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點贊新農人|招遠市錦程家庭農場農場主杜錦程:麥田守望者

2022-07-09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林業

白蛾誘捕藥怎麼配

水母網7月7日訊

(YMG全媒體記者 慕溯 通訊員 宋秀英 實習生 劉蕙中 張鐳 攝影報道)他是500畝麥田裡的守望者,25歲返鄉種糧,只為延續父輩“最初的夢想”;他是周邊2700畝糧田的守護者,28歲買機械修引水管道,只為村民能豐產豐收;如今,34歲的他為百姓牢牢端著“飯碗”,在金色麥浪中堅定書寫“糧食安全”。他就是招遠市錦程家庭農場農場主杜錦程。

點贊新農人|招遠市錦程家庭農場農場主杜錦程:麥田守望者

收割、分裝、入庫……自6月開始麥收,杜錦程就忙活在田野間,這是每年此時他都要做的“功課”。還有最後十多畝收割完,杜錦程今年的“糧食課題”就可以“交卷”了。儘管連日的麥收流程枯燥,日光暴曬讓他的面板不適,機械轟鳴聲也一度讓他感到聽力下降,但捧起一粒粒飽滿的麥子,他又覺得“一切都值”。

收完最後一排麥地,他從收割機上下來。面板黝黑,手掌粗糙,衣褲上都是麥麩,但眼神樸實澄澈,說話時眼睛會笑,這是記者對杜錦程的第一印象。

“今年一共收了600多畝,挺累,但是一畝產量在1300斤左右,算中等偏上吧。”杜錦程對今年的“大考”給出了“還挺滿意”的迴應。而這樣的“滿意”,是8年來苦學和磨礪的結果。

2013年,25歲的杜錦程還在外地做批發家電的生意。儘管辛苦奔波,但大城市的豐富性和包容性,讓他在正是奮鬥的年紀尋找到了更多可能性。

命運如果是一條繩索,總有一頭是被牽著。牽著他的,是父母和家鄉。“當時我接到家裡的電話,說父親病了,田裡的活兒幹不了,家裡希望我能回去。”是繼續保留一身職業裝,還是回家鄉,杜錦程猶豫過。不過,這次猶豫很短暫。“我父親1985年從首都武警總隊退伍還鄉開始種田,我曾好幾次勸他跟我出來做生意,但是他都不同意,告訴我‘國家需要糧食’。現在他們需要我,我從小就在麥堆里長大,對土地對家鄉都有感情,而且國家也一直在提糧食安全的問題,綜合考慮後,我決定回去。”

當年,杜錦程回到家鄉招遠市張星鎮杜西村耕種農田,用自己的名字註冊了招遠市錦程家庭農場,正式成為一名“85後”種糧人,也成為村裡年齡最小的返鄉創業人。

剛回村的杜錦程並不熟知種田的“門道”,儘管兒時與父輩學習了傳統耕作的方法,但時代快速發展,新技術、新技能都在更新換代。

2014年,杜錦程參加了山東省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培訓班。培訓讓他認識到,家庭農場要經營好,在依靠國家政策的同時,要改變落後的勞動方式,走機械化道路。

這次學習,讓杜錦程對農業有了新的認識。“農業已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樣子了,農業需要科技力量,需要機械化。”當時家裡還只有一臺“東方紅”拖拉機的杜錦程意識到,沒有機械化種植的土地想要提高種糧效率相當於“天方夜譚”。

在父母的支援下,杜錦程隨即開始流轉土地,擴大種植規模,隨後又把曾經打工賺的“家底”全部拿出來更新大型農機。期間,陸續更新小麥聯合收割機3臺、玉米聯合收割機2臺、拖拉機8臺,總投資超200萬元。在這些機械的“加持”下,農場每年小麥產量約40萬斤,玉米產量約60萬斤。2017年他的農場還被認定為“煙臺市首批市級示範家庭農場”。

在杜錦程的帶動下,他的父母也加入到“新農人”培訓班中。在2021年舉辦的2021煙臺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會中,他們一家齊上陣,學習農業新技能。當年12月,杜錦程在所從事的糧油種植領域順利拿到農民助理農藝師資格。

有人說,農業是靠天吃飯。杜錦程不這樣認為。杜錦程剛返鄉時,由於天旱無法澆灌,2015年秋季200多畝玉米顆粒無收,損失近20萬。這給了他警示:“四季輪迴,是要看天,但是人定勝天。”隨後,他自掏腰包修了4000米長的澆灌管道,保障村裡糧田用水。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如今,杜錦程內心不僅僅裝著自家糧田,周邊村1700多戶近2700畝糧田都是他服務的物件。“我們村有年齡大的農戶,沒有錢買機械,我就義務幫他們去收麥子,年年都這樣。”杜錦程說。

“新農人是對老農人的傳承,我們返鄉種糧,彌補了老農人生產力逐漸缺失的缺口,同時也把現代化、智慧化、智慧化的耕作方式和手段應用到糧食生產上來。”作為一名新農人,杜錦程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和重擔。“希望未來能繼續學習先進的生產模式和技術,不斷提高作業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生產。”

【來源:水母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