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小柳條編出好日子

2022-07-18由 九派觀察 發表于 林業

杞柳價格哪裡有賣的

閱讀提示

近年來,垣曲縣堅持新發展理念,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創新思路,因地制宜,在產業發展上探索新辦法、打造新模式,不僅促進了水庫移民安置區經濟結構的調整,還帶動了區域移民增收,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引擎。

有心插柳柳成蔭

走進垣曲縣古城村杞柳工藝品編織廠,各式各樣的柳簾、柳籃、柵欄等柳編制品琳琅滿目。今年,從這裡出發的柳簾、柳籬笆等柳編制品銷往英國、西班牙等國家。

古城村是垣曲縣最大的小浪底水庫移民村,全村5680人在1999年就實施了搬遷安置。近年來,在國家、省、市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和資金支援下,古城村依託黃河岸畔的自然優勢,結合當地實際,發展柳編特色產業,在庫區兩岸及周邊地區種植杞柳1300餘畝,棵棵杞柳變“金柳”,移民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

小浪底水庫是治理黃河的關鍵水利工程,主要功能為治沙防洪,輔助功能為發電。垣曲縣地處我省最南端,是小浪底水庫重點淹沒縣。水庫移民涉及全縣11個鄉鎮、47個行政村。小浪底水庫淹沒國土面積10萬畝,大都是黃河邊良田。

“產業扶持可以增強自身‘造血’能力,是助力移民增收的‘金鑰匙’。”垣曲縣水工程移民事務中心主任趙宏介紹,“移民搬遷後,當時國家沒有相應的扶持政策,移民群眾收入低、生活貧困。當時,扶持資金主要用於基礎設施改善,產業扶持較少,移民生活水平徘徊不前。近年來,針對移民群眾生活貧困現狀,結合脫貧攻堅戰略,我們探索出了一條產業發展、移民增收、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為了改善移民生活條件、提高移民收入,垣曲縣水工程移民事務中心深入開展調查,充分利用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移民部門和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援,打造了移民就業平臺模式、移民產業一體化模式、依託企業分散經營模式、特色鄉村遊模式、集中資金規模辦大事模式和飛地經濟模式等六大移民產業發展模式。

立足古城村實際,從2018年開始,垣曲縣利用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累計投資868萬元扶持發展杞柳種植基地1600餘畝、建設工藝品編織廠、提供專業技術培訓、簽訂外銷承包協議,打造了杞柳產業一體化模式,為移民群眾提供就業崗位550個,每人每年可實現打工收入2。5萬元左右。古城村也由出售柳條變為生產柳編工藝品,杞柳帶來的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促農增收奔小康

今年夏天,古城村杞柳工藝品編織廠趕製出口的產品主要是柳簾,訂單額超300萬元。與之前的杞柳鮮條相比,經過巧手編制的柳條工藝品出口國外後,附加值翻了好幾番。

古城村黨支部書記姚紅權說:“以前我們的鮮柳條一斤最多賣6毛錢,現在編成柳簾出口西班牙,一斤能賣兩塊多,附加值越來越高,老百姓的收入也越來越高,分紅加務工,一個人每月能拿2000多元。”

“國家的移民扶持政策真是好,讓我們足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正在捆柳條的村民趙小佔說,“往年忙完農活沒事幹,自從有這個廠子後,我就來這幹活了,一個月能拿到3000元工錢,比出門打工強多了!”

“為了小浪底水庫,我們不得不搬遷。雖然住進了樓房,但對於失地農民,沒有地種、沒有收入,一窮二白。很多人搬遷的時候,都是流著眼淚離開的。”姚紅權回憶說,“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現在我們有了杞柳產業的支撐,村民們越來越有盼頭,日子是越過越紅火了。”

古城村杞柳工藝品編織廠不僅解決了200餘名村民就近就業問題,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千畝杞柳基地產出的300萬斤柳條,經過加工變成了一件件價格不菲的精美工藝品。來自海內外的訂單,讓村民們吃下了“定心丸”,小柳條也成了他們眼中的“金條條”,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編織出了村民們的好生活。

後期幫扶不放鬆

由於移民居住較為分散,各村情況千差萬別,一個模式“打天下”往往事倍功半。圍繞解決好“如何扶”的問題,垣曲縣立足實際,積極創新,做好產業扶持文章。

為提高移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垣曲縣水工程移民事務中心創新發展特色鄉村遊,增加移民收入。嶺回村毗鄰縣城,有“三晉迎春第一花”美譽的千畝山桃花;亳城村緊靠庫區,有數千畝荷塘的天然地域優勢,兩個村都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依託縣委、縣政府“全景垣曲、全域旅遊”的發展思路,從2018年開始,垣曲縣水工程移民事務中心分別投資500餘萬元、600餘萬元,實施了村內道路、排水、供水、綠化、亮化等改造專案,建設移民村美麗家園,實現了農村變景點、田園變公園、民房變客房,增加群眾收入,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飛地經濟模式是讓缺少資源和發展條件的移民村到有資源、有經驗、有產業的移民村中發展移民產業,形成互補、共同受益。皋落鄉皋落村的移民農業園是垣曲縣首個“飛地經濟”示範點,依託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垣曲縣集中移民資金以鼎諾合作社為主體發展大棚蔬菜農業園。2021年,7個移民村依託農業園專案,共投入移民扶持資金310餘萬元,在皋落村建設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56畝。

皋落村黨支部書記張劉生說:“合作社成立到現在10年,流轉土地2250畝。為什麼要搞飛地經濟?是因為有些村的產業發展條件不成熟,管理跟不上,市場也打不開。現在,其他村的移民和我們合作,把棚建到我們這裡,一畝蔬菜的效益一年都在1。5萬元以上。我們合作社的菜在武漢、成都等地都有市場。目前,可以解決300多移民在這兒就業,且大多是婦女和老人。”正在大棚裡管理蔬菜的柴火莊村移民戶史紅霞說:“現在我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比在家種地強多了。”

目前,垣曲縣利用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建設了移民產業園和移民就業園,打造移民就業平臺;依託嶺回村、亳城村自然資源,打造特色鄉村旅遊;利用皋落村地理和資源優勢,建設高標準、大跨度日光溫室蔬菜大棚農業園;依託黃河岸灘溼地,在古城村允西河兩岸發展杞柳種植產業,打造移民產業一體化模式……移民安置後續幫扶,不僅促進了移民安置區的經濟結構調整,也帶動了區域移民增收,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引擎。

本報記者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