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白鮮灰斑病症狀特點,識別診斷與防治技術

2022-07-11由 沈研本草 發表于 林業

白鮮病怎形成

白鮮現在種植面積越來越大,但由於栽培歷史還是相對較短,種植戶立枯病、根腐病等常見病害比較熟悉,但對新發生病害識別診斷能力略顯不足。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近年來白鮮生產上的一種新病害——白鮮灰斑病。

白鮮灰斑病症狀特點,識別診斷與防治技術

白鮮健康植物

白鮮灰斑病2012年最早在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野生白鮮上發現,2015年經瀋陽農業大學中藥材病蟲害研究團隊鑑定為擬尾孢菌,定名為灰斑病。目前為止,白鮮灰斑病發生普遍,幾乎在所有的白鮮種植基地均有發生,防治不當時危害嚴重,病情加重,中後期導致葉片黃化和提前脫落,對白鮮生長影響很大。

白鮮灰斑病症狀特點,識別診斷與防治技術

白鮮灰斑病

一、

病害症狀

識別

診斷

白鮮灰斑病在1-5年生植株上均可發病,苗期發病較輕,隨著種植年限增加,病害逐年加重。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可危害葉柄。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識別診斷

症狀1:發病初期,從葉尖或葉片邊緣開始發病,逐漸向內蔓延,質地硬;

白鮮灰斑病症狀特點,識別診斷與防治技術

症狀2:病斑橢圓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形,褐色,有黃色暈圈;

白鮮灰斑病症狀特點,識別診斷與防治技術

症狀3:病斑上具深褐色針尖大小顆粒狀物,為病菌;

白鮮灰斑病症狀特點,識別診斷與防治技術

症狀4:發病嚴重時,病斑互相癒合成不規則病斑,後期導致黃化,提早落葉。

白鮮灰斑病症狀特點,識別診斷與防治技術

二、病原菌種類

白鮮灰斑病為真菌性病害,鑑定、命名為白鮮擬尾孢(

Paracercospora dictamnicola

)。

白鮮灰斑病症狀特點,識別診斷與防治技術

白鮮灰斑病菌

三、

防治

建議

(1)注意保持田園衛生,及時清除病殘體。入冬前清園,收集病殘體集中燒燬或深埋,減少越冬菌源基數。

(2)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氣。科學肥水管理,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適時澆水,雨後及時排水,防止田間溼氣滯留。

(3)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可用5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噴霧防治,每7~10 d噴1次,連續噴2~3次;也可選用3%農抗120藥劑200倍液,或10%多抗黴素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25%嘧菌酯水懸浮劑1000~1500倍液噴霧,32。5%苯甲嘧菌酯800-1000倍液,隔10~15 d噴1次,連噴2~3次。

名貴藥用植物常為多年生,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病害發生會逐漸加重,其主要原因為病原生物的逐年積累。白鮮通常人工種植4~5年,栽培週期較長。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病蟲害防控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