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植此青綠,創造“綠色大觀園”

2022-06-30由 文匯網 發表于 林業

水源涵養林屬於公益林嗎

植此青綠,創造“綠色大觀園”

▲崇明西沙明珠湖景區綠意盎然。本報記者 邢千里攝

草木蔓發時節,一場夏雨染成千樹綠。崇明島上守林人深一腳淺一腳地探進巡護路上。積水漾漾,不一會兒就漫進了他的雨鞋裡。他抬起腳晃了晃,再看前方,路有些難行,內心卻歡喜:“這下子,樹能喝飽水了。”

植綠、護綠、愛綠,上海不遺餘力地播撒綠色。5年來,森林覆蓋率增加3。5個百分點,達到18。49%,175。8萬畝森林與都市相依偎而生長;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價值增幅最大,分別提升77。49%、72。04%,高質量的森林極大地發揮著保持水土和淨化水質的功能。

對於上海而言,創造“綠色大觀園”一直在路上。水源涵養林、沿海防護林、汙染隔離林、護路林、護岸林、生態片林、生態廊道、公園綠地、開放休閒林地……這些星羅棋佈的綠,共同構築了最珍貴的生態屏障,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提供動植物棲息地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密林變作可穿行感知的綠洲

這是一片和諧共生的翠綠。在上海已建成的8個千畝以上的大型開放休閒林地中,崇明區佔了半數。飾以“開放”,表明崇明區乃至上海的森林,並非是看得見走不進的密林,而是可供人與動物穿行的綠洲。崇明區林業部門利用原有林地基礎,最佳化林地綜合功能,透過在林下增加各季喬灌木和多彩地被,提升和改造景觀。

富安村開放休閒林地,面積1002多畝,位於崇明建設鎮東南角。主幹道兩側,種植了迷迭香、金銀花、薄荷、白芍等,滿地花卉盛放之景令人期待。開春之後,花島秘境、林下花園、島隱花溪等自然風景一一呈現。

這也是一片不斷蔓延的新綠。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走過20年,植樹造林一直在不間斷進行,現已形成沿江環島防護林、市縣(區)公路河道通道林、明珠湖水源涵養林、港東公路景觀林、長江大橋入島通道林等多個規模較大、景觀效果較好的公益林區域。造林與造景相融,綠化與美化同步。近年來,崇明區大力推進生態廊道建設,目前已建成生態廊道專案79個,不僅實現了林地防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也進一步豐富了林地建設的內涵和效益,疊加景觀、休閒等功能。

造林之後,護林、育林的擔子不輕。自2017年起,崇明區先行先試實施專案化的公益林撫育改造,透過間伐、修枝、補植、改造等方式,提高林木質量、改善林相結構,推動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發展。三分種、七分管,崇明區林業部門建立了一套可固化持續的林地管護新模式,確保公益林養護管理工作有序開展。“十四五”期間,崇明區將持續加大對林地的撫育力度,持續增強林地景觀效果。

拓寬造綠空間的邊界感

森林是價值不菲的綠色寶藏,是地球上最大的綠色水庫、碳庫、基因庫和氧吧庫。據園林部門介紹,本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由高至低依次為:涵養水源、淨化大氣環境、固碳釋氧、森林遊憩、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育土壤、林木積累營養物質和森林防護;前4項功能價值之和佔總價值的83。61%,是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的主體功能。換言之,森林面積越大,質量越高,其綜合效益就越大。

從曾經“一雙鞋”大小的人均綠地面積,擴大到“一張床”“一間房”,上海城市綠化水平一直在穩步提高。未來幾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將明顯增長——2025年達到19。5%,2035年增至23%。對於土地資源緊缺的上海來說,造綠空間還要怎麼“擠”?

據規劃部門介紹,“十四五”期間,本市造林空間將更加註重系統性和整體性,突出生態效應。透過編制專項規劃,強化規劃引領,著眼於造林規模、空間佈局、生態品質以及政策支撐。

在實際推進中,本市結合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聚焦外環綠帶、“五個新城”環新城公園帶以及黃浦江—大治河等重點生態廊道,集中連片推進林地建設,有序構建全市域生態網路空間。透過推進環城生態公園網路空間品質提升和功能融合,標誌性特色片林、濱水沿路景觀林帶、郊野公園等一批特色鮮明的高品質生態林地呼之欲出。在規劃土地方面,本市優先推進低效建設用地減量、農民集中居住等,為新增造林騰出空間。結合上海市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實施細則,形成“以五年為週期編制專項規則,以三年為週期編制行動計劃,每年度分解下達造林計劃”的滾動實施工作機制。同時,創新用地資金等政策機制,積極引導果園、坑塘水面以及零星地、閒置地等各類用地建設。史博臻

作者:

史博臻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