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有關茯苓的知識介紹

2022-08-29由 你無力改變 發表于 林業

茯苓拼音怎麼寫

一、茯苓的形態特徵

茯苓的形態特徵主要分為菌絲體、菌核、子實體。菌絲體是茯苓的營養器官。幼嫩時呈白色棉絨狀,起初作放射狀生長,並緊貼培養基表面,組成菌絲較稀薄的一環,隨著菌絲向前不斷生長,逐漸形成彼此相間排列的多個同心環的菌落。隨著氣生菌絲的不斷增加,培養基表面的環紋逐漸消失。這種“環紋菌落”是茯苓菌絲體早期生長的特徵。老熟時呈紅棕色或褐色,細胞壁加厚,直徑2~5微米。

有關茯苓的知識介紹

菌核是藥用部分,是茯苓的營養貯藏和休眠器官。其形態有圓球、橢圓、卵圓、扁圓或板狀不規則形等。重量相差很大,小的只有0。5公斤,大的可達5公斤,偶爾有重達50公斤的。表皮為松皮狀外殼,稍皺或多皺,黃褐色、棕褐色乃至黑色,內部白色或淡粉紅色。整個菌核是由無色菌絲,少量是棕色菌絲分生孢子,粉質物(茯苓糖)和粘膠物質組成。菌核的近皮處主要是直徑3~3。5微米的菌絲,縱橫交錯,其分枝的末端有球形或卵形半糊化澱粉粒狀的顆粒,無色透明,折光性強,菌絲和顆粒之間有薄片狀粘液,在離茯苓皮較遠接近中心處菌絲逐漸稀少,幾乎全由顆粒體和粘液薄片組成。

有關茯苓的知識介紹

子實體為茯苓的繁殖器官,無柄,大小不一,平鋪於菌核表面,厚3~10毫米左右,起初白色,老後或幹後變為淡黃白色。菌管密集呈蜂窩狀,其長度幾乎與子實體的厚度相等,直徑0。5~2毫米。管壁薄,孔口多角形,老時呈齒狀。擔孢子無色、透明、表面光滑,有一彎曲的嘴尖,大小為(6~11)×(2。5~3。5)微米。

有關茯苓的知識介紹

二、茯苓的生活史

茯苓是一種多孔菌,它發育到一定大小之後,就會破土而出,在適宜的外界條件下產生子實體。子實體利用貯藏的營養物質,生長髮育,成熟後,在菌管內側子實層上產生數以萬計的擔孢子。孢子隨風飄蕩,遇到適宜的條件,就萌發成單核菌絲,單核菌絲互相結合發育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侵入松根等木質部後,在適宜的條件下,不斷分解木材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吸收並轉化成本身的營養物質,繁殖出大量的菌絲,以至佈滿培養基,以後新菌絲生長受到限制,就會在適宜處結苓。因菌絲體不斷分解培養基,並將養分向菌核中運轉,從而菌核生長愈來愈大,待基質中養分耗盡,菌核就停止生長。菌核外部先柔韌,最後變成堅硬的皮殼,內部的糊狀物質逐漸變稠,變粘實。繼之在菌核上產生子實體。子實體成熟後又散落孢子。如此週而復始,就是茯苓的生活史。若人工栽培,用茯苓菌核做種,在新的培養基中重新長出菌絲,繼而形成新的菌核,這是無性小迴圈。

有關茯苓的知識介紹

三、茯苓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

菌核中貯藏的大量養分,是由苓木的纖維素等分解轉化而來,因此,茯苓產量愈高,需要碳源(松木等)就愈多。在純培養中,葡萄糖、蔗糖、澱粉、纖維素等均為碳源,而蛋白腖、氨基酸和尿素等都是較好的氮源。

有關茯苓的知識介紹

孢子在28℃下,經24小時就萌發,48小時可看到微細的菌絲。菌絲在10~35℃之內都可生長,28~32℃生長快且健壯,10℃以下生長緩慢,0℃以下處於休眠狀態,35℃仍可存活,但易衰老。白天32~36℃,夜間20℃左右,有利分解松木及養分積累,也有利菌核形成。持續高溫或溫差小,通氣好,消耗養分多,影響結苓。連續低溼,菌絲生長慢,分解力弱,菌核不能長大。子實體在20~28℃都能形成,以24~26℃發育最快,20℃以下受到影響,孢子也不散落。

有關茯苓的知識介紹

入窖的段木含水量必須在20%以下,土壤含水量以25%為宜,窖內溼度50%~60%。栽培茯苓要求苓場乾燥,若苓場潮溼,溫度低,段木溼度大,通氣不良,則茯苓菌絲髮育不好。茯苓在固體培養基上方,產生大量氣生菌絲液體靜置培養時,菌絲也只能在其表面和淺層生長。苓場的土質一定要多沙少泥(含沙量70%左右的土壤),通氣性和保水性都比較理想。入窖後覆土一定要薄,才能保證茯苓菌絲在蔓延中有充足的空氣,菌核才能生長良好。

有關茯苓的知識介紹

茯苓菌絲生長不需光照,菌核在黑暗土中能正常生長髮育,子實體形成必須有散射光。光照可以提高苓場的溫度,造成較大的晝夜溫差,促進土壤水分蒸發,使其通氣性良好。因此,光照愈強,對茯苓生長就愈有利;反之,光照弱,苓場溫度低,土壤溼度大,通氣不良,茯苓就不能很好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