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2021-07-12由 寒殘一葉 發表于 林業

嵩草是什麼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鹽,百味之祖、食餚之將。中國鹽業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製鹽業在當時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項項先進的生產技術,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華夏文化的史冊上。煮海為鹽,源於西漢。浩瀚的大海、廣袤的灘塗、茂密的鹽嵩草,是鹽民煮海為鹽取之不盡的“糧倉”。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那熱火朝天的曬鹽場面已淡出人們的視線。在浙江象山花岙島有個花岙鹽場,由於多種原因保留了下來,成為了象山最後一個鹽場。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象山地處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環海,海岸線長,淺海灘塗面積廣闊,日照時間長,風力資源豐富,具備曬鹽的優良條件,是浙江三大鹽產地之一。此行走進浙江象山花岙島,尋訪象山最後一個鹽場“花岙鹽場”,拍攝這難得的曬鹽場景,讓更多的人瞭解曬鹽過程,瞭解鹽農的艱辛。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鹽農每天凌晨3點多天還沒亮就走進鹽場,迎著晨曦挑著鹽擔歸倉入庫。我們來到象山花岙島已臨近中午,烈日當頭,大多數鹽農已經完成早工休息去了,茫茫鹽田中只有這位大爺孤單的身影。當然,這也給了我拍攝的機會。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黝黑的面板,滿臉的皺紋,雖然理得很短但還是隱約可見花白的鬍子,這是我對大爺的第一印象。大爺姓徐,年近七旬,在這鹽場曬鹽近50年了。看到我們到來他熱情和我們聊了起來,也許是這廣闊的鹽田上空無一人,他也有些寂寞正好找人聊聊天。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大爺作為老鹽農對曬鹽流程是瞭如指掌,製鹽行業有著“旱晴天納潮頭,平時納潮中,雨後納潮尾,夏秋季納夜潮”的說法。往常情況下,如果天氣好,鹽民們凌晨三四點就要出工,將早潮的海水引進鹽田。經過幾個池子的沉澱、蒸發、再蒸發等多道程式,海水濃度達到20波美度左右,這個過程叫做制滷。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滷水結晶,也就是把海水曬成鹽的最後一步。這時滷水濃度在24波美度,達到了出鹽的標準。大爺會每隔半小時用繩子攪動滷水 ,這叫“滷打花”,讓新鮮滷水和老滷混在一起,這樣能讓鹽的結晶體更加均勻細膩。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當滷水在最後一個鹽池裡經過一段時間暴曬蒸發,就出現白色的鹽,等鹽在結晶池達到一定的厚度,就可以收鹽了。這時大爺的老伴也過來幫忙了,二老一個掃一個扒配合的相當默契。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對於鹽農來說,每年氣溫最高、陽光最猛烈的時候,就是他們最忙碌的時節。光照越猛烈,曬出來的鹽品質就越好。當然,也是鹽農最辛苦的時候。整個鹽場給我的感覺是悶熱潮溼,空氣瀰漫著淡淡的鹹味,稍站一會整個人汗流夾背。很難想像大爺這50年曬鹽路是怎麼走過來的。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大爺把裝滿的藤框從鹽田挑到邊上鹽堆裡。長年累月重複的挑鹽工作已經把大爺身體壓得有些彎曲了。兩框鹽雖然不是很重,但明顯看得出這位七旬老人已經有些吃力了。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大爺邊倒鹽邊說:“曬鹽很辛苦,頭頂烈日,肩挑腳跑,還得看老天臉色,烈日對別人來說很難熬,對鹽農來說卻是希望和收成所在。今年太陽好天氣熱,收成會比往年好些。”當我問到這鹽怎麼銷售時,大爺有些無奈的說:“鹽有專門的銷售公司來收,每斤0。22元,這已經是漲價後價格。”聽到這0。22元讓我進入了沉思,我沒好意思再多問。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在鹽田邊上有間小房子,這是大爺曬鹽時的家。走進房內一股熱浪捕面而來,緊接著是一股濃濃黴,差點把我燻翻在地。狹小的屋內除了一張破爛的床什麼也沒。看到這裡,一股怒火衝上頭頂,我想吶喊,但又是那麼的無力……

探訪浙江最後一個鹽場,老人堅守鹽場50年,生活艱辛讓人心酸

曬鹽看似簡單卻折射著智慧,不確定的因素很多,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天文、海洋、地理等知識,是鹽民聰明、勤勞、勇敢的體現。靠海吃海,千百年來,鹽民們用勤勞和智慧在一片片灘塗上記錄下鹽的歷史,也書寫著各自鹹甜交織的生活。作者簡介:寒殘一葉(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