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奮進廣東|佛山:瞄準“廣佛極點”,製造重鎮底氣十足

2022-08-02由 羊城派 發表于 林業

觸角沙堤在哪裡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聞

奮進廣東|佛山:瞄準“廣佛極點”,製造重鎮底氣十足

羊城晚報2021年5月21日A8版版面報道

今年前4月,佛山外貿進出口總值227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8。2%,佔同期廣東省外貿總值的9。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家電訂單大幅上漲,美的微波爐、洗碗機的上半年訂單已經排滿;服裝、塑膠製品、燈具也實現了出口倍增。

這樣的成績,對於佛山來說並不意外。作為廣東省經濟強市,“十三五”期間,佛山市GDP從2015年的8107。6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0816。47億元,是全國第17個、全省第3個經濟總量超萬億元的城市。

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佛山靠著敢闖敢拼、勇於喝“頭啖湯”的改革精神,憑藉紮實的實體經濟走出獨特的發展之路。面對“十四五”的宏偉藍圖,佛山把區位優勢轉化為區位責任,努力當好全省地級市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

奮進廣東|佛山:瞄準“廣佛極點”,製造重鎮底氣十足

具有現代嶺南特色的佛山新城 羊城晚報記者 黃巍俊 攝

“有家就有佛山造”

開車行駛在佛山市順德區的美的大道上,扭曲面動態造型的美的總部大廈格外顯眼。作為佛山標誌性建築之一,這座大廈入駐著美的中央研究院、戰略決策中心、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等核心部門。

在這裡,僅是為了製造一款電飯鍋,美的就要對數千種大米做出細緻研究。正是這樣的“工匠精神”,讓美的集團在《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連續5年蟬聯中國家電行業首位。

佛山並不是美的一枝獨秀。因製造業聞名全球,佛山“有家就有佛山造”的名聲享譽海內外。從碧桂園到格蘭仕、萬和電器,從林氏木業到維意定製,從日豐管、聯塑到東鵬瓷磚、堅美鋁業、海天醬油……

據統計,在佛山,每一秒就有2個電飯鍋下線,每一分鐘就生產1臺汽車、100臺微波爐,每一小時生產273臺洗衣機,每天生產超過2萬臺冰箱。

佛山的實體經濟支柱產業是家居業。2020年,佛山裝備製造、泛家居產業叢集如期實現萬億規模目標,產值分別達到11221億元和10719億元。其中,佛山一個城市的裝備製造業就佔據了粵西地區的“半壁江山”。

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在佛山茁壯成長。華數機器人在落戶佛山6年間開發出數十種機器人產品,覆蓋整個工業應用,美的庫卡智慧製造科技園、一汽·大眾新能源汽車等一批重大產業專案建成投產。

奮進廣東|佛山:瞄準“廣佛極點”,製造重鎮底氣十足

佛山一汽·大眾生產車間內出廠的汽車 通訊員供圖

今年5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點贊”的廣東工業設計城,目前已經聚集超8300名設計師,為佛山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

佛山產業的蓬勃發展依靠的是創新驅動。“十三五”期間,佛山財政科技投入從30億元增加到102億元,規劃建設三龍灣高階創新集聚區,加快構建一環創新圈“1+5+N”創新平臺體系,高新技術企業從717家增加到5718家,規模以上工業機器研發機構建有率從14%提高到56%,企業工業技改投資規模連續7年保持全省第一。

今年4月27日,由季華實驗室研發的佛山“超高比功能柔性衛星”被送入預定軌道。可以說,佛山的產業高質量發展勢頭迅猛,已然實現“上天入地”。

古鎮佛山新活力

如果要問,萬億GDP的佛山,最大的短板在哪裡?恐怕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是城市形象內涵不足。

一直以來,由於區劃調整的原因,佛山五區各有各的中心,合併後,原來的邊界轉變成了“核心地帶”,城市建設的步伐也要相應加快。為此,佛山市啟動了城市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中心城區形態提升專項行動,建成人民公園等21個專案。嶺南天地、千燈湖、漁人碼頭、美的鷺湖、三江匯流不斷煥發著城市魅力。

與此同時,佛山實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動,完成“三舊”改造專案超5萬畝,整理村級工業園土地15。1萬畝,“村改”新建在建廠房超過2500萬平方米。

如今,禪城區文華公園夜間燈光璀璨,“環文華公園”片區不斷成型;南海區作為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沿著千燈湖城市中軸線不斷延伸城市中心的觸角,並積極打造城鄉融合發展十大示範片區;順德區強化中心城區引領作用,高標準推進“強中心”16項重大專案,並爭取在“七一”前讓村級工業園退出歷史舞臺;

三水區堅持三水新城、北江新區、西南老城區齊頭並進,“一主三副”城市化格局加快成型;高明區紮實推進“美麗高明”大行動,西江新城二期、三期全面啟動,濱江溼地公園建成開放,雲勇林場更獲得“國家森林公園”稱號。

佛山透過提升城市生態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三,向製造業城市生態文明創新發展之路邁進。

在形象重塑中,文化是佛山難得的優勢。作為嶺南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佛山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打造高質量文化導向型名城,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

