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隴南慄玉硯,是大自然對藝人的饋贈

2022-08-16由 隴上非遺 發表于 林業

玉慄是什麼

原創:唐伊

隴南慄玉硯,是大自然對藝人的饋贈

古代文人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中硯臺往往被稱為“文房之首”。如果說硯石是硯臺的筋骨,那麼硯臺上的創意和命名便是硯臺之靈魂。

隴南慄玉硯,是大自然對藝人的饋贈

李白在《酬殷十一贈慄岡硯》中寫道:殷侯三玄士,贈我慄岡硯。灑染中山毫,光映吳門練。天寒水不凍,日用心不倦。攜此臨墨池,還如對君面。詩中的“中山毫”即中山兔毫。“吳門練”即蘇州白絹,均為詩人所熟悉的筆和紙。李白詩中盛讚“慄岡硯”歷寒不冰、揮灑自如的美好,和日臨不倦、睹物思人的心境。此後的1200多年,無人知道詩人何時何地所寫?

隴南慄玉硯,是大自然對藝人的饋贈

慄岡硯,又稱“慄玉硯”,《硯史》贊其“成州慄玉硯理堅,色如慄,不甚著墨,為器甚佳。”成州即今天的隴南市的成縣、西河、武都一帶,由此可看出慄玉硯在隴南悠久的歷史。成州慄玉硯屬於民間藝人純手工藝製作,表現出了當地民間藝人制硯技藝和技能的高超水平。作品主要有《道德經》《劉海戲鑫蟾》《生命》《秋趣》《西狹頌》《麻姑獻壽》等,這些作品不但具有很濃的中國傳統雕刻藝術表現形式,同時還具有傳統的中華民族藝術特色。

隴南慄玉硯,是大自然對藝人的饋贈

隴南慄玉石資源豐富。白龍江、西漢水、嘉陵江三江流域的武都城關鎮、安化、龍壩等鄉鎮都有慄玉硯雕刻的傳統。慄玉硯的雕刻歷史悠久,作品多以反映隴南民風民俗為內容,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文化內涵。慄玉硯被歷代文人雅士作為珍玩藏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隴南慄玉硯,是大自然對藝人的饋贈

米芾撰《硯史》一書,記硯二十六種,慄玉硯則是其中之一。宋初,慄玉硯造型簡單、工藝比較粗糙,“風”字硯較為流行,宋末,慄玉硯的造型設計、雕刻工藝有了明顯的提高。代表作品有“古琴硯”“龍鳳硯”“核桃硯”等,這些硯線條流暢自如、端莊素雅、風格古樸、造型美觀、意境優美。元代,由於戰亂不斷,武都慄玉硯走入低谷。明清兩代,慄玉硯的發展時斷時續,甚至一度失傳,許多民間藝人改行從商、務農。

隴南慄玉硯,是大自然對藝人的饋贈

武都龍壩等地慄玉石貯藏量大、色澤好、硬度適中,質地上乘,為慄玉硯雕刻能代代相傳奠定了基礎。能工巧匠們在創作時常常會融入先秦文化、巴蜀文化等表現隴南文化特色的元素。武都慄玉硯色如慄,澤若美玉,擊若鐘磬,貯墨不耗,積墨不腐,於2010年成功申報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

隴南慄玉硯,是大自然對藝人的饋贈

現在,隴南慄玉硯硯品更為豐富,代表作品有《耕者》《古琴》《松鶴延年》《龍鳳呈祥》《歲寒三友》《玉樹臨風》《漢簡》《漢瓦》《明月松間照》《荷塘月色》等。目前,在政府相關部門的保護和支援下,慄玉硯雕刻製作技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武都區慄玉硯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淑霞的作品,以平雕、劈雕為主,作品自然圓熟、文化色彩濃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隴南慄玉硯,是大自然對藝人的饋贈

在劉淑霞看來,做硯臺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如果文化素養和國學知識不夠,做出來的硯臺就沒有靈魂。劉淑霞最開始從中國的傳統文化龍鳳開始雕刻,後來轉到大眾喜愛的山水,她做的慄玉硯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小小的一方慄玉硯,既是文人雅士案頭的必備工具,又是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蘊含著隴南地域性文化以及制硯人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