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梁希:建築業“碳中和”和“碳交易”的路徑與方法

2022-08-01由 標準排名官號 發表于 林業

最有效的固碳方式是什麼

梁希:建築業“碳中和”和“碳交易”的路徑與方法

編者按:7月29日,在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廣州開發區金融工作局和中新廣州知識城開發建設辦公室支援下,由中國投資協會創新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全聯房地產商會金融工作委員會和萬綠信用評價(廣州)有限公司主辦的2021中國國際綠色金融與綠色建築論壇在中新廣州知識城舉行。廣東南方碳捕集與封存產業中心秘書長梁希在論壇中《建築業碳中和和碳交易的路徑與方法》主題演講中介紹,碳中和工作可以貫穿建築業全過程,將帶來全產業鏈的深刻變革,從建築材料生產、建築規劃設計、施工建設、裝修拆除等全產業鏈流程都需要注重節能減排,其中裝配式建築是實現建築行業“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技術路徑,未來國家將大力推動裝配式建築發展。以下為梁希演講影片和全文。

非常感謝大會的邀請。

在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動起來了。

國際上,根據溫室氣體核算體系(GHG protocol),溫室氣體排放可分為三個範圍:

範圍一: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包括企業直接控制或擁有的排放源所產生的排放,如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交通工具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擁有或控制的鍋爐、熔爐、車輛等燃燒產生的排放;擁有或控制的處理裝置中化學生產產生的排放。《京都議定書》未涵蓋的溫室氣體,例如氟氯化碳,氮氧化物等,不應列入範圍1,但可單獨報告。

範圍二:能源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企業消耗的外購能源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包括購買的電力、熱力或蒸汽等。

範圍三:其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企業供應鏈中的其他間接排放。例如提取和生產所購材料和燃料、非報告主體所擁有或控制的車輛中與運輸有關的活動、不屬於範圍2的與電力有關的活動(例如輸配電損失)、已外包活動、廢物處理等。範圍三排放統計還包括歸因(Attributional)和歸果(Consequential)兩種方式。

建築領域的碳排放如按照國際分類,範圍一是直接建築材料生產或建築施工產生的排放,嚴格來講,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建築管理、運營、拆除產生的範圍一排放不是特別大。能源產生的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用電、用氣等排放屬於範圍二排放。對於範圍三的排放,建築領域非常大。其他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建築全產業鏈如鋼鐵、水泥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排放,在廣義上屬於建築行業總體的全生命週期排放。

站在全過程的角度上講,建材生產和運輸、建築施工、建築執行、建築拆除四大板塊產生的排放,構成建築行業的碳排放。根據中國建築節能協會統計專委會的《中國建築能耗研究報告(2020)成果釋出》的統計,2018年建築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佔全國碳排放比重約為51。3%。其中,建材生產階段碳排放為27。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佔全國碳排放比重的28。3%,如水泥、鋼鐵等建材的生產;建築執行階段碳排放為21。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佔全國碳排放比重的21。9%。還有執行的排放佔了全國21。9%。

從建築工程企業上下游來看,碳中和工作可以貫穿建築業全過程,將帶來全產業鏈的深刻變革:

建築材料環節,碳中和會進一步加速傳統建材的綠色化改造,尤其針對排放佔比高的水泥、鋼鐵等主要建材,同時將促進綠色低碳建材的開發,例如3R建材、光伏建築一體化材料等。

建築設計環節,設計最佳化是有效實現綠色建築的前提保障,包括能源電力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環保材料利用等。

施工環節,裝配式建築是實現建築行業“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技術路徑,未來國家將大力推動裝配式建築發展。

生態修復輔助行業全生命週期固碳。固碳是助力建築行業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主要有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兩種方式。

排放核算與碳交易環節,監測和核算碳排放,納入控排的建築企業需要積極降低自身排放,利用市場化機制推動自身減碳工作。

不管建築“碳中和”需要花多少錢才能完成,自建築材料環節、建築設計環節到施工環節、生態修復輔助固碳,以及碳排放核算和交易環節,產業機會非常顯著。

兩週之前,全國碳市場開始啟動,備受關注。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總量控制與交易體系,即碳市場,Emission Trading System, ETS)是實現溫室氣體排放外部成本內部化的其中一項政策工具。排放交易體系對特定時期內發放的排放總量設定上限,然後限制受監管實體(即控排企業,Compliance Entities)的排放總量設定(”Cap”),因此碳市場機制也被稱為Cap and Trade。在滿足政策需求的情況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要逐步金融化、產品化。

