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任學良:亦菜亦草話苜蓿

2022-08-03由 人生五味 發表于 林業

苜蓿嫩芽有什麼功效

「來源: |太原道 ID:tydaocom」

2019年6月23日我同戶外俱樂部50多人去河北唐縣西勝溝旅遊觀光,在峪內桃花溝村口偶然發現了幾株開著紫色花的苜蓿,我的腳步馬上止住了,它像一根情感的紐帶,即刻將我與故鄉緊緊地聯絡在一起。那一夜我失眠了,腦海裡回憶著我離開故鄉42年的苜蓿鄉愁……

紫花苜蓿也叫紫雲英苜蓿,原產小亞細亞,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庫曼高地。在我國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廣泛分佈於西北 、華北、東北地區、江淮流域也有種植,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牧草。

苜蓿是我從兒時起,接觸最頻繁最熟悉的一種植物,苜蓿伴隨著我從小長大。現在我每逢看見偶爾長在不顯眼角落裡的幾株苜蓿,眷戀之情油燃而起,總要蹲下身子細心端詳一番,並小心翼翼地摘下幾片嫩葉,放進嘴裡慢嚼品味。

任學良:亦菜亦草話苜蓿

開了花的苜蓿,圖片來自網路

從小就記得,在五六十年代,故鄉種植著大面積的苜蓿,估計有1000多畝。一個不大的小村子種植著如此多的苜蓿,即不是解決本村牲畜的飼草問題,也不是為村民當野菜食用。而是將苜蓿作為飼草出售給當時大同市以畜力車為主的第二運輸公司,以增加村中的經濟收入。當時大同市第二運輸公司是由數百輛馬車組成以運送煤炭為主的運輸單位,駐地口泉,我村是二公司飼草主要提供戶。

那時每逢到了蜂飛蝶舞草長之時,苜蓿白白的嫩芽就破土而出,用不了多長時間,便綠油油的鋪滿大地格外惹人喜愛。苜蓿嫩芽在破土未出前已將土皮微微頂起,這個時候我們這些鄉下的饞嘴猴兒在放學後,三五人結伴兒跑進苜蓿地裡,揭去鼓起的土皮,摘出白嫩的新鮮苜蓿芽放進嘴裡吃起來。剛出土的苜蓿芽白嫩甘甜,香嫰不脆而可口,味道極佳,絲毫不亞於現在的各種時令水果。那種入嘴香甜愜意之感無法用文字描述出來,現在每逢回想起當時的感覺我還是直流口水。兒時的苜蓿芽不僅是美味,還是良藥呢。在那個缺醫少藥的時代,村中誰要是得了“夜盲症” 生食上四五次新鮮苜蓿芽即可全癒。那時常見村裡人將剛出土的苜蓿嫩芽曬乾儲存,冬季搗成細面服用治“夜盲症”仍然有效。新出土的苜蓿長到二寸左右,採摘下來用開水焯一下,切碎放進各種調味品涼拌著吃是一道營養豐富,十分好吃的涼拌菜。在我小的時候,人們生活苦寒,家中也沒有什麼調味品,將焯好的苜蓿倒進點兒老鹽菜湯拌一下,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那時,人們將苜蓿芽和山藥(土豆)絲絲燴在一起吃,是中午的主菜。我們村地處陽高縣的東南端,屬丘陵地貌地勢較高,乾旱少雨,水源奇缺,村中很少種植蔬菜,苜蓿理所當然地扮演了“蔬菜”的角色。記得當時村中的“赤腳醫生”任順志告訴村人,苜蓿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營養成份很高。常食苜蓿有清解胃熱,利尿除溼,可平衡人體的酸鹼值,安中調脾胃,去脾胃間的邪熱氣,去小腸內的各種熱毒,經常食用有輕身健體的功效。他號召村民們要常食苜蓿,以達強鍵體魄,抵抗疾病之效。由於當時村中僅有360多口人,苜蓿種植面積又大,加上村民們都生活貧寒,當時的村幹部對苜蓿的管理也是睜—隻眼閉—隻眼。你採割苜蓿時只要避開幹部的眼目,一般是沒事的。在饑荒漫延的六零年,苜蓿在我村扮演起糧食角色,村民們在夏季採割苜蓿煮著吃,同時將夏季的苜蓿割下曬乾冬季仍可食用。到了秋季人們將老苜蓿切段曬乾,冬季用碾子碾成面摻進糠內或乾菜葉子捏成糰子蒸熟當飯吃,以度饑荒。現在村中七八十歲的老人們每逢說起困難的六零年時,大家都感謝苜蓿救了村人的命。

任學良:亦菜亦草話苜蓿

(太原某荒地的嫰苜蓿,本人拍攝)

