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2022-06-21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林業

小米苗長什麼樣子圖片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準格爾旗布林陶亥蘇木秋收美景

我們一起來圍觀!

收秋,收什麼?

收春天種下的希望,收親人們聚在地裡一同勞作的溫情。

這幾天,準格爾旗布林陶亥蘇木一派忙碌的景象。田間的莊稼被秋日的陽光、雨露滋潤的飽滿豐潤,布林陶亥的土地上大多收穫的是玉米,還有高粱、穀子、糜子、各種豆類,當然,土豆、紅薯少不了,秋菜種類也多。此時,這些農作物已迫不及待在田野翹首盼望老鄉們把它們接回家了。

鄉村的田地裡繁忙熱鬧著,大塊田間聯合收割機、拖拉機、三輪車來往穿梭,小塊田間或隱或現著人們辛勤勞作的身影。收秋,對於農民來說是一件神聖的重要的事情。在田地上的耕耘馬上就有了成果,一年的勞作就要變成收成。這個時節,人們被秋日曬的黝黑的臉上帶著喜悅,無論是見到熟悉的鄉里鄉親、還是遇到從城裡回蘇木幫忙的親戚,大家都會熱絡的打招呼談收成。談話大多是在勞作間短暫休息時進行的,在地壟上,喝一口保溼杯裡早上帶出來的濃茶,吃兩口中秋節買下的月餅,然後再回到地裡接著幹活。

—收玉米—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以上圖片攝影師: 牧歌悠揚)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以上圖片攝影師: 波爾卡)

地裡玉米長的喜人,粗壯的玉米稈雖然已經削瘦下來,闊長的玉米葉也變得枯黃了,但玉米棒胖嘟嘟的,玉米豆硬是從包裹在身上黃綠相間的外皮中擠出來,玉米笑得一點都不含蓄,露出了金燦燦的牙。

勤勞的老鄉正把一排排整齊的玉米割倒,動作看起來輕鬆嫻熟,割倒的玉米整齊的躺著,等這塊地的玉米杆全部割完,再統一把玉米棒子掰下來。黃燦燦的玉米棒最後會在農家院裡或場面(晾曬糧食的場地)裡亮相,有的平鋪成金色的毯子,有的堆成金色的垛子,有的懸在屋簷下編成金色的辮子。秋天之所以是金秋,也許這是原因之一吧。

查了一下資料,玉米從美洲傳入國的時間,大概在十六世紀中後期,最初種植玉米的地方不太多,現在三十一個省區市已有玉米的身影。從東北平原經黃淮平原到西南地區,形成了一條“中國玉米帶”。玉米的名字也比較多,我們熟悉的有苞米、棒米、棒子、玉茭等等。記得以前一直把玉米叫做玉茭子,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在街道辦事處工作時,同事的老公是外國人。有一次同事的媽媽說晚上給大家煮玉茭子吃,洋女婿聽了很高興。等到晚飯,同事媽媽端了一盆煮玉米上來的時候,洋女婿一臉不解,不是說吃“魚餃子”嗎?一家人都樂了。

收回來的玉米等幹了後,就要脫粒。現在玉米脫粒大多是用機器,我奶奶在世的時候,收秋後玉米脫粒幾乎用手工。深秋晚上,火爐子溫熱,因為做晚飯時,炕爐裡的熱量很多留在了火炕上,家裡很溫暖。煤油燈雖然暗,但發出的光是金色的,煤油燈下玉米棒子居然發出悠悠的光。奶奶給玉米脫粒很有儀式感,幹玉米棒子一定要裝在一個精心編制的笸籮裡,一旁放一個空的黑瓷盆準備放脫下來的玉米豆,然後找來一個手工做的木質小凳,正式擺開架勢脫豆。脫玉米豆時,左手先拿起一個玉米棒,右手拿改錐在玉米棒上通身先去一排玉米豆,然後把改錐放下,用手把一排一排的玉米豆搓下來,一會兒功夫,一個玉米棒子便脫完了。我看見很輕鬆,便學著樣子用改錐去豆,沒成想右手一滑,改錐傷了左手。奶奶見了心痛,便不讓我繼續。我不用改錐去豆了,只好搓玉米豆,搓了幾排豆後,右手大拇指和手掌靠左的部分就通紅髮癢,很難受,但我一直不吱聲,一直與奶奶幹活。奶奶只有在這時,會講狐狸精精、弟兄兩個、牛郎織女的故事,奶奶只會講這幾個故事,聽多少遍都聽不夠。故事講完了,黑瓷盆裡便裝滿了玉米豆,笸籮裡原先的玉米棒子變成的玉米軸軸(方言,學名叫玉米穗軸)。奶奶過世很多年了,我再也沒有給玉米棒脫過豆。

—收穀子—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攝影師: 呂忠平)

田裡的穀子腰彎的真低,低的快要親吻到大地。

黃澄澄的穀穗兒飽滿,微小的米粒結成的秋實,只要有點風便搖呀搖。穗上的米粒是那樣的小,單個的米粒小得你幾乎拿不住。這其貌不揚的小米粒,展示著在幹梁地上生長的頑強生命力,老鄉把它叫的親切——“小米”。

