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黃牛,把“梅格妮”耍得團團轉的狠人

2022-07-30由 潦草音樂觀察 發表于 林業

黑箱交易是什麼

短短一週的時間,接連兩起黃牛事件讓吃瓜群眾再次見證了中國票務市場的黑暗。

上週末,“吳亦凡粉絲場外應援”的話題在微博以1。7億的閱讀量,與8。8萬的討論度成功登上了熱榜。而這個話題的背後,有著近千名“梅格妮”的血淚教訓。

事情的經過,與市面上一直層出不窮的黃牛事件並無二致:演出票的稀缺讓“梅格妮”們寄希望於黃牛,考慮到黃牛一直以來的“臭名遠揚”,“梅格妮”們選擇了與黃牛簽訂合同,先預付定金的方式,為這次的演出上一份保險。

但千里迢迢奔赴廣州的粉絲們,到了現場才發現接受團票的黃牛撕毀合同,要求票價漲到票面價格的三倍。斡旋之後,“梅格妮”們沒有選擇高價買票,所以出現了千名“吳亦凡粉絲場外應援”的壯觀場景。

黃牛,把“梅格妮”耍得團團轉的狠人

時間再往前一點,還有《陳情令》演唱會的天價黃牛票事件。10月9日官微宣佈《陳情令》演唱會將於11月舉行,為了防黃牛,主辦方還想出了“答題搶票”的招,但依然收效甚微。

據瞭解,此次演唱會官方票價分為5檔,分別為:627元、805元、1005元、1580元、1980元,開票之後某寶上已經出現了不少演唱會的售票資訊,最低627元的票價被炒到了2300元,1980元被炒至14500元,1980元被炒至41600元,而有微博網友表示已經有黃牛將第一排票價炒到了15萬元一張的高價。

黃牛,把“梅格妮”耍得團團轉的狠人

短短一週的時間內就爆出了兩起大型的黃牛事件,中國的演出市場到底有多混亂?

黃牛:玩兒得轉粉絲經濟的“狠人”

有演出的地方,就有黃牛,這幾乎成了近兩年中國演出市場的常態。

只要是有市場的歌手,不管怎麼抵制,黃牛都能在裡面分得一杯羹。

對黃牛而言,倒票更像是炒股,買漲買跌全憑眼光和經驗。

而對市場而言,黃牛更像是歌手人氣的“晴雨表”,誰有人氣,誰會賠錢,黃牛們個個都有真本事:“像張學友,作為四大天王之一,名字本身就相當有影響力,而觀眾都是三、四十歲的歌迷,這部分人有經濟實力,購買力強。”

黃牛,把“梅格妮”耍得團團轉的狠人

“像費玉清、周華健、張信哲,這類在一般人眼裡看上去並非大紅大紫甚至是過氣的歌手,但經典歌曲膾炙人口,歌迷群受眾廣泛,票房反而最有保證。”

“遇到超女快男、韓國的人氣偶像要謹慎,除了粉絲,其他人真的不太可能去看。”

所以,別看黃牛不是追星族,但他們比一般人更瞭解明星,並且有一套自己的判斷標準和體系,知道明星的票房如何,如何玩轉粉絲經濟,將利益最大化。

想跟黃牛搶票?別想拼手速

隨著偶像元年的來臨,演出市場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隨之而來的還有粉絲們對於黃牛的口誅筆伐,隔三差五就上一次的熱搜,明星帶頭呼籲抵制,而黃牛作為演出市場的灰色地帶,依然屢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國內演出市場還在發展初期,熱門演出場次稀缺,導致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從演出票務市場角度來說,大量非市場化的黑箱操作推動了票價非理性上漲。

這其中涉及到的黑箱操作是什麼?不妨先看看票務可能會出現的四大流向:

黃牛,把“梅格妮”耍得團團轉的狠人

第一種,

主辦方將部分票放到一級市場或自營平臺,以原價銷售。

第二種,

主辦方或者主辦方的票務代理將門票溢價兜售給二級市場,二級市場再漲價銷售給使用者。

實際上,某些演唱會主辦方甚至是部分票務平臺與黃牛之間有直接的票務輸送,在業內已是公開的秘密。比如去年5月,周杰倫2018地表最強2世界巡迴演唱會時,在成都站,黃牛甚至在演唱會門口拉滿了售票的橫幅,公然與主辦方勾結售票。之後,該主辦方還被成都市文廣局約談。

第三種,

主辦方或者主辦方的票務代理將門票銷售至“大黃牛”,大黃牛分銷至小黃牛。

第四種,

主辦方贈予各大讚助商、媒體等合作方門票

,一般來說這些“人情票”加起來可能高達所有座位的30%—40%。除正常贈送交易外,其中一部分也進入黃牛市場進行流通。

這四種流向中,有三種都會直接或間接與黃牛產生聯絡,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黃牛手裡會握有演唱會大部分票。所以,粉絲這邊想著和黃牛拼手速,但黃牛跟你拼的可是渠道和資源。粉絲有勝算嗎?沒有。

主辦方的“不得已”

對於主辦方來說,進行這一系列的“騷操作”,他們也有站得住腳的“不得已”——

沒有動態調節機制,主辦方難賺錢。

一場演唱會,通常的流程是由藝人經紀公司簽約給演出主辦方,再由主辦方轉手給地方演出公司、票務公司承擔售票。主辦方高額拿下舉辦權後,還要在報批、舞臺製作、安保、人力、宣傳等方面花成本。拿到主辦權的主辦方以及下面的演出方,都想覆蓋成本,從演出中掙到錢,這就要求得將票價的收益最大化。

但如今演出門票的價格制定原則是包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和目標利潤在內的簡單疊加,再分攤到單場可容納的座位數上。所以通常規劃一場演出的最終票價由主辦單位分析決定,慢慢也成了這個行業慣例,票價一般都控制在180—1980不等,當價格制定完畢後,票價也就無法修改了。

因此經常會出現的情況是定價過高可能導致上座率不足,定價過低則導致供不應求。而渠道的不同和售票時間的不同,票價自然也會隨之變化,這就導致需求量大的票被黃牛天價倒,剩下需求少的票砸在了主辦單位手中。

為了將利益最大化以及避免讓黃牛們自由發揮,主辦方更願意主動和黃牛們“合作”,中國最會給演出定價並且能幫主辦方分攤風險的確實是黃牛無疑。

黃牛提供新思路

黃牛雖然承擔了攪亂演出市場的罵名,但他們更像是一把雙刃劍,一定程度內的運作可以推動演出市場發展,過度炒作就會造成“天價票”的亂象,這其中涉及到的就是如何規範的問題。

黃牛,把“梅格妮”耍得團團轉的狠人

目前,行業內提出的“動態票價原則”——高人氣溢價賣,低人氣低價賣,無疑是借鑑了黃牛的運作思路。目前牛魔王、西十區、票牛、摩天輪等二級票務交易平臺無疑承擔了“動態票價”的執行者,而短時間內票務市場想要良性發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分配票務在一二級市場的佔比,制定合理的溢價原則,以及保證交易的透明。

網際網路分析家劉克泉曾指出,中國演出票務市場的問題本質並不在於票價高低,而在於票務交易黑箱操作、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稱,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自然也就不是單純的打低價票噱頭,而是促進買賣雙方資訊對稱,讓票務交易更公開透明。

當然,粉絲經濟還將繼續膨脹,吳亦凡、《陳情令》們的黃牛事件也會層出不窮,畢竟在強大的市場邏輯和逐利的人性面前,改變會異常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