奮進廣東|佛山:瞄準“廣佛極點”,製造重鎮底氣十足

依託醒獅等傳統嶺南文化,佛山文化發展彰顯實力 通訊員供圖

佛山持續擦亮“粵菜粵廚名城”“世界功夫之城”“博物館之城”等品牌,打造8個以上美食集聚區,推動美食產業品牌化發展,建設提升8個夜間經濟集聚區和80處示範點,點亮“夜明珠”。

佛山還加快南方影視中心建設,成功舉辦了金雞百花電影節、籃球世界盃、定向世界盃等重大文體活動。透過文化軟實力的加持,佛山城市形象的“文化味”愈加濃厚。

廣佛同城開新局

今年3月25日,廣州荔灣、佛山南海攜手釋出廣佛灣概念規劃和城市設計國際資訊公告,獲得了35家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的熱烈響應。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袁奇峰坦言,廣佛灣所在的廣佛新城,是連線廣州白鵝潭CBD、佛山三龍灣和南海千燈湖金融高新區“三心”的重要樞紐,“上述三大區域如果能共同形成‘廣佛之心’,從能級上看有望媲美珠江新城。”

從2008年廣佛同城建設拉開帷幕以來,廣佛兩市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效。如今,全國首條跨城地鐵——廣佛地鐵已全線貫通,海華大橋、番海大橋等重點專案投入使用。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發揮廣州-佛山極點的引領帶動作用,廣佛兩地開啟全域同城化的新篇章。

在產業上,廣佛兩地共建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醫藥和大健康4個萬億級產業叢集。在區域共融上,兩地共同規劃建設“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廣佛兩地更將同城化內容共同編入“十四五”規劃中,為廣佛全域同城化規劃藍圖。

“從當初的交通服務,到如今的產業發展,甚至在立法上的相互協作,廣佛同城已經從‘市級統籌’進化到‘區域共融’階段。”相關專家表示,與第一階段的同城化不同,廣佛極點在灣區內部既是龍頭帶動,也面臨著其他城市圈的良性競爭。為此,“廣佛極點”想要突圍,全域同城化是共同的需求,“這也是廣佛同城十餘年來的一個新開局”。

如今,廣佛同城化越來越深入地開展。預計今年年底,佛山地鐵2號線將試運營,實現廣州南站直達佛山中心城區;選址於佛山高明的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更為廣佛同城的未來創造了無限機遇。

就在5月19日,《佛山市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向社會徵求意見,這也是廣佛首個“協同立法”,該立法將保障廣佛軌道的一體化規劃。

廣佛同城,其勢已成。

資料眼

●2020年,佛山地區生產總值10816。47億元,成為全國第17個、全省第3個經濟總量超萬億元的城市。

●“十三五”期間,佛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717家增加到571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從14%提高到56%,8家企業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工業技改投資規模連續7年保持全省第一。2021年4月,市場主體已突破100萬戶。

●“十三五”期間,佛山完成“三舊”改造專案超過5萬畝,整理村級工業園土地15。1萬畝。建立省級特色小鎮21個,居全省首位。財政民生支出累計3055。46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2。4%。新(改、擴)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76所,新增學位18。9萬個;醫療衛生機構增加55%,其中三級醫院增至22家。

專家觀察

廣州現代城市更新發展中心執行院長江浩:

打造“廣佛極點”,要在科創產業上下功夫

佛山未來路在何方?在江浩看來,緊抓廣佛同城的發展機遇,佛山要更多地吸引人才,把科創產業做大做強,最終才能真正打造“廣佛極點”。

“廣佛同城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兩地淵源頗深、人文相接,但兩地目前的執行體制機制又有不小差異,甚至某種程度上相反。”江浩表示,從現實條件來看,許多廣州人,特別是新廣州人都住在佛山,這為廣佛同城的推進打好了群眾基礎。

與此同時,佛山正轟轟烈烈開展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在江浩看來,這為佛山下一步的產業升級帶來了巨大的空間。

“村級工業園改造釋放出大量的產業、環境空間,而填入這些空間的,不再是傳統的‘三來一補’企業,是更多‘兩業’融合、產城融合的專案。實現產業集聚區的再造和城市形態的再造,是我國製造業轉型的大方向,佛山先行了一步。”他表示,目前廣東全省範圍實施的“三舊”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吸納了不少佛山經驗。

他認為,佛山基層政府擁有更大的自主權,能更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到村級工業園的升級改造中,更易於在行政力量和市場力量上形成“合力”,“因為有市場力量的支援,自下而上敢於創新,佛山的政府也更勇於向上面要試點、要政策。”

江浩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的大背景下,打造“廣佛極點”,佛山需要把產業做到“極致”。例如,佛山目前在泛家居產業上就做得比較成功,產業鏈幾乎已經囊括了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等範疇。

江浩提到,從佛山的角度出發,打造“廣佛極點”,佛山面臨著一些短板,主要是傳統產業比重大,科創產業還沒有形成規模。

“傳統產業的發展更多靠‘堆頭’,即生產要素對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而科創產業的發展模式是‘打卡’,要先有高精尖人才,人是第一要素,高素質人才到哪裡,科創產業就到哪裡。”他建議,佛山要出臺更有魄力的舉措,進一步吸引高素質人才,為科創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總策劃

|

劉海陵 林海利

總統籌

|

孫璇 林潔

執行統籌

|

馬漢青 林兆均 胡軍

責編 | 樊美玲

審籤|鄭宗敏

實習生|姚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