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近年文山三七的種植有哪些變化?

2022-06-23由 文山特產三七 發表于 林業

三七芽頭黃怎麼治

文山三七,雲南省文山州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明代藥學家李時珍稱其為“金不換”。雲南三七分佈較廣,在海拔1200米、1700米的地區都有種植,以文山州各縣為主要產區。文山是“三七之鄉”,被譽為“中藥中的阿司匹林”的三七,在文山已有三四百年的栽培歷史,是雲南乃至中國為數不多且能夠完全實施規模化、標準化人工種植,和最具產業化開發條件的中藥材品種。文山三七的功效具有“生打熟補”說法,即服生三七,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治跌打勞傷有效;服熟三七(用雞油或其他油將生三七炸黃即成熟三七),能補血強身。2002年11月08日,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文山三七”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三七一般都是用三七頭(三七主根)磨成三七粉後使用。那麼,這些年文山三七種植有哪些變化呢?今天地道三七就來給您說說。

近些年出現三大變化:

一是零星分散種植轉向大戶種植;二是過去普遍種植轉向最適宜地區種植;三是傳統粗放種植轉向優質無公害的規範化(GAP)種植。逐步形成了科學化、規模化、區域化的優質三七生產格局。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是三七原產地和主產區,種植三七歷史悠久。過去都是一家一戶的農民零星分散種植,各家的種植技術不同,種植的三七不僅產量不高,而且質量懸殊。1993年以後,文山州委、州政府積極引導三七種植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使三七種植由零星小戶向有經營頭腦、精通種植技術、有資金保障和管理能力的種植大戶轉移,逐步形成了三七種植規模化。三七平均畝產得到大幅度提高,從零星分散種植的畝產不到50公斤提高到現在平均畝產100公斤左右,最高畝產達到250公斤以上。三七質量也有較大提高,銷售穩步上升。三七適宜於冬暖夏涼的氣候,不耐嚴寒和酷熱,喜半陰和潮溼的生態環境。1980年到1992年期間,由於國內外市場對三七需求量增大,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的廣大農民不顧當地自然條件和氣候環境,不管適合還是不適合種植三七都種植三七。1989年,全自治州三七種植面積達到7。1萬畝,許多三七種植戶嚴重虧損,有的甚至血本無歸,使三七生產受到災難性打擊。教訓使人清醒,文山州委、州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科技人員對全自治州的氣候、生態環境進行了全面調查和研究,確定了三七不適宜種植區、適宜種植區和最適宜種植區,選擇了文山、馬關、硯山三個最適宜種植三七的縣發展三七種植。2000年底,全州種植三七5。37多萬畝,三個縣就種植5。19萬畝,佔全州種植面積的96%以上;三縣三七產量133。05多萬公斤,佔全州產量的97。97%。

​根腐病是三七生產中危害最大的病害,傳統種植大量施用農藥,造成三七汙染,使出口受到嚴重影響。近年來,文山州發展三七無公害種植,按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種植。2000年全州三七無公害種植面積5800畝,佔種植面積的10。8%;按照GAP規範,搞了2000畝試驗示範種植,培訓技術,以便今後在全州三七種植中推廣。2001年無公害三七種植面積11167畝,佔全州三七種植面積的20。68%。今年種植三七5。1萬畝,其中優質無公害三七栽培面積達2萬畝,佔三七種植面積的39%。說明:本文參照了由劉遠達 、楊躍萍兩位編寫的內容資料,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