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聚和股份“造血”不足,資金鍊堪憂,營收及銷售費用真實性存疑

2022-08-11由 證券市場紅週刊 發表于 林業

聚和天成怎麼樣

紅週刊 記者 | 劉傑

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張,聚和股份營運資金的壓力也會隨之激增,長期以“失血”狀態經營,其如何維繫資金週轉就需要打上個大大的問號;此外,其銷售費用和營業收入資料也存在諸多疑點,資料真實性令人懷疑。

近期,常州聚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和股份”)攜帶招股書(申報稿)衝刺科創板,其主要從事新型電子漿料研發、生產、銷售,主要產品為太陽能電池用正面銀漿。

上市前夕,聚和股份營收規模翻倍增長,但經營現金流卻大量“失血”,而這與其結算模式及經營模式有莫大關係,令其資金鍊嚴重承壓,而當前,公司賬戶上資金寥寥無幾,短期借款金額卻為數不少,在此狀況之下,公司仍現金分紅,合理性存疑。

此外,聚和股份銷售費用率奇低,營業收入勾稽也存在異常,其財務資料的真實性令人懷疑。

“造血”能力弱,資金鍊嚴重承壓

由於下游市場需求旺盛,主要生產正面銀漿的聚和股份迎來業績爆發期,據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2018年至2020年),其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18億元、8。94億元、25。03億元,後兩期的營收增速分別高達310。50%、179。94%,漲勢強勁。但與之相反的是,其現金流卻持續大量“失血”,報告期內,其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0。54億元、-2。07億元、-8。15億元,均為負數。換言之,聚和股份暴增的營業收入並沒有變為真金白銀,還停留在“賬面富貴”階段。究其原因,與該公司的結算模式以及經營模式有關。

在結算模式方面,聚和股份採購的原材料主要為銀粉,報告期內,其銀粉採購金額佔採購總額比例超過97%,其中僅向日本供應商DOWA的採購額就佔總採購額的九成以上,採購渠道相當單一。由於銀粉屬於貴金屬,價格較高,DOWA通常要求客戶以現款和信用證結算,款到發貨,結算週期相對較短。

反觀聚和股份的下游客戶,則多為電池片生產企業,其大客戶包括上市公司通威股份、東方日升、橫店東磁、晶澳科技、中來光電等公司,聚和股份對其客戶主要採用賒銷及銀行承兌匯票方式結算貨款,並會授予核心客戶30-45天的信用期。相比上下游客戶的情況不難發現,其產品銷售回款週期長於採購付款週期,這導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呈持續流出狀態。

接下來再看其經營模式。在報告期內,聚和股份的經營模式曾發生了變化,2018年,其直銷、經銷模式並重,兩種模式的銷售收入佔比分別為54。78%、45。22%,而自2019年起,其更倚重直銷模式,當年直銷模式下的收入佔比達87。49%,經銷模式收入則僅佔12。51%,2020年情況依舊。

在經銷模式下,一般採取現款現貨的結算方式,故資金壓力可轉嫁至經銷商身上,而在直銷模式下,企業則存在較大的回款壓力,因此,經營模式的轉變加重了其資金負擔。

據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其應收票據、應收款項融資及應收賬款合計金額分別為8865。90萬元、3。68億元、10。37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均在40%左右,回款壓力較大。

由此來看,一方面,因為上下游結算週期的不同,聚和股份承擔了不小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過於倚重直銷模式,再次加重了其資金負擔。

那麼聚和股份如今的資金狀況又如何呢?據招股書披露,截至2020年末,其賬面貨幣資金僅為2998。74萬元,可見其荷包裡的銀子著實是不多了。更嚴重的是,同期內,其還存在不少的短期借款,金額達3。46億元,佔負債比重為69。83%。且據其披露的銀行借款情況,其2021年1、2月份集中到期的借款金額就達2。17億元,相比之下,其2020年末兩千多萬元的賬面資金僅能覆蓋即期債務的零頭,故聚和股份的償債風險也需要投資者高度警惕。

由於資金短缺,為了維繫企業運營,聚和股份還滋生出了“轉貸”“資金拆借”等財務亂象。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其在無真實業務支援下,透過第三方取得銀行貸款,借款金額達300萬元。此外,2019年、2020年,其還與關聯方或第三方直接進行資金拆借,涉及金額也有數千萬元。

