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大自然中美麗的毒蘑菇:致命鵝膏

2022-06-16由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發表于 林業

致命鵝膏和白條蓋鵝膏怎樣區分

文章來源:《菌物學報》

大自然中存在著這樣一類雖然外形漂亮但誤食後卻能導致人類死亡的隱形殺手——劇毒蘑菇。

其中最著名的一種劇毒蘑菇是致命鵝膏。

此文就致命鵝膏的命名過程、分佈、形態特徵、毒性及中毒症狀、如何避免誤採誤食、誤食後如何救治等內容進行了詳細闡述,用以幫助人們瞭解毒蘑菇知識,減少中毒事件發生,提高安全意識並熟悉中毒救治措施。

2000年3月,9名務工人員在廣州因誤食了一種野生的白色蘑菇導致全部中毒死亡!經過深入研究,發現該種是沒有被科學界認識的新物種,隨後我國鵝膏分類研究專家楊祝良研究員和李泰輝研究員於2001年將其正式發表,為了警示後人,取名為致命鵝膏。

大自然中美麗的毒蘑菇:致命鵝膏

致命鵝膏

致命鵝膏也俗稱“白毒傘、致命白毒傘”,它隸屬於真菌界、擔子菌門、傘菌綱、傘菌目、鵝膏科。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至今,致命鵝膏在我國至少引發了30餘起中毒事件,造成100餘人中毒,其中超過60人死亡,是我國最著名的劇毒蘑菇之一。

那麼,我們如何識別這種毒蘑菇呢?它有什麼明顯的形態特徵?

致命鵝膏的形態特徵:在外觀上,致命鵝膏周身雪白,偶爾菌蓋表面中央部位為淺黃褐色,最突出的特徵就是“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繫裙(菌環),腳上穿靴(菌托)”。在微觀上,與絕大多數蘑菇不同,致命鵝膏每個擔子產生2個孢子(種子),而其他蘑菇每個擔子通常產生4個孢子(種子)。

大自然中美麗的毒蘑菇:致命鵝膏

致命鵝膏的子實體照片

致命鵝膏的分佈:致命鵝膏目前發現於我國華南和西南地區,廣泛分佈於廣東省各地,雲南省的德宏、保山、普洱、楚雄、大理、昆明和貴州省的黔西南州也有發現。而在印度也有記載,主要生長在以殼鬥科為主的闊葉樹林地上。

在廣東,伴隨“回南天”的到來,致命鵝膏每年2月下旬至5月中旬出菇,並因“回南天”到來的時間差異而有所變化;在雲南,每年6月初至8月初是該種的生長旺季,出菇先後具有明顯的從南到北、從熱帶到亞熱帶推移的特徵,偶爾在10月份還有零星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致命鵝膏唯一一次在貴州省被發現是在2017年6月初,在貴州省黔西南州發生了一起誤食該種的中毒事件。

致命鵝膏的毒性:造成急性肝損害型中毒的劇毒蘑菇其毒素為鵝膏肽類毒素,主要分為鵝膏毒肽、鬼筆毒肽和毒傘肽類,該類毒素結構十分穩定,高溫烹煮不能破壞其結構。

已有研究證實,致命鵝膏不同部位的鵝膏肽類毒素含量差異十分顯著。

致命鵝膏的中毒症狀:

致命鵝膏中毒可分為四個階段:潛伏期、胃腸炎期、假愈期和臟器損害期。

多數誤食患者在9~15小時後出現嚴重的胃腸道症狀(包含嘔吐、腹瀉等),且潛伏期越短,說明毒蘑菇食用量越大,病患越危險。

胃腸炎期過後,胃腸道症狀緩解或消失,看似康復,且無明顯中毒症狀,容易造成康復的假象,因此稱為假愈期(48~72小時),但這個階段肝臟損害已經開始,腎功能也開始惡化,如不及時救治極有可能發展為肝衰竭。

假愈期過後,患者出現進行性肝功能不全,嚴重中毒的患者會發生肝功能衰竭,且常併發急性腎衰竭,即為臟器損害期(72~96小時)。

隨後數日中的肝功能障礙會導致低血糖、凝血病、乳酸血癥、代謝性酸中毒、凝血障礙、代謝性腦病、肝昏迷,並進展至多器官衰竭,最終導致患者死亡。

如何避免誤採誤食致命鵝膏:

儘管致命鵝膏在我國目前僅發現於廣東、雲南和貴州等省,但鑑於臨近省份如海南、廣西、四川等地也擁有類似的氣候、植被及地理環境,因此該種在這些地區也可能有所分佈。

建議華南、西南等地的百姓在春夏時節,不要採集單生或散生於殼鬥科等闊葉樹林地上的子實體呈白色、具有菌環和菌托、菌蓋光滑無鱗片和條紋、菌柄實心且無異味的野生蘑菇,因為擁有這些特徵的蘑菇極有可能是致命鵝膏!

誤食致命鵝膏後如何救治:

早發現、早就醫、早診斷、早治療是致命鵝膏中毒救治的關鍵。

發覺或懷疑誤食致命鵝膏等劇毒蘑菇後,應在中毒患者神志清楚的情況下自行催吐,可採用手指摳咽部或用器具壓迫舌根部的方法催吐,儘量反覆多次直至把胃內食物嘔吐乾淨,以減少毒素的吸收。隨後應立即到各省市正規醫院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需要強調的是,就醫時最好攜帶剩餘的蘑菇樣品或照片,以備相關專家對蘑菇物種能夠及時和準確鑑定,進而及時確定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方案。

致命鵝膏作為蘑菇界的頭號殺手,對於人類來說是劇毒的,因此一定要時刻提高警惕防止誤採誤食。

但是,作為大自然生物多樣性的一員,致命鵝膏是很多小生物的美食和庇護所,更在自然界群落更替、物質迴圈、能量流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利用鵝膏肽類毒素治療癌症已成為醫學研究的熱點,希望未來所有的毒蘑菇都能從人類的“健康殺手”轉變為“健康衛士”!

(本文作者司靜系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微生物所教授、戴玉成系《菌物學報》主編、章軼哲和李海蛟分別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助理研究員和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