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隴東寧縣一帶吉祥喜慶的婚俗,和你們那裡大不同

2022-08-05由 慶陽酒說家鄉 發表于 林業

送哨子有什麼寓意

隴東寧縣一帶的婚俗與周邊地區有很大不同。

隴東寧縣一帶吉祥喜慶的婚俗,和你們那裡大不同

莊重喜慶又具禮儀,獨有豳風遺韻。一樁婚事圓滿行成須經“六禮”。“六禮”是從《周禮》的“六禮”演繹而來。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新。納采就是提親,是男方請媒人攜禮向女方家提親的儀式;問名即問清女子姓氏幼名及生辰八字;納吉是男方備禮向女方報喜,同意聘娶女方為媳;納徵也叫納幣或大聘,是男方設席請至親厚友作陪向女方送聘禮(也稱彩禮);請期即男方向女方告知迎娶日期;迎親即結婚。

寧縣一帶“六禮”基本遵從《周禮》,但在長期演變中也揉進了自己的東西。即送聘禮、年禮、燈禮、端午禮、節禮、“問肯”禮。

送禮 送聘禮即定婚,也叫送彩禮或送財禮。由男方籌辦,女方父母領著姑娘、老小外家、七大姑八大姨等親朋好友去男方家“收禮”。男方設酒席相待,席前男方端上財禮三、五十個銀元到上百個不等,女方要退下五至十個不等再收起,再入席吃飯。隨財禮一塊端上來的還有給未來媳婦的衣服面料、鏡子、手娟、香皂、手鐲等,最有趣的是用紅頭繩拴著麻錢(現在都拴100元-1000元人民幣)的鎖子,由男方年齡最長者親手戴在未來媳婦的脖子上,意為這個姑娘我們鎖定了。有錢人家還有項圈、銀鎖子、戒指等等,有的還請嗩吶樂隊甚至唱大戲助興。

當今,除了彩禮,結婚時還得有“三金”、“四金”少數還得家有小車、城裡有樓房,使婚禮錦上添花,喜上加喜。

隴東寧縣一帶吉祥喜慶的婚俗,和你們那裡大不同

過去,子女們兒時便由父母做主定了終身。定婚後逢過年得送年禮(新衣、乾果、錢等)。元宵節送燈禮(燈籠、蠟燭、面牛等);端午禮(香包、裹肚兜、夏衣等);結婚前一年得選個節日送節禮(俗稱“追節”,有衣服、布料、鐲子、耳環、戒指等,並有少量錢款);同時雙方基本商量妥有關結婚的各項事宜;結婚前三天提雌雄兩隻雞、酒等禮和給媳婦準備的嫁衣、鞋襪、化妝品,由男方長者去女方家送“問肯”禮。送兩隻雞取“吉”之意,也有添丁補口的意思。因姑娘出嫁就少一口人,以雙“吉”補之;“問肯”即再問一問雙方結婚日子和一切事宜還有什麼不妥,一切商量好後,才肯定下來;這就算“六禮告成”了。

隴東寧縣一帶吉祥喜慶的婚俗,和你們那裡大不同

結婚

寧縣某些山區地方結婚儀式要舉行三天。第一天迎娶新娘叫娶“秀子”(寧縣人把媳婦叫“秀子”),第二天送走孃家人再“拜莊”;第三天新“秀子”下廚;結婚儀式完成。現在快節奏化時代,基本上結婚都濃縮於一天舉行了。

伺候外家與“披紅”

娶“秀子”前幾天由新郎的父輩揹著“拜匣”,內放著紅紙按一定格式寫好的請柬,兩盤帶紅點的饃饃,一壺酒,分別到老小外家去請他們參加婚禮。老小外家必須趕結婚前一天到達,由主家在其戶族或鄰居家安排下榻。晚上休息前新郎去磕頭問安叫“暖鋪”。早上新郎得由人領著端著洗臉水去磕頭問安叫“起鋪”。入席吃飯新郎也得去磕頭,直到結婚第二天送走。老小外家在娶親當天花轎登程前要給新郎“披紅”,由老小外家的最長者親手把紅綢披在新郎的身上意為“賜福”。兩條紅綢相交掛在新郎的左右肋下(現在都用紅綢緞被面子),“披紅”後新郎要上花轎去坐一會叫“佔轎”。

娶親

娶親過去都為四抬花轎。娶親隊伍由驕夫四至六人,嗩吶樂隊,娶親人員(俗稱“大客”)組成。男大客若干人,女大客一至二人,原則去單數。女大客如果去兩人,女方也得來兩人,叫“雙娶雙送”,這在“問肯”那天都得商量好。

女方這天也請老小外家、自己戶族本家,至親好友設酒席相待,把親朋帶來禮物和主家給姑娘陪嫁的被子、毛氈、床單、衣服、鞋襪以及前多年興時的腳踏車、收音機、皮箱、縫紉機發展至現在的彩電、冰箱、摩托車等等全擺在院子讓人看,叫“擺陪房”。擺完看罷後要用男方拿來的包袱不折不疊零亂的包起來,隨花轎送至男方。