另據有關文獻記載和科學研究,苜蓿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天然鹼性食物,能為人體和動物解毒,在醫學上也可用作利尿劑,也可抗發炎及抑制黴菌病毒。還對降低人體內的膽固醇、平衡血糖及何爾蒙和促進腦下垂體發育有很好的功效。同時對貧血、關節炎、潰瘍、出血性疾病、骨骼或關節疾病、消化系統和面板均有益處。

記得當時我村種植的苜蓿品種就叫紫雲英,這種苜蓿適應性強,年年長勢茂盛喜人。站在地邊望去,只見一叢連著一叢,一米多高的紫綠色莖杆,碧綠翠嫩的葉子,紫色的苜蓿花一望無際。在微風的輕拂下,紫色的波浪隨風擺動,香氣陣陣襲人分外嫵媚妖嬈。苜蓿開花時江浙—帶的蜂農帶著上百箱的蜜蜂,在我村的林內,路邊安家落戶,採集名貴的“紫雲英”蜂蜜。最多的一年我村的田野林內有八家蜂農“安營紮寨”,每家均有百箱蜜蜂之多,陣勢之大令人驚訝。

任學良:亦菜亦草話苜蓿

(苜蓿餅,圖片來自網路)

種植苜蓿省工、省肥料、省管理可以騰出勞動力在別的土地上精耕細作。苜蓿出土後,只要人畜不去踐踏啃咬,生長力特別旺盛,病蟲害也少,抗災能力強,一年能穩穩當當割兩茬,畝產幹品500公斤以上。在當時的農業社裡,苜蓿是我村當家的經濟作物,效益顯著,所以人們樂意種植苜蓿。苜蓿不但人畜皆可食用,它又是非常“養地”的植物,它的根部有固氮菌瘤,貧瘠的土地種上幾年苜蓿後再改種其它農作物就變成肥田了,產量猛增。當時村裡種的苜蓿每隔四五年就在村西和村西南的田地裡輪流互換種植,以養多沙土少的簿田。

進入七十年代,口泉二公司淘汰畜力車,我村苜蓿銷路不暢,又在“以糧為綱”口號的影響下,村裡的苜蓿種植面積逐漸減少到原先的五分之—,僅用於本村牲畜飼草。1978年改革開放分田到戶,人們將苜蓿徹底剷除,從此苜蓿在我村絕跡了。

今年夏季在太原女兒家小住3個多月,女兒所住小區的北面有一塊數畝之大的荒地,地裡邊長滿了綠油油的苜蓿。當時嫩嫩的小苜蓿已長到三四寸左右高,附近不少居民都來採割嚐鮮。當我採割回三四斤後,沒有吃過苜蓿的女兒問我:“是什麼野菜?確定能吃嗎?”我回答道:“這正是你老爸兒時吃的好菜苜蓿。”我將嫩苜蓿撿乾淨清洗後,妻子用開水稍焯一下,切碎拌上蔥薑蒜及各種佐料組成涼盤,端上餐桌。女兒和女婿品嚐後都說好吃,沒有一般野菜的苦味兒,口感很好,我邊吃苜蓿邊給女兒講吃苜蓿的好處和我小時候與苜蓿相伴的悠悠歲月。由於全家人品味苜蓿覺得別有一番風味,我隔三差五地去苜蓿地割一些,女兒再給配上肉片烹飪成各種菜餚,各加可口營養。小區內不少居民也仿效我,採割品嚐起苜蓿來,興起一股品味野菜熱。在一次採割苜蓿時認識了來自臨縣的一位老年婦女,她說在老家苜蓿的吃法很多,比如涼拌苜蓿、苜蓿不爛子,苜蓿餅子,苜蓿餃子等,均是做法簡便且營養豐富的美食。可見苜蓿曾是鄉下人的大路菜,也扮演過糧食的腳色,在那生活困難時期起過重要作用。

任學良:亦菜亦草話苜蓿

(凉拌苜蓿 圖片來自網路)

回想當年村中田地裡大量種植苜蓿,是我的悠悠鄉愁。縱觀時下世人追求迴歸自然,喜歡無汙染原生態食物的生活新觀念,我常常想難道苜蓿再沒有起死回生之際嗎?苦菜,蒲公英,蕨菜,薺菜,馬齒莧等野菜它們已登上城裡人的餐桌,苜蓿就不行嗎?我想,來自於大自然原野無任何汙染的苜蓿其營養成份並不亞於前面列舉的野菜,尤其是它那白嫩破土而出的嫩芽,藥食皆用,價値不低。若有識之士加以研究開發,定能生產出高階補品和時尚飲料以及加工成高檔美味佳餚,走上都市大酒店的餐桌。同時,也能在今天鄉村振興脫貧致富中大顯神手。

我心中的苜蓿,我揪心的鄉愁,我多麼想在故鄉再一睹你的芳容……

有時候真希望時光能倒流,回到故鄉看看隨風擺動的苜蓿綠浪,用手輕輕拂一拂紫色的苜蓿花,嗅一嗅田野裡苜蓿的醇香,在當年的苜蓿地裡找回我稚嫩而又純真的童年,找回已經走散的玩伴們和親人們。

