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2022-08-25由 若楓雲史 發表于 林業

天葵代表什麼

數年前一部火爆大江南北的電視劇《美人心計》中曾有一幕令大家印象深刻,太后呂雉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將自己年僅十一歲的外孫女張嫣嫁給了漢惠帝。

這樣的皇室婚姻曾讓不少觀眾直呼跌破眼鏡。

令大家感到不可思議的不僅僅是外甥女嫁給舅舅這種有違人倫綱常的行為,還有張嫣的年齡——十一歲。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放在現代社會,十一歲的女孩子應該還在讀小學,可封建時候的她們卻已經步入了婚姻,開始學著相夫教子。

最為關鍵的是,張嫣的故事並不是個例。

僅以漢朝為例,漢文帝迎娶皇后竇氏時,竇氏約莫只有十四歲。漢昭帝的上官皇后在嫁給他時甚至只有六歲,漢明帝的馬皇后則是在十三歲的時候嫁進了東宮。

樁樁件件有史可查的過往似乎在告訴我們,古時候的女子通常在十三四歲的年齡便要嫁為人婦了。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但為什麼古時候的男子都習慣迎娶十三四歲的年輕女子為妻呢?女子在如此稚嫩的年紀便要嫁人生子,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催生了這樣的社會風氣呢?

01

歷朝歷代的適婚年齡

男女婚嫁之時女子只有十三四歲,是貫穿封建各朝的通俗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思想史上百家爭鳴的階段,諸子百家學說對於男女婚嫁的傳統習俗,也都提出過“合乎時代”的看法。

《詩經》中魯哀公問詢孔子的對話中,作為儒家學說代表人物的孔子給出了他的婚齡觀。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孔子認為,男子二十歲時就已經知道為夫之道,而女子十五歲時也已經發育成熟,都是適宜結婚的年齡。

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其實是春秋戰國時期約定成俗的結婚年齡了。

墨子認為:“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聖王之法也。”無獨有偶,韓非子也提出“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的說法。

而最為關鍵的是,他們所提出的“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其實是結婚的最高年齡,如果適齡男女在最高年限之前還沒有結婚,甚至會被認為是違反了國家法令。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在這種硬性政策的推動下,也難怪古時候的女子會在十三四歲時便匆匆忙忙出嫁。

或許春秋戰國時期提倡早婚可能有社會經濟尚不發達、社會進步程度不高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之後的許多朝代中,女子早婚卻依然成為了社會的大流趨勢。

秦朝時候,始皇帝嬴政推崇法家思想,在婚姻問題上也採取了法家所提倡的“早婚”觀點。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的女兒華陽公主便是在十五歲時出嫁,而女子十五歲結婚也是秦朝時社會的普遍風氣。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漢朝立國之初民力凋敝,儘管漢帝沒有在法律中明確規定男女婚嫁的年齡,但是卻透過賦稅徵收辦法,間接體現了婚姻觀。

《漢書·惠帝紀》中曾經寫道“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這句話是說,如果女子年滿十五以上三十歲以下還沒有出嫁的話,是要徵收五倍賦稅的。

透過實施嚴苛的稅政來間接倒逼民眾早婚,也可以推算出漢朝時候女子的普遍出嫁年齡應該是在十五歲之前,以十三四歲最為普遍了。

至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的結婚年齡甚至一降再降。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北齊時候規定,女子年滿十四歲還沒有出嫁的,要將女子集中起來由地方長官實施訓誡教育。

如果家長試圖隱匿適婚未嫁的女兒的話則要被處以死刑。北周皇帝甚至點出了一個更低的年齡,女子十三歲。

這種越來越低的婚齡到了唐朝時候略微有了一些改善,皇帝不再透過規定結婚最晚年齡的辦法,一味推崇女子早婚。而是採取建議性的規定,建議適齡男女宜論婚嫁的年齡。

唐太宗時規定,女子年滿十五歲,就必須開始準備婚嫁之事。而玄宗

則規定女子十三歲以上就可以談婚論嫁。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儘管唐朝時候官方建議女子出嫁的年齡仍然是在十三歲到十五歲之間,但取消了前朝各代沒有結婚便要施以嚴苛刑罰的規定,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進步。