控排企業每年根據配額分配方法(如祖父法或基準法)免費或有償取得一定量的配額(Allowance),企業如果排放超過取得的配額量,在一年後的履約(Compliance)期或之前需要從碳市場購買配額。相反,如果實現了減排或由其他原因減少了排放,履約後結餘的配額能夠向市場出售。

排放交易體系在特定期限內會設定排放總量上限,參與的控排企業分配配額,在每一年度履約期內繳納一定的配額。比如企業分到100噸的配額,實際排放為110噸,需要從市場上買10噸;如排放了90噸,可以在市場上賣出10噸。企業拿到配額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主副法,另一種是基準線法。

碳市場配額分配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免費分配,另外一種是購買。一般情況下,碳市場啟動之初配額免費,後期逐步過渡到有償購買。比如,廣東省在全國第一個搞有償配額碳市場,強制企業購買3%的配額,遭到了很多電力企業的反對。但是,歐盟電力行業的企業百分之百地要購買配額。

部分碳減排專案能夠產生核證減排量(CCER或CER)。控排企業可以使用一定比例的核證減排量(如5%)結合配額來進行履約。目前核證減排量普遍存在供給大,價格低,額外性弱的挑戰。未來可以改革CCER/CER機制,使用部分資源重點支援引領性碳減排專案。CCER核證減排量目前已停止,預計不久會啟動。

納入建築作為控排企業和開發建築CCER/CER,是建築行業銜接碳市場的兩大途徑。一方面,建築行業企業可以作為控排企業,建築行業不一定是直接排放。另一方面,可以開發建築行業的自願減排量,比如建設零碳建築甚至負碳建築。

目前,全球範圍內已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包括深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將建築行業納入碳交易市場領域。國內碳交易試點市場會逐漸考慮,把大型建築物納入體系內激勵。比如,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實施方案要求,強制將直接或者間接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1萬噸以上的固定設施排放企業或單位,包括大型公共建築,納入碳排放交易。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都是北京碳市場控排物件。再比如,深圳將面積超2萬平方米以上的建築納入碳交易試點,上海碳交易試點市場也包括建築行業直接或間接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2萬噸以上的企業。還比如,國外像日本、韓國、美國、紐西蘭和加拿大的碳市場,也將一定體量的建築納入碳市場交易。

建築材料是建築業碳排放最大的源頭,準確計量建築材料碳排放是有效管理建築行業碳排放的基石。當前,行業內相關標準和方法仍然不多。

《建築材料工業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國民經濟統計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部門統計等相關規定以及行業核算原則,由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研製。

《CECS 374-2014 建築碳排放計量標準》: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主編,主要用於新建、改建和擴建建築以及既有建築的全生命週期碳排放計量,針對的是建築全生命週期各階段由於消耗能源、資源和材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CO2)。

建築行業自願減排對於全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然而,目前在建築行業正在研製或已經開展的自願減排行動面臨巨大缺口。該市場未來要進一步改革,將更多的資源支援那些具有引領性而不是一般性的碳減排專案。比如,支援零碳建築,技術非常先進或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專案。

建築溫室氣體排放的計量(特別是減碳量)十分重要但非常困難,目前國內僅有《民用建築溫室氣體排放量及減碳量計量方法》透過上海市科委驗收,併為世博會場館提供計量成果。

除碳交易試點市場外,氣候投融資是指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低碳發展目標,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和融資活動,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投融資工作包括很多內容,未來可以支援綠色建築、低碳建築發展。

謝謝大家!

備註:本文選自廣東南方碳捕集與封存產業中心秘書長梁希在“2021中國國際綠色金融與綠色建築論壇”上的演講,略有刪改,未經本人審閱。

梁希:建築業“碳中和”和“碳交易”的路徑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