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李銀富:種枳殼,讓不毛之地變成“金山”

2022-05-12由 城鄉統籌發展網 發表于 漁業

種植枳殼幾年掛果

——訪重慶新嘉藝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銀富

城鄉統籌發展網-農家科技記者劉早生李朋特約通訊員劉霞李淼

好的鄉村產業,是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

近日,記者來到新嘉藝農業有限公司位於潼南區上和鎮團山村的3000畝枳殼種植基地,放眼望去,蜿蜒起伏的山巒上,一望無際的枳殼苗彷彿給鄉村鋪上了綠毯子,公司負責人李銀富正在察看枳殼的生長情況。看著長勢喜人的枳殼苗,李銀富喜上眉梢。他告訴記者,枳殼是一種藥用價值和經濟效益俱佳的作物,盛產期每畝收入將超過1萬元,整個基地年產值有望達到4000多萬元。

李銀富:種枳殼,讓不毛之地變成“金山”

▲ 李銀富在基地察看枳殼長勢

在新嘉藝農業有限公司的帶動下,潼南區依託地域資源優勢,利用撂荒地、殘次林、可套作旱地等,大力發展枳殼產業,形成了枳殼規模化、區域化、基地化、產業化發展格局,使枳殼產業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

從不毛之地到青山碧嶺

7年前,團山村這一片荒山80%長的是比人還要高的雜草,如今漫山遍野的枳殼,一眼望不到邊際,在村民眼裡成了一座“金山”。

李銀富是潼南臥佛人,1996年開始從事經營藥材的生意,走南闖北到過不少地方。20多年來,他接觸了大量的中藥材,結交了全國各地的中藥材商,也跟著他們學到不少中藥材生意經,對藥材的屬性、品種、種植、管理都有較深的瞭解和認知。比如,什麼藥材適合做粗加工利潤高,什麼產地的什麼藥材品質最好,在哪裡需求最旺,他全部摸得門兒清。

近年來,隨著中藥材市場的進一步細分和專業化,他意識到,單靠傳統的倒買倒賣很難再獲得穩定發展,得有自己的生產基地才能更好地把控質量,掌握市場的主動權。於是,他開始留心中藥材的種植專案。

2015年,他透過一個經營中藥材的朋友結識了枳殼。據瞭解,枳殼是傳統中藥材,用現代生物技術加工提取後,可用於製造抗炎、抗癌、抗病毒等藥物,還可製作減肥茶、護肝茶、枳普茶等保健飲品。隨著中藥材現代化應用程序的加快,市場愈加廣闊。而他的家鄉潼南屬典型的亞熱帶氣候,無環境汙染,當地土壤偏酸性,特別適合枳殼種植。

專案選好了,基地具體選址成了問題。在潼南區農業農村委的推薦下,李銀富邀請重慶市中醫藥研究院、重慶藥物種植研究所等的知名專家到潼南實地考察、調研、取樣,最終將種植基地選定在上和鎮團山村。李銀富介紹,團山村山地多,耕地面積較少,不利於精耕細作,但恰恰複雜的山地地形有利於形成天然的排水溝渠,再加上氣候溫和、海拔適中,具有發展特色經果林和藥材種植業的得天獨厚條件。

2015年11月,李銀富和合夥人在上和鎮團山村流轉3000餘畝土地,成立了重慶新嘉藝農業有限公司,著手種植枳殼。

李銀富:種枳殼,讓不毛之地變成“金山”

▲ 李銀富向記者展示烘乾的枳殼

從“困難重重”到“碩果累累”

2016年是新嘉藝農業有限公司正式開工的第一年,面對3000餘畝草長得比人還高的撂荒地,李銀富僱了5臺挖掘機開荒,好不容易挖出了一個生產基地。

比開荒建基地更困難的事接踵而至。“山路太窄了,運送苗木、肥料等農資的一般車輛上不去;山上沒通電,機器也運轉不起來;生產基地雖然挖好了,但沒有生產便道,不利於工作人員出行和作業。”李銀富回想起當年基地的建設狀況,不由得感慨了起來。