聚和股份本次IPO擬募集資金10。27億元,其中用於補充流動資金7億元,佔募資總額比重為68。17%,由此可見其對資金的渴求。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資金如此短缺,且存在大量短期借款的情況下,2020年其還實施了2000萬元的現金分紅,令其本不寬裕的資金賬戶更加捉襟見肘,因此,其IPO前夕分紅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值得思考的是,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張,其營運資金的壓力也會隨之激增,長期在“失血”狀態下經營,其後續如何維繫資金週轉就需要打上個大大的問號了。

銷售費用疑點諸多

據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聚和股份銷售費用金額分別為1279。25萬元、1125。49萬元、1892。28萬元,後兩期增幅分別為-12。02%、68。13%,遠不及其同期310。50%、179。94%的營收增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聚和股份的銷售費用主要由職工薪酬、樣品及檢測費兩大項組成,報告期內,其職工薪酬金額分別為767。59萬元、538。36萬元、1026。86萬元,可見,2019年銷售爆發期時,其銷售人員薪資卻大幅降低29。86%,這顯然有悖常理。

對此,聚和股份在招股書解釋稱,2018年度,國內光伏市場在“5·31光伏新政”出臺後面臨短期衝擊,彼時大客戶也不再向公司購買產品,為穩定內部團隊,故向銷售總監顏海湧及其團隊支付了額外銷售獎金531。91萬元。2019年以來,公司逐步開拓諸多規模較大的終端客戶,整體趨於穩定,不再向銷售團隊支付額外獎金,故職工薪酬佔銷售費用比例有所減少。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銷售萎靡的情況下,聚和股份竟給銷售人員發放鉅額獎金,在銷售人員努力下,銷售大幅增長後,反倒不給員工獎勵了,顯然不合乎正常的邏輯,如此管理銷售團隊,又如何能保障銷售人員的穩定性呢?

而另一項“樣品及檢測費”在報告期內的金額分別為188。06萬元、242。92萬元、228。10萬元,其中2020年,該項費用竟有所下降,這也讓人很難理解:為什麼在產品銷量大增的情況下,其“樣品及檢測費”反而越來越少了呢?

此外,上文中我們曾提到,聚和股份自2019年起,主要採用直銷模式,此類模式之下,企業需要鋪設銷售渠道,進行客戶拓展等,理論上,銷售費用應該有大量增加才對,但聚和股份銷售費用的變動卻與之相悖,這豈不是很可疑?

其實,與同行業公司相較,聚和股份的銷售費用率也相對較低。2019年、2020年,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銷售費用率分別為2。12%、2。39%,而聚和股份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1。26%、0。76%,遠低於行業均值,尤其在2020年,其銷售費用率竟不足1%,這不禁令人疑惑,其是如何做到一邊讓銷售量大增,一邊又令銷售費用率大幅下降的?

事實上,從聚和股份銷售費用的構成來看,也與同行業公司存在很大不同。以2020年為例,其銷售費用僅包括職工薪酬、股份支付、樣品即檢測費、業務招待費、差旅費五項,而其可比公司帝科股份、蘇州晶銀、匡宇科技銷售費用中包含的廣告宣傳費、業務推廣費、營銷性支出等費用,均未在聚和股份銷售費用中出現。

綜上所述,聚和股份銷售費用不論是從變化趨勢上,還是與同行業公司相比,均存在異常,因此,其招股書所披露的相關資料的真實性令人懷疑。

營業收入存虛增之嫌

除銷售費用存在諸多疑點外,核算聚和股份的營業收入與經營性債權及相關現金流的勾稽關係,也存在上億元的差異。

據招股書顯示,2020年,聚和股份實現的境內、外收入金額分別為23。50億元、1。53億元,考慮到境內收入適用於13%的增值稅稅率,境外收入實行免、抵、退稅政策,無需考慮增值稅問題,可估算出其當年含稅營業收入金額約為28。08億元。

當年,聚和股份“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金額為19。62億元,剔除本期其預收賬款及合同負債合計減少1116。13萬元的影響,其現金流入金額比含稅營業收入少了8。35億元,理論上應體現為經營性債權同等金額的增加。

進一步來看,2020年,聚和股份應收賬款、應收票據、應收款項融資金額分別為3。83億元、3。08億元、3。46億元,合計金額為10。37億元,上期末相同專案的合計金額為3。68億元,本期比上期新增了6。68億元,但卻比8。35億元的理論應增加金額少了1。67億元,即便在剔除本期2506。89萬元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增加額的影響,仍相差1。42億元。

聚和股份“造血”不足,資金鍊堪憂,營收及銷售費用真實性存疑

如此鉅額營業收入缺乏相關資料的支撐,不排除公司存在虛增營收的嫌疑,對此還需公司進一步做出解釋。

(本文已刊發於7月10日《紅週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