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輝說|30多個省商人沿大運河來到濟寧,他們曾把會館當“孃家”

2022-07-22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林業

毛竹屬於什麼經營範圍

古代的中國,一條川流不息的運河與運送漕糧息息相關,所以,曾經的運河就是那些朝代的生命線。濟寧地處運河南北轉運要地,水陸之衝,發展為交通樞紐和商貿重鎮,成為北方重要的商業中心。運河不但是貨物交流的通道,也是人員往來、文化傳播的重要路線。

那個時候,沒有高鐵、飛機,也有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人們的效率是十分低下的,水路,反倒成了那個時代的快速通道,因此,人們在途中顯然也適應了這種節奏,一出門就是“起航只向前,不知幾時歸”一切都要為路上做準備,儘量在舟車勞頓中調劑好自身的狀態。

輝說|30多個省商人沿大運河來到濟寧,他們曾把會館當“孃家”

地處運河中樞的濟寧,南北客商雲集,成為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一種虹吸效應在這裡顯現得淋漓盡致,越來越多的商人從中嗅到了商機,一種全新的平臺在濟寧蔓延開來——會館。

隨著商品貿易的不斷髮展,各省商人旅居濟寧的經營者與日俱增,不僅擔負起溝通東西、南北物質交流的重任,同時也在促進者不同省區文化的相互傳播與滲透。明清時的濟寧,慢慢成為江南閩、蘇、徽、浙、湘、贛、鄂等省與江北豫、冀、魯、陝等省商人聚會交易的中心,更是外埠商人聚居之地。他鄉遇故知,同鄉同籍者為了定期聚會議事、協調關係、交流資訊、互助互利,因而會組織同鄉會併成立會所、會館。這些會館,儼然就成了這些外地客商在漕運途中的“家”,是他們尋找歸屬感的一個處所。

明中葉,外省商人就在濟寧建起會館。濟寧城早起會館當數明代天啟年間建立的浙江會館、安徽會館、福建會館;另外,還有清代乾隆年間建立的三生會館、道光年間建立的湖南會館,及清代中期建立的金陵會館、江西會館。據不完全統計,至道光年間濟寧城區會館達30多個。

清代乾隆年間,旅居濟寧的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商人集資建立了三省會館。他們主要經營中藥材、錢票、生漆、菸葉、雜貨等,財力比較充裕。會館當時坐落在運河南岸的濟陽大街東首路南,佔地約6000平方米,當時時濟寧城區唯一山陝風格的建築群。建築格局分為前、中、後三進院落。其中,中院的南面是三間廳堂,前牆用木風槅,室內鋪設木質地板,平時作為同鄉會議事場所。每逢節日,則拆去前面風槅改為戲臺,據說三生同鄉會完全按照原籍黃河中游地區的民俗祭神演戲。後院的南方存放著紅、白事用具,同鄉需要時可免費借用,屬於公共福利設施。

輝說|30多個省商人沿大運河來到濟寧,他們曾把會館當“孃家”

浙江會館時浙江旅濟同鄉會建立的,創建於明代天啟年間。同鄉會成員大都是經營毛竹、綢緞、茶葉、稻米、桐油、雜貨、鐘錶行業的商人。會館坐落運河南岸、紙坊街東首路北,佔地7000多平方米,三路建築。因會館地處運河南岸,每逢江船運貨來濟時,會館內外,商賈雲集,熱鬧非常。浙江商人自明清至民國年間,歷經400年在濟寧經商,商貿規模大,來往人員多,貨物流通極為廣泛,影響極大。其中,會館的大殿兩廂是東西配廳,寬敞明亮,平時同鄉在此議事,節日飲宴。西配廳北面有瓦房各三間,供管理人員居住和招待過濟浙江籍客商,院內可臨時存放貨物。

明清兩代在濟寧建立的會館,彙集了各省大批商人,有些是祖祖輩輩在此經商。他們經營範圍廣,經營方式和手段比較先進,為活躍濟寧的商業活動,促進商品經營的發展,繁榮濟寧的城鄉經濟,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濟寧會館的建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濟寧城市商業經濟的空前繁榮,充分反映了濟寧運河文化中商業文化的多樣性、包容性。

這些會館既是中轉站,又是一個個商旅途中的目的地,很多的商人在這裡找尋著新的商機,也在這裡結識著新的商業夥伴。而這些會館與商人的命運也徹頭徹尾聯絡在了一起,榮辱與共,共進攻退,相互依靠。

時過境遷,星轉鬥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流、物流、資訊流的交匯變得格外順暢,曾經輝煌一時的會館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從時代的舞臺上謝幕,但是時至今日,延續著先輩優良傳統的外地商人們,還有很多聚集在這方熱土上,繼續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不斷奉獻著光和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專欄作者 馬輝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