正當李銀富一籌莫展之際,上和鎮的幹部來到了他的基地,詳細瞭解基地發展所遇到的困難,並向區裡的相關部門進行了反映。“區交通局過來勘察後,發現通往種植基地的道路偏窄且彎路多,不利於拉藥材的貨車上山下山,於是在基地修了5千米產業大道和5千米生產便道。除此之外,區農業農村委資助25萬元安裝了一臺630千伏安的變壓器,通上了動力電。”李銀富感激地回憶道,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解決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李銀富:種枳殼,讓不毛之地變成“金山”

▲ 團山村枳殼種植基地

為掌握枳殼科學種植管理技術,李銀富一邊學習一邊摸索總結,積極參加潼南區農廣校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邀請重慶中藥研究院的專家前來授課,引進由重慶市中藥研究院育成的枳殼新品系 “渝枳一號”及改良品種,堅持施用生物農藥和有機肥,致力提升枳殼的產量和品質。枳殼栽植後四五年才掛果,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土地,他還在枳殼行間套種了耐蔭的藥材黃精,在基地周邊空地種植黃柏。

原以為枳殼種植已然步入了正軌,哪知一場持續的乾旱給枳殼的生長帶來了幾乎毀滅性的一擊。2017年8月份,團山村烈日當頭、酷暑難當,由於沒有水源,當時種下去的6萬株枳殼,只存活了2。8萬株,枯死了一大半。

“沉痛的代價讓我知道了自己種植經驗的不足、技術的缺乏。這麼大的一個基地,怎麼會沒想到修蓄水池呢?”李銀富至今談起還滿是後悔。後來,鎮上的幹部瞭解到情況後,向區農業農村委反映後,在基地修了8個蓄水池,解決了缺水的問題,枯死的種苗也慢慢補齊了。

基地的硬體條件不斷完善,枳殼種植管理漸漸走上了正軌,目前已經擁有一個2200平方米的初加工廠房,擁有人工智慧烘乾裝置6套,枳殼切片機6臺,振動篩1臺。每次每套智慧烘乾裝置烘烤中藥材鮮枳殼4噸左右,一個月可以烘鮮枳殼500噸左右,一年可以烘鮮枳殼5000噸左右,基地收穫的果實可以及時進行初加工及烘乾處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2021年基地實現初掛果,收穫了100多噸枳殼(乾貨)和20噸左右的枳實(乾貨),帶來接近400萬元的收入。”李銀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21年枳實(乾貨)賣價每千克45元、枳殼(乾貨)每千克價格30元,進入豐產期後,每畝枳殼(乾貨)產量大概在500千克、枳實(乾貨)130千克,豐產期每畝收入在1。3萬元左右,整個基地產值將達到4000多萬元。

李銀富:種枳殼,讓不毛之地變成“金山”

▲ 烘乾的枳殼

從產業振興到共同致富

枳殼的掛果期為4年,為了讓村民有盼頭、有收入,李銀富僱傭村民翻地、除草、施肥、灌溉、整枝等,每人每天支付60元的工資。僅憑這一項,村民就可以年增收數千元。

“我把土地流轉給李老闆了,每年不僅有收入,每天還能來幫工,一天至少也能有60元,離家近,還能賺錢,日子是越過越有滋味兒了。”團山村村民陳建華說。

團山村有許多像陳建華一樣上有老下有小的村民,他們難以離家外出務工。新嘉藝農業有限公司的入駐,解決了附近村民的就業難題。

“每天平均有二三十名村民在基地幫工,負責除草、掏施肥溝、剪枝等工作。但摘果、烘乾的收穫季節,勞動力需求更大,有80到100名左右。我們也希望村民們能夠在家門口就把活兒幹了、把錢掙了。”李銀富告訴記者,比如摘果期,工人的工資是按照果子的重量計算,勤勞肯幹的工人兩個月最高能有1萬多元的收入,中等的工資收入也有7000元左右。

“沒想到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如今還當上了管理人員,每個月還有額外的管理工資。”基地生產管理員劉德華高興地說,公司現在還有兩名管理人員,情況和他一樣。透過自己的努力,從農民到從事管理工作,真是越幹越有勁,致富更加有信心。

“下一步,我們將把這個枳殼、枳實產業延伸,在潼南打造萬畝枳殼、枳實基地,與重慶市中藥研究院、重慶醫科大學等科研機構、院校合作,將枳殼、枳實的提取物研發出來,做精深加工,讓小枳殼逐步成為鄉村振興大產業。”李銀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