大多數人家會留一塊地種它,這幾天,該把小米收回家了。傳統的收穀子用的也是鐮刀,比起收玉米,收穀子的人更累,割穀子的人必須把腰深深的彎下。割時把谷杆和穀穗一起割倒,這麼做比較慢但一次性就完成了收割,不用二次收谷杆(有的人家會剪穀穗)。老鄉彎曲的身影被汗水溼透,在乾燥的秋天看起來溼漉漉的。

地裡除了收穀子的人,還有一個“人”,它是“嚇鳥老漢”。這個“人”一直盡職盡責,把想到地田禍害穀苗穀穗的鳥都嚇跑。只是幾個月只穿一件衣服,風吹日曬,這件衣服已經看不出原來是什麼顏色,並且多了幾個破洞出來,尤其是那頂草帽,風化的不像樣子。老鄉把它請到地塊邊上,支衣服和帽子的木架子留著,明年還得用呢。

在城裡上幼兒園的外孫女回村了,跟著姥爺姥姥一起到田裡割穀子。小孩子的任務主要是玩,一會兒揪根狗尾巴草,一會兒躺在驢車上,一會兒又纏著爺爺奶奶問小米的事。“小米加上步槍是不是頂厲害的武器?”“小米真的能養活人長大?”“媽媽生了我後真的喝了一個月的小米粥?”孩子的問題姥爺姥姥聽了笑笑,任由孩子繼續問下去。地頭上跑來兩隻母雞,不知是誰家的。它們盯著穀穗,小女孩想要過去趕走它們,奶奶叫住了。兩位老人收割這塊地需要兩整天的時間,離太陽落山還有一些時間,他們本想再多割點,小女孩在肚子上畫圈圈說餓了,於是老兩口收拾地裡的傢伙什趕車回家。

小米真是家人之間溫暖的牽掛。前幾天,鄰居阿姨打來電話,她聽說準格爾旗的旱地小米特別有營養,讓我幫買點寄過去。我說超市裡賣的小米也挺好的。沒等我說完,阿姨說閨女要生二胎了,吃的喝的想給準備點好的。原來如此,於是趕緊跟蘇木裡的老鄉打聽,誰家的小米沒上化肥用的是羊糞、沒用除草劑用的是傳統方法除草,一打聽,好多家都是。過幾天等打完場,就給阿姨寄過去。想像著阿姨給她閨女熬好了小米粥,只要一勺米湯,這些親情就會得到幸福的餵養。

—收土豆—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以上圖片攝影師: 呂忠平)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攝影師: 波爾卡)

秋日下午

我是農夫,農夫是我

用鐵鍬尋找地裡的珍寶

土豆沒有繞行或躲藏

甘願被挖起

帶著大地母親懷抱的味道

不言不語

一個土豆也好,一地土豆也好

在秋日裡不成畫

只是夜已繼日的養活著

世界上三分之二點五的人口

這首小詩是我在二0一六年十月寫的,當時也是收秋時候。寫土豆,緣於對它有一種說不清的情愫,也許是離不開、也許是習慣了。

深秋的土豆蔓(wan)沒有多少生機了,有的已經徹底乾枯,土豆卻在大地的孕育下成長的特別茁壯,田地上的小裂縫像極了妊娠紋。一鍬下去,多胞胎便出生了。拿鍬起土豆相對輕鬆一些,撿土豆就會累些。我參加過收土豆的地裡活兒,自己不會用鍬,只能拿著籮頭(一種柳條編的有提手的筐)老實的撿土豆。站著彎腰撿根本行不通,蹲下來撿最方便,但我只能跪著或坐著,蹲著大腿實在是痛的受不了。土豆豐收時,幾棵土豆苗就能撿一籮頭,撿好後裝在尼龍袋子裡。地裡的活兒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就是另一回事了。我趁大夥乾的歡,在地邊攏了一堆乾土豆蔓,點著後扔幾顆現挖的土豆進去,怕烤的太糊,隨手撿了根樹枝來回扒拉。土豆熟了香味飄向大夥,呼啦一下都來吃野地烤土豆。也不知是誰,拿出一小袋泡麵調料,於是大家輪著往烤土豆上灑,出奇的香。

蘇木這兒的老鄉家裡都有個窖,存放土豆或別的。土豆從田裡運回家按大小先分類,個大的土豆人吃,放到窯裡存著,夠吃幾個月的。個小的土豆豬吃,裝到袋子裡或者乾脆堆著。土豆不能受風受涼,變綠變麻就不能食用了,戶外的土豆堆上會蓋一層厚被子。

大多數人家做飯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削幾顆土豆,不管做什麼飯菜都用得著。做燴菜需要土豆、燉肉放土豆也好吃、做粉湯加點炸土豆條別有風味、吃麵條時也可以熬個土豆臊子、還可以蒸個土豆丸子,或者乾脆炸土豆,配一碟小菜一碗粥就是一餐飯了。其貌不揚的土豆沒有昂貴的身價,樸實的為世間提供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飲食中離不開它,習慣了。

收秋的人們,隨著太陽落下都回到了家。蘇木的夜比較靜,因為靜,更真切的聽到從農家院裡飄出的樸實言語。老父親不怎麼言語,老母親計劃著收成中哪些是要給兒女拿走的,哪些是留著自用的,哪些是用來銷售的……

作者簡介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劉雅娜,準格爾旗人,布林陶亥蘇木黨委副書記。

更多新聞

本期編輯:張樂樂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本土】又到一年秋收季,一起去準格爾旗的田地裡瞧瞧

美文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