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舊時農家勞動——掰竹殼

2022-06-17由 懷舊的宇哥 發表于 林業

竹殼有什麼用途

舊時農家勞動——掰竹殼

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潮汕農村家庭燒火做飯用的通常是土灶,土灶需要燃料。潮汕地區的水稻一年兩熟,所以稻草成了最常見的燃料。然而,除了稻草,勤勞的農人還會抽空去砍柴、撿蔗粕(甘蔗皮)、摟樹葉和竹葉等來作為燃料。其中,最辛苦的莫過於掰竹殼了。

竹林枝葉茂密,環境幽深靜謐,所以一般要挑午間或午後陽光強烈的時候前往。前往的人一般是婦女,所以為了壯膽,兩三人相約同行。來到竹林,大家先用竹耙把掉到地上的竹殼、竹葉弄到空闊一點的地方,聚攏成簇簇堆堆,再撿到竹筐裡;而那些掉落在竹子根部的縫隙、掛在竹枝縫隙以及留在竹的“身上”尚未脫落的竹殼,則需要用手“掰”。

竹子的根部有竹殼,大家會側身、伸長手去撿;竹子枝縫有竹殼,大家會搖動竹子或拉一拉柔軟的竹子,透過振動的方式讓竹殼脫離位置讓掉落下來,再進行撿拾;竹的“身上”有尚未脫落的竹殼,只要它乾枯了,就可以用手取下來,有的只是區域性乾枯了,所以免不了用一點勁兒才能弄下來。上述三種情況,人們均已“掰”來形容其動作。我覺得只有第三種情況,才能勉強以“掰”來形容,前兩種情況完全可以用“撿”、“拾”來形容。這裡的“掰”,是人們的通用語,並不是把竹殼掰成兩半,而是用手抓住竹殼的區域性,然後拉、拽、扳,已達到把竹殼順利取出的目的。

有的竹殼尚未完全乾枯,所以掰竹殼的時候,手會被其上面附著的毛茸茸的小刺扎到。竹林的地面沒有大家想象中那樣乾淨,所以進竹林時既要穿著靴防止被破瓷器等雜物扎到,或被蛇咬到,又得防止身體(特別是臉部)被竹枝扎到。走進竹林,蚊蟲肆虐,陰風陣陣,令人不寒而慄!而且通常得湊滿兩大竹筐壓得嚴嚴實實的竹葉、竹殼才能回家,而那個時代幾乎每家每戶的農村家庭都會有人去摟竹葉、掰竹殼,真可謂“人多粥少”。由此可見,掰竹殼實在是一件辛苦活!

筆者小時候常常跟媽媽一起到竹林裡掰竹殼。現在想起來有點後怕——在近乎陰森的竹林裡,伸著小手去掰竹殼,有時候還直往竹子與竹子間的縫隙裡鑽進去,且不說萬一遇到蛇或者被竹子夾住身子有多危險,哪怕遇到那種長翅膀的大螞蟻,一旦被咬,都必定傷勢嚴重。然而,我們就是憑著一股幹勁,憑藉僅有的一點點自我保護的經驗以及“驅蟲神器”——萬金油,勇敢地羅志業、掰竹殼,一次次滿載而歸!

曬乾的竹殼,燃燒起來特別旺。正是因為有了竹葉竹殼等,我才得以每天都品嚐到香噴噴、熱騰騰的飯菜,日益成長!

舊時農家勞動——掰竹殼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我上了中學。那時候,很多農村家庭經濟條件好轉,開始用上了煤氣爐,我家也不例外。“掰竹殼”也就慢慢成了過去式,成了我童年時代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