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古代發生蝗災,老百姓明知蝗蟲可以充飢卻不吃,這是為什麼呢?

2022-08-15由 淺墨說史 發表于 林業

為什麼蝗災時不吃蝗蟲

古代發生蝗災,老百姓明知蝗蟲可以充飢卻不吃,這是為什麼呢?

我正希望這些蝗蟲把給百姓的災難轉移給我一個人!又怎麼會因為害怕生病而不做了呢?——李世民

小農經濟,蝗災危害

在中國長期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形態下,農業無疑是支撐著百姓生活與國家發展的重要來源。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若是風調雨順,則可以帶來一個國家的繁榮,人民生活也得以安居樂業。但若是發生天災乾旱之類的情況,那麼則

可能導致顆粒無收,人民生活處於水深火熱,甚至一個國家也可能因此導致滅亡。

古代發生蝗災,老百姓明知蝗蟲可以充飢卻不吃,這是為什麼呢?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對於人民生活乃至國家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若農業真的遭受打擊,那麼人民百姓的時候就會陷入絕境。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也是常常發生的,在天災人禍的影響下,農民常常顆粒無收,

饑荒也常有發生,甚至在歷史上處於饑荒中農民為了活命還出現了易子而食的現象。

可見,農業對於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而蝗蟲對於農業的危害上極大的,蝗災在歷史上也造成了不少悲劇。

當蝗災發生的時候,農民辛辛苦苦一年的勞動卻換回來的是顆粒無收,

這對於他們的生存無疑是一個考驗。那麼,為什麼在蝗災發生的時候,百姓明明知道蝗蟲可以充飢,卻又不把它當作是食物呢?

古代發生蝗災,老百姓明知蝗蟲可以充飢卻不吃,這是為什麼呢?

如今的餐桌食品,過去的禍患

雲南十八怪,四個竹鼠一麻袋。

在雲南,就有當竹鼠當作食物的習俗,當竹鼠氾濫成災的時候,也意味著一頓美餐的豐收。而這樣的例子也不少,

在雲南還有著名的蟲宴,而蝗蟲就是在蟲宴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餚。

如今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蝗蟲已經成為了一道令世人熱捧的小吃,還有人因為專門飼養蝗蟲而發了大財。可見蝗蟲在如今也是受到歡迎的,被稱作是一道人間美味。

然而,

在如今受到熱捧的蝗蟲,在古代卻常常引發災害,成為平民百姓的心頭大患。

當蝗蟲氾濫成災,鋪天蓋地的席捲著成片的莊稼的時候,蝗蟲常常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將莊稼夷為平地,導致顆粒無收。每每到這時候,平民百姓也對此束手無策,明明知道它可以作為食物卻不敢吃它。

古代發生蝗災,老百姓明知蝗蟲可以充飢卻不吃,這是為什麼呢?

文皇仰天吞一蝗

在唐朝時,就發生過一場巨大的蝗災,導致民不聊生。當看到蝗災肆虐時,

這也讓當時的皇帝李世民十分困擾,

看著農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時,他便下定決心要為農民百姓解決這個禍患。

於是,李世民便做了一件史無前例的事情,無奈之際,

他抓起一條蝗蟲就要往嘴裡放。

大臣見狀趕忙阻止,生怕蝗蟲會把他毒死,因為當時的人上不知道蝗蟲到底可不可以吃,蝗蟲氾濫成災,人們自然因為這是一種毒蟲。但李世民對於大臣的勸阻卻毫不在意:

“我正希望這些蝗蟲把給百姓的災難轉移給我一個人!又怎麼會因為害怕生病而不做了呢?”

於是他仰天將蝗蟲吞入腹中,這就有了

文皇仰天吞一蝗

的傳奇。

就這樣,

一人有慶兆民賴,是歲雖蝗不為害。

在吞食蝗蟲之後,李世民依然平安無事,農民百姓也知道了蝗蟲是可以作為食物的。其實,農民不吃蝗蟲充飢,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蝗蟲可以作為食物,也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不敢。

古代發生蝗災,老百姓明知蝗蟲可以充飢卻不吃,這是為什麼呢?

畏懼天災

蝗蟲體積微小,動作敏捷,

在啃食完一片莊稼後,很快就會前往下一個地點,因此,僅僅是靠人力也是很難將蝗蟲控制住的。

“凡天災,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殺蟲多必戾和氣。”

唐朝宰相姚崇面對蝗災時,也發出這樣無奈的感慨。

“一蝗雖死百蝗來,豈將人力勝天災。”

同樣面對蝗災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束手無策,只能徒生感慨。蝗災數量龐大,來勢洶洶,又沒有足以強大的天敵來與之抗衡,單單靠微弱的人力是很難將蝗災控制住的。而且

在古代,農民還將蝗蟲視為一種神蟲。

他們認為蝗蟲是上天對人的一種懲罰,對它也束手無策,

只能透過祭天拜神來祈禱上天那幫忙度過災害。

古代發生蝗災,老百姓明知蝗蟲可以充飢卻不吃,這是為什麼呢?

蝗災的發生通常上

毫無徵兆的,來勢洶洶,

常常讓人無法防備。但為了能在發生蝗災的時候可以維繫基本的生活,百姓家裡一般都會儲備好多餘的糧食以預備著蝗災發生的時候可以安然度過。所以,

在蝗災發生的時候,農民百姓常常靠著先前儲備下來的糧食來維繫生存需求。

提前儲備,應對災害

在歷史上,

蝗災的發生也常常伴隨著旱災。

其實,這與蝗蟲的生活繁殖環境有著很大的聯絡。在乾旱的條件中,蝗蟲常常可以迅速繁衍,蝗災再加上旱災,這都是對於農業生產極大的打擊。因此,農民對於這種自然力量也是十分畏懼的,常常避之不及。這樣的條件讓農民對於蝗蟲更增添了幾分畏懼的感覺,

自然也不敢對它做什麼,更不敢將它作為食物,只能祈求上天讓蝗災趕緊結束。

古代發生蝗災,老百姓明知蝗蟲可以充飢卻不吃,這是為什麼呢?

捕蝗捕蝗誰家子?天熱日長飢欲死。興元兵後傷陰陽,和氣蠱蠹化為蝗。”

農民百姓也不是不敢與這種災害抗爭,但卻沒有什麼明顯的作用。只能任其發展,提前準備好充足的糧食加以防範,而國家對此也是十分重視的,在災害十分嚴重的年代,

國家也會制定相應的政策下放補給以支援百姓生活。

蝗災來的也快,去得也快,常常持續不了太長的時間。

雖然這常常導致顆粒無收,對農民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一般在蝗蟲肆虐期間,

農民儲備下來的糧食已經足夠勉強維繫住生活。

再加上蝗蟲被視作神蟲,百姓對它自然是充滿畏懼的,自然也不敢將它作為食物。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

蝗蟲已經成為一道美食被端上人們的餐桌。

然而在古代,農民百姓卻深深受到蝗災的困擾,即使是民不聊生,身處水深火熱的境地也不敢將蝗蟲作為食物。這不僅僅是因為有先見的農民已經儲備好了為了預防蝗災的糧食,

更是因為心中對於蝗蟲的畏懼而不敢捕食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