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2022-08-05由 通俗解釋 發表于 林業

普通蝸牛吃什麼葉子

今天刷到一則新聞,講:中國成功自主培育出肉雞新品種,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吃雞自由”。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我就納悶:晶片壟斷可以理解,雞怎麼壟斷?我們平時想吃雞,直接去菜市場、超市就能買到,不是挺自由?

況且,中國本土也有很多雞,論品種,海南有文昌雞,廣東有清遠雞,江西有泰和烏雞……論做法,有大盤雞、椒麻雞、黃燜雞、辣子雞、三杯雞……我先擦擦口水啊……怎麼就被國外壟斷了呢?!

結果一看新聞影片,嚇一跳,有種比晶片卡脖子還慘的感覺: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為什麼不能自己養本土雞,非要從外國人手裡買雞種?

為什麼買了雞種回來,不能再繼續孵小雞,非要不停地買雞種?

帶著這些外行人的疑惑,我去查了半天資料,發現這背後的歷史、邏輯和故事還挺有趣,給大家分享一下。

通俗解釋一下: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1

要說“吃雞自由”,先要從“吃雞不自由”開始。

中國人吃雞,在以前是“不自由”的,因為雞很金貴,逢年過節才能吃到。

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記憶:一家人圍著飯桌上的一碗雞肉,規矩簡單些的,雞頭給長輩吃,雞腿給小孩吃;規矩複雜些的,雞翅、雞胗、雞脖子、雞爪,甚至雞屁股等特殊部位都會悉數安排好。

美國人一開始吃雞也不自由,要不然,胡佛競選總統時,也不會用一隻雞來當承諾了。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要吃雞自由,有兩個辦法,一是人民兜裡的錢足夠多,買雞時閉著眼睛不用看價,二是降低養雞成本,讓雞足夠便宜。

怎麼更便宜?想辦法提升“料肉比”——

用同樣多的飼料,讓雞下更多蛋,長更多肉。

為了得到更好的雞種和宣傳吃雞,1946年,美國農業部和一家企業合作搞了個雞王爭霸賽——“明日之雞”!

宣傳那叫一個大費周章:展覽、音樂會、報紙、電視廣告……能來的都來一遍。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甚至還搞了一場花車巡遊(弄得跟迪士尼似的),一位金髮碧眼的“肉雞女王”在花車上向大家揮手致意。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很快,全美的養雞場場長們都慕名而來。

最終,兩隻雞脫穎而出,一隻是來自“

愛拔益加

”(Arbor Acres)孵化場的白洛克(White Rock),一隻是來自“

科寶

”(Vantrees)孵化場的考尼什(Cornish)。

請記住這兩個孵化場和兩隻雞的名字,因為它們影響了整個世界的走向。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2

“明星雞”誕生之後,投資人們嗅著金錢的氣味圍過來,“需要投資嗎?”“我要收購你的農場,價錢你隨便開”……

很快,這些“明星雞”的後代們就被送往更廣闊的市場,它們肉更多,生長更快,吃得更少,就像是一個個蛋白質生產機,市面上的其他品種雞,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由於成本更低,雞肉價格被白羽肉雞帶著下跌,別的養雞場失去競爭力,也只好向他們買小雞。

育種公司也沒有停止研究,繼續雜交和選優、選優選優再選優,從成千上萬只雞王裡,再挑出雞王之王,日復一日。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為了防止“原始碼洩露”,被別人拿雞種再去繼續繁殖,他們就制定了一個龐大紛亂的雜交流程,形成一個複雜的家譜,給雞種“加密”。

你來買小雞,我肯定不會給你最原始的純種雞,而是給一些雜交的後代雞,前幾代還好,越往後繁殖,從某一代開始到達頂峰,之後忽然變弱,從“戰鬥雞”變成“泯然眾雞矣”,再到菜雞、垃雞,一代更比一代弱。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比方說有個中國公司買美國的小雞,就給你祖代雞(第三代)。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你拿著祖代雞,不停地產後代,生出“父母代”雞(第四代),再不停地產後代,就生出商品代雞(第五代),可以用來賣肉和蛋。

之後等祖代雞、父母代雞全掛了,你就又得找我買祖代雞,否則再往後,雞的質量會直線下降。

都不需要申請專利,只需要利用遺傳學原理,就能讓秘方不流失。

算下來,一隻核心群雞(初代雞)經過繁殖,可以生產出300萬隻以上的商品肉雞,差不多是5000噸以上的雞肉。就像是一顆種子長成一整片森林。

就用這種方法,當年收購“愛拔益加”孵化場的公司,和另一個明星選手科寶公司,佔據了全球97%的白羽雞種雞份額,成了名副其實的雞霸。

3

除了改良雞種之外,改進飼養工藝也能降低成本。

所以從散養到集中化、流水線式的養殖,也成了歷史趨勢,就像大工廠替代小作坊一樣。

在1950到1980年的三十年裡,美國的養豬場和養雞場,數量減少了80%,平均規模卻增加了6倍,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吞併和淘汰一直沒停過。

