歲甚至30歲左右。

在生育年齡本就推後的情況下,保障生育意願提升,關鍵是要降低全社會的養育成本。

尤其是當生育下一代成為龐大的社會工程的時候,生養不能僅靠一個家庭來承擔成本。只有家庭的生養成本徹底下降,

人們不用擔心養孩子會拖累一個家庭的時候,社會整體的生育意願才會發生改變。

這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在一個長期執行了計劃生育之後,從觀念到實際的配套行動,都要完善而細化。

一句話,孩子的成長不再僅僅由家庭兜底,還有國家來兜底,讓家庭的生活壓力減輕,人們才會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