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一眼百年 老樅水仙

2022-06-28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林業

百年老樅多少錢一盒

本文轉自:閩西日報

一眼百年 老樅水仙

圖為採摘百年老樅情景

□ 邱振智 文/圖

大會自然村,深藏在逶迤的群山之中。村後山有一座數百畝的小山,梯狀茶畦上,遍種漳平水仙茶。在春光嫵媚的時節,滿目青翠。這座茶山獨特在於它還是水仙老樅的母本園。2000餘株老樅水仙在這裡集合。它們是聲名遠揚的漳平水仙茶的“活化石”。

一眼百年,老樅水仙。這些老樅有三至五米高。要架起高高的梯子才能採摘茶青。走到小山頂上,最大的一株老樅傲然挺立,樹幹粗壯,遒勁有力,欹斜盤曲,枝繁葉茂,形如巨傘;青苔纏身,五色斑駁,有王者之概。水仙茶屬烏龍茶硬枝,是小喬木。村民說:“此茶樹為劉永發手植,迄今已逾110年。”這些老樅水仙茶是劉永發和他的後人陸續種植於大會村,現由遊華平昆仲管護。

大會是漳平市雙洋鎮(1956年前是寧洋縣)溪口村的一個自然村。海拔380米,群山環抱,雨水豐沛。是漳平水仙茶的發源地。現今人口300多人。有劉遊兩姓而實乃一家,故乾隆十四年所建“碩洋堂”名為“劉遊宗祠”。

漳平種植生產茶葉歷史悠久,而漳平水仙茶發軔於20世紀初。大會村人劉永發前往閩北考察武夷巖茶後,從建甌水吉把水仙茶苗帶回老家牛林坑栽培,由此開創了漳平水仙茶的歷史。劉永發原名劉崇輝,外號“石崬古”。他面板黝黑,矮小精悍,腿腳麻利。

水仙茶的生產要經歷育苗、選地、採摘、曬青、做青(搖青)、殺青(炒茶)、定型、焙烤等工序。每個環節都很講究。做茶追求天時地利人和。好茶是這些因素協同配合的結晶,是茶人匠心的體現。這些環節中,搖青、焙烤特別考驗茶師的技術水平,差之毫釐往往謬以千里。“石崬古”劉永發沒有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鑑,他必須一次一次地試驗,不斷對比總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先行者常與寂寞相伴。做茶這麼長的過程這麼多的環節,想做出一泡好茶有多難!

但劉永發迎難而上,逐夢前行。他執著專注,一絲不苟。當方塊形琥珀色的水仙茶餅用沸騰的開水沖泡,金黃色茶湯中如蘭似桂的茶香漾出,入口則醇厚甘潤的時候,他終於成功了!漳平水仙茶,甫一問世,便不同凡響。

劉永發不愧是一個傑出的工匠。他對茶葉加工方法大膽創新,以武夷巖茶製法為主,同時參照閩南烏龍茶的製作工藝,茶青發酵介於巖茶的重發酵與閩南烏龍茶的輕發酵之間。另一大創新是將水仙茶由條索形做成方塊形。用沒有異味的硬木材做成四方形模具,把捻好的茶索放入模具中,再用與模具內壁等同大小的木磚夯實茶索定形,移開木模,用白紙(現在用濾紙)包起來,就成了茶餅。再用炭火焙烤。茶餅不僅固香,而且運輸方便,還可長期儲存。

劉永發注重品牌建立,他製作的茶餅包裝白紙上蓋上梯形紅色印章,文字為:“永發 寧洋大會鄉七星巖自釆正巖水仙發售。”製作者、生產地、源流都明確了。以自己名字“永發”作為品牌,顯示他對水仙茶製作的質量追求和強烈的品牌意識。多年以後,他的徒弟鄧觀金也樹立一個“鄧金記”的品牌,都成了漳平水仙茶的老字號。

劉永發把水仙茶製作技藝悉心傳授給下一代,在大會村有劉金娣,劉金娣再傳遊氏家族;在中村有鄧觀金,鄧觀金又傳了幾位徒弟。師徒傳承,不絕如縷。當我們品嚐遊華平大師製作的水仙茶,清新的香氣、醇厚的茶湯後,不禁嘖嘖稱讚。水仙茶從大會到中村,又隨即傳到南洋。南洋全鎮各村都種茶做茶,早已成為赫赫有名的茶鄉。

當我們凝視劉永發手植的老樅水仙茶樹,彷彿穿越時空,與劉永發對話。盛世茶運,可堪告慰;一眼百年,緬懷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