宋朝初年沿襲唐朝制度,仍然承襲女子十三歲以上結婚的規定。到了宋朝嘉定年間,女子的適婚年齡則提高為十四歲以上。

宋之後的各朝各代,一般也都以女子年滿十四作為適婚年齡的起點,並逐漸趨以穩定。

遍觀通史,古時候的女子誠然多在十三四歲的年紀上嫁為人妻,甚至這種風氣的形成還有朝廷在背後默默支援。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從皇家到民間,都提倡女子早婚早育呢?

02

傳統觀念與身體壽命使然

首先便是文化環境的影響了。

我國自古便流傳著多子多福的觀念,先秦以前的商湯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崇尚“多子”的觀點。

之前從安陽殷墟發掘出的青銅器上,就鐫刻著“子孫永昌”一類的吉祥語。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詩經》中也流傳著許多對多子多福的美好祝願,比如“宜爾子孫,振振兮”或者“桃之夭夭,有

其實”,都是對子孫繁盛的期待。

而繁盛子嗣的重任無疑是放到了女子身上,在封建時代“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思想的作用下,年輕女子便成為了最佳的“生育工具”。

因此,迎娶年輕的妻子無疑是人們心中實現“多子多福”最為便捷的途徑。

其次便是集體意識的覺醒。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我國古代是典型的小農經濟模式,頻發的戰亂和難以預料的天災人禍,使得普通民眾愈發感慨。

單獨的個體在亂世中實在形單影隻、力量單薄,只有一大家族的人聯合在一起,才能夠壯大家族力量,共同抵禦未知的風險。

如果女子在二十歲結婚生育,那麼百年內最多繁衍五代人。

但如果將年齡往前推四歲,在十六結婚生育,那麼百年內至少有六代人。如果女子在十四歲便結婚生子,那麼家族在百年內便可以繁衍至七代。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因此,在醫療技術並不發達的古代,要想實現“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營造龐大而又力量的大家族,便只能寄希望於主母的年輕了。

至於第三點原因,則是由於古人們的壽命問題了。

封建時代醫療水平低,對於很多疾病都沒有治癒預防能力,僅是一場傷寒便能輕易奪取大量民眾的生命。

專家曾對安陽殷墟出土的172具遺骨進行鑑定,得出當時成年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在三十五歲左右,而女性的平均壽命甚至只有三十歲。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如果當時的人們像我們如今一樣,男子22歲結婚、女子20歲結婚,那麼古時候子嗣人口的繁育顯然會成為一大難題。

因此,在平均壽命偏低的封建時代,十三四歲的年輕女孩早早出嫁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03

政治環境的驅動

迎娶年輕女子、提倡早婚的另一大因素則是政治方面的原因。

朝廷統治者或是出於充實國力的目的,或是出於徵稅收銀的想法,都在鼓勵女子早婚。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首先是朝廷對人口的需求。

在冷兵器時代,統治者如果想要攫取更多的軍事利益,依靠的便只能是龐大的人口。

而且古時候朝代的更迭幾乎都是透過戰爭的方式來實現的,連年征戰導致的最直接後果,便是人口銳減。

要想長久地維持強大的綜合國力,保持人口充足無疑是最基本的辦法。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尤其是在新朝初年或是朝代末年,也就是人口最為稀缺的時候,朝廷最為最提倡女子早婚的。因為女子早婚早育,無疑是壯大人口的最直接方案。

古文《勾踐滅吳》裡就有這樣一段文字,稱“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也就是說,越王勾踐曾經向國民發出號令,鼓勵他們早婚早育,對於女子年逾十七而未結婚的情形,是要論處她父母的罪責的。

而他這麼做的直接原因,就是吳越爭霸戰爭時越國慘敗,由此導致越國壯丁銳減,國力凋敝。勾踐想要一雪前恥,大敗吳國,那麼必須要擁有一支強壯的軍隊。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這一切的前提,都來源於充足的人口。

