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達氏鱘體長組成,分析和比較

2022-05-15由 南京再見白白說 發表于 漁業

達氏鱘為什麼叫達氏鱘

導語:達氏鱘體長組成,分析和比較

鱘體長共統計208尾標本,包括幼體及成體。其體長分佈範圍為5-110cm,眾數為15鱘一20cm,佔多數區間在10-45cm間,佔總數的68%。成熟個體在80-110cm之間共14鱘尾,佔6。9%。雄體為75-108cm,雌體為95-110cm,雌體比雄體大。總之,達氏鱘的鱘成熟群體是很少的,其中尤以雌魚為甚。體重組成鱘體重共統計210尾標本。

達氏鱘體長組成,分析和比較

其體重頻數分佈範圍為0。005-16kg,眾數為0。005-0。5kg,鱘佔總數的65%,佔多數的區間為0。005-1。5kg之間,佔總數的80%左右。成體體重分佈在鱘4。25-15。9kg之間,共24尾,佔總數的11。5%左右。可見達氏在體重分佈上是以幼魚鱘為主體的,佔總漁獲量的絕大多數,而成魚所佔比例是極少的。體高共統計63尾標本,頭長共統計65尾標本。

達氏鱘體長組成,分析和比較

達氏的體高頻數分佈範圍為0。01-20鱘cm之間,眾數為0。01-4cm間,佔多數的區間在0。01-12cm間,成體的體高分佈在8-20鱘cm間。頭長頻數分佈範圍為3。5-27。5cm,眾數為3。5-7。5cm間,佔多數的區間在3。5鱘一15。5cm間,成體的頭長分佈在15。5-27。6cm間。上述體高和頭長分佈大大偏低的現鱘象是由於幼體標本佔絕大多數所致。可量性狀的統計比較鱘將達氏鱘成熟群體的可量性狀與中華鱘成熟群體的同一性狀進行比較在分類上具有鱘重要意義。

達氏鱘體長組成,分析和比較

為了便於分析和比較,現將兩者的體長、體重、體高和頭長等四個可量性狀的。鰓耙數鱘共統計了108尾標本的鰓耙數。達氏鰓耙數的頻數分佈為19-55個之間。因為其頻數分佈較為分散,故眾數和佔多數的區間無法確定。如以36個為分界線進行劃分,在鱘36個以下的為57尾,佔總數的53%左右;36個以上(包括36個在內)的為51尾,佔47%左鱘右。

達氏鱘體長組成,分析和比較

總之,達氏鱘的鰓靶數分佈範圍比中華解為廣,並且兩者在19-25個之間是重疊鱘的。因此,以鰓靶數在22個以下和36個以上作為中華解和達氏解的主要分類標準之一是鱘欠妥的。背鰭條數和臀鰭條數鱘共統計了62尾標本的背鰭條數和64尾標本的臀鰭條數。達氏背鰭條數的頻數分佈鱘範圍為43-58之間,眾數為47,佔多數的區間在47-54之間。臀鰭條數的頻數分佈範圍鱘為25-39之間,眾數為32,佔多數的區間在27-33之間。上述背鰭條數與中華解比較,鱘後者偏高,前者偏低,但臀鰭條數卻較一致。

達氏鱘體長組成,分析和比較

背緒條數在50-58間重疊,臀篩條數在26鱘一39間重疊。骨板數鱘共統計了158尾標本的背骨板數。背骨板的頻數分佈範圍為8-13之間,眾數為11,鱘佔多數的區間在10-11間,佔總數的70%左右。上述背骨板數與中華解比較可知,前者鱘偏低,後者偏高,偏差數值為2,在10-13間互相重疊。可見其重疊度不大,眾數和佔鱘多數區間也各不相同。共統計159尾標本的左側骨板數,160尾標本的右側骨板數。達氏鱘左右側骨板的分鱘布範圍分別為26-41和26-38之間,兩者幾乎完全重疊。

達氏鱘體長組成,分析和比較

說明左右基本上是對稱的。其鱘眾數分別為32和31,佔多數的區間分別在30-35和30-34間。上述性狀與中華解比較,鱘兩者幾乎完全重疊。左右腹股板數各統計156尾標本。達氏鱘腹骨板左和右的頻數分佈範圍是一致的,均鱘為8-13之間,其眾數均為11,佔多數的區間為10-11間。由此可知,達氏鱘的左右腹鱘骨數是對稱的。上述性狀與中華解比較,前者偏低,後者偏高,並8-13間重疊,且鱘重疊度範圍較大。

達氏鱘體長組成,分析和比較

數性狀的統計比較鱘對上述可數性狀進行數量統計,有助於對該性狀的總體進行無偏的估計和對各體長鱘組性狀變異的認識。(1)鰓把數隨著體長的增長而增加。(2)在6。1一16。5cm間的幼魚群體中,其鰓耙數變動範圍在19-31之間,平均數為鱘24。3±0。551,與中華鱘的鰓耙數是重疊的。(3)在16。6-45。0cm的群體中,部分個體的鰓把數是在36枚以下的。

達氏鱘體長組成,分析和比較

點評:小編認為除能靶數外,其他可數性狀均比中華偏低,且大部分是重疊的,可見鰭條數鱘和骨板數均不能作為達氏和中華分類的依據。從4個體長組中,背儲條數、臀鰭條數有隨著體長的增長而降低的趨勢。而其鱘他性狀(不包括鰓靶數)與體長的增長几乎無關,並較為穩定。

本文由百家號:小王帶你看三農原創;盜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