鏡頭轉回到地球另一端的中國,類似的事情也在發生。

最初,中國人養雞,是自己家養,自己吃。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背景是改革開放),禽類的工業化開始了,人們發現:雞的“料肉比”高於豬,牛和羊——牛羊長一斤肉要五公斤料,豬長一斤肉要喂三公斤飼料,雞隻需要兩公斤多,甚至更少。

外資、技術和管理都被引入國門,慢慢演變出商業化飼養,催生出一個個“雞老闆”。

養雞場開始越來越多。

雞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

1983年首屆春晚小品《吃雞》

到1996年,中國人的禽類(雞鴨鵝之類的,主要還是以雞為主)消費追平了產量——快不夠吃了。其中城市人口的禽類消費,顯著高於農村人口。不曉得跟肯德基和麥當勞進入中國有沒有一些關係(分別是1987年和1990年進入中國開店),反正這倆品牌帶動了一批山寨的快餐炸雞店。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許多雞老闆們很快發現,美國的白羽雞長一斤肉只要不到兩公斤飼料,又長得快,只需要40多天,而中國本土的雞,比如清遠雞、文昌雞之類的,都屬於黃羽雞,長得慢,要80天,還費飼料(平均一隻要2。5公斤飼料左右)。

越來越多的養雞場投向白羽雞,而黃羽雞也開始培養出很多雜交品種,分成快速雞、慢速雞、中速雞之類的,針對不同的用途。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現在白羽雞和黃羽雞差不多是平分秋色,南方吃黃羽雞比較多,北方吃白羽雞比較多,有一種說法是南方人尤其是廣東人喜歡用雞肉煲湯和清蒸,用黃羽雞的風味要好得多,而北方典型的雞肉菜像宮保雞丁、黃燜雞之類的,用白羽雞好像也很好吃。

另外,像鳳爪、雞胗、雞架、雞脖子、雞翅之類的,也是生長得更快、肉更多的白羽雞更有優勢。

你要是養雞場老闆,你也會考慮白羽雞。

而白羽雞,100%靠進口的種雞來繁育。

4

2005年,歌手“K娃”以禽流感為背景創作的《我不想說我是雞》火遍全網。

在1991年到2011年間,白羽雞的進口量儘管因為禽流感下降過兩次,但整體依然平穩增長。

背後是中國人龐大無比的禽類消費。

中國人的“吃雞自由”

2011年,中國已經是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禽類生產國,但一直是禽類的淨進口國(現在也是)。

這一年,白羽雞的祖代種雞進口量超過了一百萬對。

5

成本、價格是永恆的商業規律,散養雞被小養雞場擊敗,小養雞場更大的養雞場淘汰或吞併。

從1996年到2011年,中國肉雞養殖場的數量減少了75%。

200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2%的養雞場生產了70%的肉雞供應量。

許多事情都在加速這一些的發生。

比如禽流感,為了防止禽流感和別的疾病,越來越多城市不讓現場宰殺售賣活禽,人們只能去買冷凍的雞肉,而既然都已經冷凍處理好,大家也就不那麼在意是黃羽雞還是白羽雞了。

再比如食品安全問題,2012年,肯德基曝出“速生雞”醜聞,這事兒和牛奶行業的三聚氰胺事件有幾點很像:

都是公司和農戶籤合同,公司從農戶或小養殖場收農產品。

結果農戶為了賺更多的錢,往裡加東西,或者節省成本,公司驗收的時候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到被曝光出來。

食品安全問題一曝,合同模式就崩潰了,自建模式興起(前者有點像安卓,後者有點像蘋果),對供應鏈實施更嚴格的控制,讓飼養加工變得更標準化,這本來是為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但是因為技術更先進,更科學,又讓飼養成本降得更低,市面上出現更多便宜的雞肉,擠壓其他肉類(比如豬牛羊肉)的市場……

在全面轉向大規模、集中養殖、流水線加工的背景下,白羽雞的優勢愈發明顯。

這時候,依賴別人提供的雞種,失去議價權,就非常頭疼了。

6

2014年,《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釋出,國家開始號召一些有能力的企業來解決“卡雞脖子”的問題。

2021年11年,三個白羽肉雞品種正式透過農業農村部審定。

7

有些人可能會說:還是土雞蛋好吃,散養的有機雞也更健康。

但問題是,大多數消費者根本就沒有分辨能力,加一些色素,就能讓雞蛋更黃,賣更高的價錢,一些過度產蛋,被“榨乾”的老母雞,同樣被當成有機雞賣掉,還有些人用特殊雞種,生出特別小的雞蛋,消費者就誤以為這是有機雞蛋。

散養雞一旦上了規模,也特別麻煩,比如養個四五年,土地就被汙染,不再適合養雞,又得找新的地方,問題比想象中更多。

即便是散養,也同樣需要拼科學養殖和育種技術。

萬一真到了戰爭或是災害之類的特殊時期,養雞場的雞就是一臺臺優質蛋白質生產機。

甭管是愛不愛吃,咱得有。

全文完,如果對你有收穫和啟發,記得點贊和“在看”,歡迎轉發。再次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