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文化大家談》——吳中雲中醫文化

2022-07-19由 風雲刀客999 發表于 林業

小腸積氣什麼原因導致的

下面介紹本期“文化大家談”的嘉賓吳中雲女士。吳老師是中醫名家吳兆祥的女兒,她的父親曾師承施今墨、汪逢春二位中醫名家。吳老師1987年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長期從事中醫文化研究,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出版《中醫文化縱觀》《中醫心理養生談》等著作。歡迎吳老師!

謝謝主持人趙軍老師!

吳老師,有些人認為中醫是“慢郎中”,認為中醫療程長、治療慢,你研究中醫文化,對此有什麼看法?

《文化大家談》——吳中雲中醫文化

認為中醫治療慢、療程長,或者認為中醫只適合治療慢性病,這些都是誤解。中醫治療急性病,也有很好的療效。

下面我講一個我父親的醫案吧。有一位

27歲的女患者,上腹部劇痛,到急診科就診,先後給她注射了3次止痛針劑,都沒見什麼效果。後來轉到中醫科,由我父親接診。患者自述,說自己昨晚吃了冷的食物,夜裡就開始胃痛。我父親根據患者的主訴,結合她的舌象、脈象,診斷為冷食停滯、寒溼互阻,採用芳香化濁的治法,開了兩劑湯藥和藥面。患者服藥後,很快胃痛就止住了。第二次診治,調整了一下方藥,很快患者就痊癒了。為什麼這位患者注射了3次止痛針劑都沒見什麼效果,而服下中藥立刻就見效呢?我父親在這個醫案的後面寫下了這樣的按語:“服用中藥,以芳香化濁、散寒利溼,使胃腸溼滯得以分化,故不止其痛而痛自消失矣。”

中醫治療急性病,療效也是很好的。像蒲輔周、鄧鐵濤等中醫大家,都擅長治療急症。

對於中醫治療急性病和慢性病的具體治療上,當代名醫嶽美中先生提出了治療原則:

“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急性病來勢兇猛,治療的有利時機很可能轉瞬即逝,所以要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敢於用藥,包括用一些峻猛之劑。前提是必須周密思考,謹慎、準確辨證。而慢性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在治療上,他就主張要“守方勿替”。治療慢性病,就像小孩兒學走路一樣,屢撲屢起。因為慢性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療上要有一個過程,這也符合慢性病的治療規律。如果醫生對於治療慢性病沒有定見,輕易改易其它的治療方法,就可能會前功盡棄。

所以,中醫治療急性病、慢性病,這方面的理論、原則,是經過實踐檢驗出來的。

傳統中醫對於醫德非常重視,我想請你談一談,古代醫家的醫德對今天的現實意義。

《文化大家談》——吳中雲中醫文化

唐代有一位醫家孫思邈,在他的

《備急千金藥方》這本書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題為

“大醫精誠”,論述了醫生的行為準則:“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

……

”。古代醫家認為:“醫乃仁術”。“醫乃仁術”是醫德和醫術的完美結合。

當代名醫秦伯未先生手書了一幅《醫家座右銘》,其中有這樣兩句:

聆病者之呻吟,常如己飢己溺;操大權於掌握,時凜我殺我生。

”把患者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極為重視。這

是傳統中醫醫風醫德的集中體現。

傳統中醫的醫德風範還體現在辨證施治等許多方面。

比如,傳統中醫很重視對患者診斷的準確性,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對患者診斷治療,首先要做到辨證準確,之後再處方用藥。清代著名醫家吳鞠通,是中醫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著作《溫病條辯》中有這樣一句話:

“不求識證之真,而妄議藥之可否,不可與言醫也。”意思是說,沒有弄清楚病症,就開方用藥,對於這種情況,是不可以和他討論醫學的。

在今天,傳統中醫的醫德醫風,也是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