任學良:中國煤礦作協會員,同煤作協會員,口泉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原藉陽高縣。原供職於同煤集團,2014年退休,2013年出版《煤佛緣——-晉華宮周邊地區及雲岡峪風物典故》(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2萬字),2020年參與《古鎮口泉》一書編寫,負責“口泉神話與民間傳說”部分,蒐集神話與民間傳說故事17個,34200餘字(該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個人文集《剪燈漫筆》(上下集,32萬字)即將出版。散文,遊記,民間傳說見各報刊。

《表裡山河三部曲》,重新認識山西,發現太行、黃河、長城之美。《長城·民族魂》、《黃河·搖籃曲》、《太行·天下脊》,近1000頁精美設計,900幅超級大片,數十幅專業地圖,以廣闊的地理視角和深度的人文精神探尋表裡山河的完整映象,歡迎下單品鑑!

山西風物系列

故鄉風物 | 故鄉蕎麥香之碗託

故鄉風物 | 一碗濃郁一碗甜,一抷黃土一生念

故鄉風物 | 李永智:就戀家鄉這口井

故鄉風物 | 李永智:炕氈溫情

故鄉風物 | 李永智:苦菜花開

故鄉風物 | 李永智:山藥花開映藍天

故鄉風物 | 李永智:情到深處“酸溜溜”

故鄉風物 | 李永智:大紅糜子情結

故鄉風物 | 山藥魚魚——故鄉和他鄉的聯絡

故鄉風物 | 張尚瑤:東拉西扯話粗糠

故鄉風物 | 張尚瑤:定襄的高粱文化

故鄉風物 | 杜光:應縣南山,苦菜香飄

故鄉風物 | 洪源生:你吃過灌腸,但你吃過徐溝罐渣嗎?

故鄉風物 | 灌腸為甚不見腸

故鄉風物 | 老家的燴熟菜

故鄉風物 | 尉世吉:打餅記

故鄉風物 | 郭宏旺:遠去的石碾子

故鄉風物 | 晉北人家的那盤熱炕

故鄉風物 | 難忘故鄉井

故鄉風物 | 石磨的啟示

故鄉風物 | 尉世吉:燒山藥

故鄉風物 | 土炕上的搖車

故鄉風物 | 故鄉的碗團

故鄉風物丨尉世吉:雁北人的黃糕情

故鄉風物丨也說大同黃糕

故鄉風物丨許瑋:晉北的秋菜

故鄉風物 | 故鄉的蘆葦

故鄉風物 | 難忘的繁峙小米

故鄉風物 | 一盤土炕,一個天下;一盤土炕,全部人生

故鄉風物 | 那甜甜的榆錢

故鄉風物 | 冬天,回山西喝一碗羊雜湯

故鄉風物 | 王祥夫:北方的炕

故鄉風物 | 偏關豆腐,勾起濃濃的鄉情

故鄉風物 | 柔韌的恆山莜麵

故鄉風物 | 砂鍋燉煮的歲月

故鄉風物 | 糝糝飯和蔓箐疙瘩老鹹菜

故鄉風物 | 山西面食說

故鄉風物 | 山西的窯洞,冬暖夏涼神仙洞

故鄉風物 | 晉北人家的炕,溫暖了整個冬天

故鄉風物 | 老家的風箱,童年的兒歌

故鄉風物 | 三十里莜麵四十里糕,二十里的豆麵餓折腰

王祥夫:說說小米

王祥夫:說說大同黃米

故鄉風物 | 蕎麥灌腸,蕎麵碗團,另一種庸常生活的體驗

故鄉風物 | 家鄉的煮疙瘩,粗糧年代蘊藏在生活深處的一絲安慰

故鄉風物 | 家鄉的蘸片子,樸拙自由的簡約美食

故鄉風物 | 家鄉的紅麵糊糊,一天的溫馨和實在從它開始

故鄉風物 | 家鄉的撥爛子,記憶深處成長的一部分

故鄉風物 | 汾陽老家的飯食

故鄉風物 | 又到杏子成熟時

山西的面,那是山西女人用心生活的寫照

美食旅行作家告訴你:世界頂級雜糧產區在山西!

故鄉的土炕,滿滿都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溫暖記憶

故鄉的麻麻花,清香幽幽的佐餐佳餚

故鄉的醋柳柳,多少酸酸甜甜的兒時記憶

醃菜,浸潤在歲月中的風味

玉米麵糊糊,饑饉年代的記憶與懷舊

臘八蒜中滋味長

記憶深處的臘八粥

莜麵栲栳栳,永駐心間唇齒留香的山西記憶

質樸溫潤味悠長,山西人離不了的小米粥

黃河岸邊話棗樹,天賜山西的豐厚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