梳頭與上轎

梳頭即梳妝打扮,也叫“開臉”。梳頭前先要請親戚鄰居或本家中的全福女人“開臉”。全福女人指上有父母公婆,下是兒女雙全的女人,用兩根較粗絲線,一頭用嘴叼著,一頭纏在左手指上,中間用右手大拇指和中指繞一圈使兩條線相互絞合,右手大拇指和中指一弛一張拔去臉上的汗毛叫“開臉”。“開臉”預示著“毛頭女子”的時代已經結束,要當媳婦了。“開”罷臉,男方的女大客便拿出所帶的梳子、篦子、頭繩、頭花等梳妝用品把新娘的頭髮梳挽成髮髻,穿上紅嫁衣,頂上紅蓋頭便可上轎了。

打扮起來的新媳婦兩腳不能著地,上轎得由其姐夫或者能開玩笑的遠方鄰居爺爺輩揹著坐到轎內。出門時要拿一把筷子朝裡撂出,並不能回頭看,意示離開父母,拿婆家的筷子吃婆家的飯去了;並要流淚甚至哭,但忌慟哭,意示骨肉離別難捨難分之情。

隴東寧縣一帶吉祥喜慶的婚俗,和你們那裡大不同

拜天地入洞房

新媳婦娶到家後,新郎的姐夫或者能開玩笑的遠方爺爺輩從花轎內背到舉行婚禮的地方。舉行婚禮的地方正中掛著祖先的畫像(俗稱“影”)和神牌,地上鋪著紅氈,新郎的父母分左右坐在桌子兩邊,受新郎新娘的禮拜。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夫妻對拜後,再入洞房。入洞房新媳婦兩腳仍不能著地,夫妻雙方抬著一小盤,內放兩朵插在盅子上的紅花,踏著紅氈緩緩步入洞房。進洞方後便要點起長命燈。新媳婦在討要聲中,把婆婆準備好的大棗、花生、核桃散與眾人分享。把棗、花生和核桃散與眾人,是寓意媳婦要“早生孩子”,而且要“花花生”(一男一女間隔著生),並要先生或多生夾著核桃蛋蛋一樣的男孩。

晚上還有一道很有情趣的儀式——耍房

隴東寧縣一帶吉祥喜慶的婚俗,和你們那裡大不同

耍房要有“說逗”和“唱做”內容。比如新郎問:“妹妹幾時生?”新娘子就要回答:“妹妹明年生”。按理這個答覆合乎情理,但大家還要故意逗一逗,要求回答:“今年生或明天生”,甚至要回答:“今晚生”,製造高興歡樂氣氛,這叫“說逗”。“唱”是要求稍有文化的女子唱小曲,夫妻合唱秦腔。“做”,對於新婚之夜的夫婦來說都是高難動作。如“吸杮子”、“掏麻雀”等,增加歡樂氣氛。

耍房之俗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就有,它可消除新娘子的孤寂,淡化其羞澀,熟悉新郎、家庭、戶族、親鄰關係,為其很快融入一個新家庭大有好處。

拜莊

娶親第二天早飯後,由嗩吶樂隊吹打著,雙方親戚相互寒喧、道乏後送走孃家人。由新郎的姐夫揹著一條紅氈帶著新婚夫婦去“拜莊”。“拜莊”就是到新郎家所屬自然村莊裡家家去磕頭。這個“莊”在午飯前就得“拜”完,如果村莊大一些對於新媳婦來說真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對封建社會三寸金蓮的新媳婦,“拜莊”真是苦不堪言。

隴東寧縣一帶吉祥喜慶的婚俗,和你們那裡大不同

進門

第三天新媳婦得早早起床,梳洗完要去公婆處問安,並伺候起居,公婆要給新媳婦賞錢。早飯前所有家庭長輩,老小外家主要親戚聚在院子裡擺張桌子,桌前鋪紅氈,由一能說會道者主持,嗩吶樂隊吹打助興,新婚夫婦一起磕頭“拜大小”。從老小外家開始,再以輩份高低為序。給誰磕頭誰便拿出準備好的錢或物作為饋贈。男性長輩一般給錢,七姑八姨、姑舅姨表姊妹多給自己親手做的衣服、鞋襪、枕頭、還有毛巾、香皂等。拜完“大小”後,新媳婦在女客簇擁下第一次走進廚房洗手做飯。

新媳婦做的第一頓飯是擀細長面,要求是“提起擀杖一張紙,拿起刀子根根線,下到鍋裡蓮花轉,撈進碗裡一窩絲,沒牙老人咬不斷。”吃早飯時客主們一起在歡快的氣氛中品嚐著新媳婦第一次做的哨子面,並且評論她的做飯手藝,好的鼓勵,差的諒解,新媳婦正式融入這個家庭。

隴東寧縣一帶吉祥喜慶的婚俗,和你們那裡大不同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婚姻自由,今天寧縣一帶婚俗雖然仍沿用這些規程,但日趨簡單,婚禮在一天內完成,很多舊俗都淡化了。當然也添加了一些不好的新俗,闢如個別女方硬性索要兩把鑰匙一張卡(即城裡有房子,家裡有轎車,銀行裡有存款),否則是結不了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