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2022-08-08由 言植空間 發表于 林業

風蘭怎麼才能多長根

聖誕了,應景插寫一篇大彗星風蘭

(Angraecum sesquipedale)

, 原因在於在國外,大彗星風蘭又被人們稱為“Christmas Orchid”,主要是因為在北半球非熱帶地區種植的時候開花時節一般都在冬季的聖誕節前後,所以才有了聖誕蘭花之稱,恰巧今天自家的大彗星真的開了第一朵花,時間真的趕得太巧了。被叫做大彗星風蘭其實源於它的花矩特別長,特別像夜空劃過的拖著長長尾巴的彗星,以至於還有“Star of Bethlehem Orchid”的稱呼,大概是因為開的花不湊近看的話真的很像夜空中的星星,而伯利恆(耶路撒泠南方六英里一市鎮)又被認為是耶穌的誕生地,所以就像耶穌化身的星星在夜空中護佑著信徒,寄託了人們的一種祈福心願。也有霸氣的稱呼:“King of the Angraecums”,就是字面意思,它被稱為“風蘭之王”也是實至名歸的,個人覺得它開的花算是

Angraecums

屬裡最華麗的,花朵非常大,花矩特別長,潔白素雅,雍容華貴,非凡大氣。

在眾多的稱呼裡,至於最出名的稱號應該就是“Darwin‘s Orchid ”了吧,因為大彗星風蘭是一種有故事的蘭花,在驗證著名的

進化論

之路上讓達爾文感到困惑的一個蘭花物種,學名的命名也是因為它的花矩,種名“

sesquipedale

”在拉丁語裡是一英尺半的意思,換算成好理解的單位大概就是45。72釐米,可怕,也就是說花蜜藏在40多公分的花矩底端,當然實際上從第一份有記錄的標本到自己種植的實際測量來看,最長就是35公分上下,不過1965年,植物學家波斯爾在馬達加斯加發現的另一種彗星蘭

Angraecum longicalcar

的花矩資料記載倒是可以長到40公分。之所以說這是一種有故事的蘭花,是因為大彗星風蘭被稱為“Darwin’s Orchid ”還得從一段歷史說起。1862年1月,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收到了一份大彗星風蘭的標本,隨後在給寄給他標本的Joseph Hooker的信中寫道“我剛剛收到了這份標本,它怎麼會有這麼驚人長度的花矩,上帝啊,什麼樣的昆蟲才能吸到它花矩底端的花蜜”,這種植物似乎違背了生物進化法則,這引起了達爾文的興趣,達爾文自己猜測也跟進化生存有關係,達爾文在一年裡做了很多實驗, 他作出預測,“必定有共同進化的一種昆蟲適應這種長長的花矩,這樣才能為其授粉,應該是一種口器(喙)很長的蛾,口器足以夠得到藏在花距末端的花蜜,才能專門為大彗星風蘭授粉”,這個猜想也被稱為“達爾文猜想”,對於這樣一個猜想,當時無人能夠相信,也遭到當時一眾昆蟲學家們的質疑,但獨立提出過自然選擇學說的華萊士是大力支援的,華萊士曾測量過一種非洲天蛾的口器,足有20釐米長,所以他對達爾文的猜想堅信不疑,鼓勵到訪馬達加斯加島的博物學家,建議他們抱著像天文學家尋找海王星一樣的信念去觀察,一定會找到達爾文所預測的長喙天蛾。終於在1873年,又有博物學家在《自然》雜誌上報道,在巴西發現了喙長25釐米的天蛾,由此可見,進化適應長花矩授粉的長喙蛾類是存在的,這種新發現的天蛾與華萊士在非洲觀察到的蛾子屬於同一個種下的不同的亞種。然而直到1903年,才有人報道了馬達加斯加的一種巨型天蛾——斯芬克斯蛾,也被稱為“獅身人面蛾”,是因為“斯芬克斯“是源於古埃及神話的形象,比較出名的就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哈夫拉按斯芬克斯的形象建造的石像,後世稱為獅身人面像,現存埃及,而這種天蛾的背部花紋像極了獅身人面像,目前一般稱為非常長喙天蛾(

Xanthopan morganii praedicta

),是一種鷹蛾,拉丁語“

praedicta

”從詞義上揭示了這種蛾子與達爾文的猜想密切相關,有人稱之為“預測天蛾”。這種天蛾喙長30釐米,雙翼幅寬達15釐米,達爾文已於1882年辭世,達爾文離世的21年後,他提出的著名的“達爾文猜想”才終於被驗證,進一步佐證了自然選擇進化論學說。由此,達爾文的進化論才會被恩格斯視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餘兩項是細胞學說與能量守恆定律)。但是說實話,當時達爾文的猜想被後人驗證也只是基於天蛾口器特徵和大彗星風蘭的花朵結構做出的驗證,因為當時科學家發現“斯芬克斯蛾”時,並沒有觀察到這種為大彗星蘭傳粉的現象,這是因為這種蛾是夜行性昆蟲,同時個體數量也較為稀少,很難觀察到它的夜間活動行為。有資料顯示在1992年,科學家 Wasserthal透過紅外夜視儀,首次以拍照的方式記錄了“預測天蛾”拜訪大彗星蘭的傳粉活動,當長喙天蛾儘量伸長喙去吸取花蜜時,身體就會自然而然的擠壓在花朵上,成熟的花粉就會沾到天蛾灰褐色毛茸茸的身體上,當天蛾在不同的大彗星蘭花朵間用長喙取食花蜜時,它已經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為大彗星蘭進行了異花授粉,在接下來的七八年,他一直致力於大彗星風蘭傳粉生物學研究。令人頗感興趣的是,長喙天蛾與彗星蘭屬的地理分佈幾乎重疊,似乎可以說有長喙天蛾出沒的地方一定有彗星蘭屬植物的出現。然而真正可考的資料記載直到2004年,昆蟲學家菲爾德佛里斯才在野外將這一傳粉過程錄製下來,此時,距離達爾文的預測已經過了143年,至此,達爾文猜想被後人成功證實。另外補充一下,其實其實大彗星風蘭是由法國敏銳的貴族植物學家Louis Marie Aubert du Petit Thouars (1758-1831)發現的,在法國大革命期間一直流亡在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他在1802年帶著收藏的大量植物回到了法國,其中大部分捐獻給了巴黎植物園。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非洲長喙天蛾及大彗星風蘭長長的花矩: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Angraecum

