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黃埔十古”藝術化表達引關注 新傳播環境下 本土文化 身邊題材如何有效“破圈”?

2022-07-30由 嶺南24小時 發表于 林業

朗字書法怎麼寫

【來源:廣州日報客戶端】

6月11日,全國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非遺傳承·黃埔十古——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藝展演”在線上播出,引來許多關注。

“黃埔十古”藝術化表達引關注 新傳播環境下 本土文化 身邊題材如何有效“破圈”?

活動由中共廣州市黃埔區委宣傳部和廣州市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州市黃埔區文化館和剛剛成立的廣州市黃埔區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研究院承辦。

所謂“十古”即古樹、古村、古井、古屋、古廟、古塔、古巷、古道、古橋、古碼頭等“十類古遺存”。記者瞭解到,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在摸清全區十類古遺存的基礎上,綜合歷史文化價值、儲存現狀、分佈情況、保護及開發利用潛力等要素,篩選了一批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重點專案,確定了黃埔區古遺存保護及活化利用十大示範專案(片區)。而本次展演則是以舞臺形式,對“十古”進行的一次創意展現。

“黃埔十古”藝術化表達引關注 新傳播環境下 本土文化 身邊題材如何有效“破圈”?

“黃埔十古”藝術化表達引關注 新傳播環境下 本土文化 身邊題材如何有效“破圈”?

“黃埔十古”藝術化表達引關注 新傳播環境下 本土文化 身邊題材如何有效“破圈”?

“黃埔十古”藝術化表達引關注 新傳播環境下 本土文化 身邊題材如何有效“破圈”?

“黃埔十古”藝術化表達引關注 新傳播環境下 本土文化 身邊題材如何有效“破圈”?

展演將“十古”有機融入每個節目當中,在講述一個個“黃埔十古”歷史文化故事的同時,將它們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文化整體。展演分為“春之韻”“夏之夢”“秋之戀”“冬之憶”四個篇章共計12個特色節目,結合波羅誕、扒龍舟、貔貅舞等非遺代表性專案,以多元化的呈現形式、全景式的舞臺效果,彰顯黃埔歷史文化的魅力。

比如,開場節目《祈·南海神廟》用獨具特色的民俗舞蹈,再現了古代國家祭祀南海神,祈求國泰民安、海不揚波的情景,呈現了這座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中國四大海神廟中唯一儲存下來的規模最大、建築格局最完整的海神廟的獨特文化意義;取材於黃埔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扒龍舟”的民俗舞蹈《鳳艇謠》,呈現了龍舟比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環節——女子龍舟比賽,即“鳳艇”,黃埔古村的女子頭戴竹編涼帽,劃過一道道古橋,伴著山歌賽龍奪錦,悠揚的曲調唱出了廣府女性淳樸、率真的美好品德。

著名小說家、劇作家陳殘雲曾在他的《珠江岸邊》中寫下了一個迷人的小村,有“江上吹來的暖風,清新的香蕉氣息,太陽蒸發著的菜花味兒”,還有能燒出一手好“紅燒扣肉”的“火頭炳”。這樣的村落,這樣的人,是屬於南國的,也是屬於中國的。隨著近年各方對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那些帶著鄉土味道、地域特徵的文化資源,逐漸走出早年“符號化”的淺表層面,如一杯好茶,一點點散發出層次不同的味道。從黃埔區之前推出的以南海神廟為背景的舞劇《黃埔長歌》,兒童舞臺劇《菠蘿蜜奇遇記》,到稍晚的以本土創業者為原型的原創舞劇《到那時》,以及“灣頂明珠·時代旋律”原創音樂大賽,人們能看到越來越自信的對傳統文化,對現實題材,對真人真事的藝術化表達。

類似對於“十古”的挖掘和重新演繹,展現出來的並非單純的“考古”,而是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文化生態中的一種嘗試,是以新的表達方式,讓“傳統”內化為今人的精神核心。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卜松竹 通訊員徐嘯 成力戈

圖/主辦方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素芹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