那時候人們認為,女子十四歲時身體就已經發育成熟,可以孕育生子。既然條件已經具備,那麼自然是越早結婚,越容易誕育子嗣綿延人口的。

像是漢惠帝頒佈法令規定女子十五歲未嫁的要徵收五倍賦稅,這一政策的出臺背景也是因為漢朝初年人口凋敝。

秦朝苛政之下,百姓大多流離失所,秦末就已經面臨了勞動力極度匱乏的局面。當時為了修建長城,曾經徵發京師附近六百里內的男女前來服役,而一共徵來的壯年勞力竟然不足十五萬。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據統計,漢朝初年全國人口約莫只在六百萬上下,而秦初時全國人口甚至還有兩千萬之多。

正是在這種民力凋敝、人煙稀少的時代背景下,漢初統治者大力提倡早婚。因此,男子迎娶十三四歲的女子也就成為了大勢所趨。

其次則是國家對賦稅的需求了。封建時代大多都是以人口為單位徵稅派役的。

比如漢朝初年就規定,幼童不論男女,凡是年滿七歲都需要納人頭稅二十錢,漢文帝時候則規定從孩童年滿三歲起便需要徵收二十三錢的人頭稅,到了漢朝末年,納稅的起徵點甚至降到了一歲。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以此為例可以說明,人口越多,對於古時朝廷的稅收相應的就越有利。出於充實國庫的目的,國家自然也會制定各類措施鼓勵民眾早婚早育。

如果說民間女子十三四歲婚嫁是出於國家政策驅動,為了綿延後嗣壯大人口,那麼皇家內廷中崇尚早婚,則是另一重政治因素了。

漢昭帝繼位時不過八歲,而他迎娶的皇后上官氏更是年僅六歲。上官氏作為大將軍霍光的外孫女,六歲出嫁自然不是出於綿延子嗣的目的,而是為了鞏固貴族利益。

而十二歲嫁給漢平帝當皇后的王氏女,也是被王莽以鞏固家族權勢的目的早早送入了宮中。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因此在皇家,王公貴族之後迎娶十三四歲的少女則更多的是出於聯姻固權、承繼尊位的目的了。

04

經濟發展的需求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古時候小農經濟的發展方式也決定了女子早婚會成為一種社會必然現象。尤其是在農民家庭中,勞動力更是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意義,

封建時代的小農經濟模式下,民眾的生活完全依賴於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的多寡則受制於自然條件、氣候天災和生產工具等多重條件。

在小農經濟背景下,要想保證家庭有足夠的經濟收入,只有兩個辦法可以

。其一是改進生產工具,提高耕種收益;其二則是投入更多的人力來從事生產工作。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儘管我國古代的農業生產工具始終處於不斷進步發展過程中,但總的來看,耕種工具的改良和生產力的提高並不是一個短時期內可以實現的事,需要漫長過程的打磨。

因此,擁有更多的勞動力,投入更多的人口到生產耕種中去,才是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最可行的辦法。

而這種經濟發展需求就又歸結到了早生、多生子女上來。

這時,不需要國家政策的驅動,普通小農人家也會意識到,只有早婚早育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勞動力來從事生產發展經濟。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這樣一來,民眾自發的也會傾向於低齡結婚,儘早的迎娶新婦為家裡添丁增力。

而且,不光是初婚男子喜歡迎娶十三四歲的新婦,古人在納妾時也多是喜歡找些年輕女子收入內宅。

除開年輕貌美的因素外,最重要的一重因素便是看重妙齡女子“年輕好生養”的特性了。

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記載的,女子“二七而天葵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古代的男子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少女,是什麼原因?

在古代,葵水來臨被視為女子發育成熟的標誌,也被古人認定為具備生育能力的起點。

因此,封建時代的男子總是迎娶十三四歲的年輕女子為妻,也誠然是舊社會下的主流行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