目前有220多種,現在更習慣稱為彗星蘭屬,馬來語Anggrek,這是用來形容附生蘭中的幾個物種。大彗星風蘭的體積比較大,植株資料記載最大能到1米多高。葉片窄而堅韌,葉尖為圓形,單葉展能達到22-30公分,通常葉脈兩側的葉尖部位略有不對稱,像 分化成兩瓣,葉子中間位置通常會有摺痕。它們的根從莖幹下半部分產生,又厚又硬,失水後的根也會像蝴蝶蘭一樣皺縮,但是我剝掉脫水的根表皮後,裡面的部分是 呈木質化的,幹了後不容易折斷,硬且有韌性。根上密佈點狀,暴露於空氣中的根為灰綠色,基質中的根為黃白色。花莖從上半部分的莖幹葉腋抽出,為淺綠色,一枝花莖著2-6朵花,花瓣成輻射狀的星型,花莖略短於葉片花瓣 和萼片都是尖的,長度在7-9釐米之間,唇瓣是內凹的,長6。5-8釐米,花矩通常長30-35釐米,花期很長,可以持續3個月左右,突然間的溫度升高會縮短花期,我的大概在3-4個月。花朵是蠟質的,顏色初期是瓷白色,後期微微泛黃變成乳白色。花朵只在夜間是芳香的,是用來吸引授粉的蛾類的,那個味道不太好形容,對我來說不算很好聞的那種香味,白天味道會消失,很神奇。

白瓷質感的花朵: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大彗星風蘭在野外分佈在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到東南部的0-100米的低海拔地區,通常附生在暴露的樹幹上,而這些樹一般都是在森林的邊緣被發現,這意味著它們需要良好的空氣流通,但實際栽培中發現影響不大。在野外經常下雨,但是蘭根緊緊的抓住樹幹,所以實際栽培中基質要溼潤還要透氣還得幹得快。

野外的大彗星風蘭: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如果光照充足,植株葉片之間堆疊的也會更緊湊,看下別人花房裡的大彗星風蘭: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大多數人用大塊的樹皮栽培,個人感覺更像萬代蘭,但是暴露的根需要更高的空氣溼度,所以我沒有按照萬代蘭的栽培方式,我這裡座標青島,我是把根用水苔包裹在一個倒扣的全是網眼的塑膠網盆上(控根盆就行),然後把綁好的網盆放進高腰的陶盆裡,因為陶盆上寬下窄,倒扣的網盆放進去以後正好能卡在陶盆的中間靠下位置,再往下的陶盆內部空間是懸空的,加上倒扣的網盆實際上也是中空的,所以很透氣,有大量的空氣迴圈,有效防止爛根,而綁好的網盆與紅陶盆盆壁之間用水苔或者混合樹皮塞滿即可,然後把紅陶盆直接坐在水裡腰水法養就行,腰水可以高一些,但是不能高過塞在紅陶盆內部的網盆卡住的位置,就是說陶盆沒有水苔的中下部位置都是可以用水泡著的,這就是我的懶人法,紅陶盆吸水會讓水苔保持溼潤,而良好的透氣性和紅陶的有限吸水性會讓水苔保持在一個潤而不溼的程度,既滿足了養殖需求又防止了爛根。也是因地制宜沒辦法,要是空氣溼度高的話,直接綁木頭上附生就好了。

幾年前剛栽下時候的樣子,可以看到根點直接從下莖部穿出: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越長越旺盛的大彗星風蘭,抽出的根已經越來越多,因為太渴望陽光,追光導致略微“歪脖子”: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去年開的花,畫素一般: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花還是很大的: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再就是大彗星風蘭個人這幾年養下來發現需光量還是挺高的,卡特的光照度對他們來說就算是挺好的,如果非得要量化資料的話,大概就是 2000-3000 footcandles,或者更高一些也是可以的。老外的資料顯示直曬會曬傷,但是我的陽臺是南向,春秋冬都是直曬的,夏天會有一個小時左右能曬到,但是就算是這樣,隔著玻璃的大彗星風蘭還是會歪脖子,可能是因為陽光是斜射進來的緣故吧。大彗星風蘭需要的空氣溼度大概50%-70%就行,我的陽臺夏天最低40,冬天閉窗後最高能到90多。白天21-27攝氏度,夜間13-15攝氏度,夏天日間最高32度,冬天夜間最低10度。

老爸拍來今天聖誕節剛剛開啟的第一朵花,因為朝向向陽面,怕碰壞花蕾,湊合拍了一張: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我的去年抽了兩支花莖,每隻花莖著2-3朵花,但是在我的環境下這些花苞不會全部成功發育,開的最好的一般都是每隻花莖上最遠的那個花苞。今年的大彗星非常給力,抽了6支主花梗了,每梗著花3-5朵(希望明年有時間能在家噴點磷肥,花量也許會更多一些):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非常非常長的花矩,照片裡只能看到一部分,家裡人說花矩耷拉到花盆盆沿還得往下一半,有的都快到盆底了: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言植空間,植物科普,大彗星風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