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如何跳出“奔波忙碌迷茫”的人生死迴圈?

2022-05-09由 心得碎碎念 發表于 漁業

如何跳出生活的死迴圈

如何跳出“奔波忙碌迷茫”的人生死迴圈?

首發於微公號“心的碎碎念” | 作者:一人一世界

本來自性是永恆清淨、永恆覺醒、永恆解脫自在。

像天鵝的羽毛或荷葉一般,

外來的水珠無法濡溼它。——斯瓦米。韋達

九月份我們用大半個月的時間從廣東繞廣西一圈自駕回來,十一開始迴歸正常工作和生活。很多朋友都說很羨慕我們能錯峰出行,不用忍受高速路上的擁堵,

不用在

各個景點看人從眾,不用花比平時高出幾倍的價格訂房間……

其實,這隻關乎一個選擇,僅此而已。

如果二十年前我依然選擇繼續做教育工作,那今天的我也許只能在節假日才能出行;

如果二十年前我放不下比當地一些退休幹部還高的薪資,也許就沒有我今天自由自在的生活……

不是我們沒有選擇,而是我們究竟選擇

什麼?這是我們需要不斷地去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選擇了之後就不要後悔,就一定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這是作為一個成年人該有的對自己人生的擔當。

任何一種選擇,都有其利弊,我們不能這邊拿著穩定的薪資,那邊羨慕著別人的自由;或者一邊自由自在地遊歷,一邊羨慕著有穩定高薪的人。

要穩定還是要自由,都是一種選擇,無所謂好壞。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去追求自由,因為選擇自由不僅要付出比穩定更多的代價,而且要有

承擔一切後果的勇氣

(點選藍色下劃線字檢視文章)

這正是大多數人所畏懼的。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在於,那個所謂的“穩定”,真的穩定嗎?如果認清了本質,你依然選擇所謂的“穩定”,那很好。可如果你只是為了追求穩定而選擇穩定,那痛苦必然會伴隨著你。

所以常常讓大多數人痛苦的“奔波忙碌迷茫”,只是關乎一個選擇的問題。因為大多數人不知道

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這本是學校和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但是大部分老師都更重視學生的成績;這本是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思考的問題,但是大部分家長自己都還處於奔波忙碌迷茫狀態中;這本是我們自己

應該

思考的問題,因為越早思考,越早找到答案,越早找到

自己的使命

但大部分人直至年邁也從未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

如何跳出“奔波忙碌迷茫”的人生死迴圈?

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的人,就會出現什麼都想要的想法,於是佛教中五毒心的第一毒“貪”念就此產生。

試想一個從早到晚為生計和生活奔波,

忙工作、忙升職、忙應酬、忙孩子、忙地位、忙享樂,忙名譽的心怎能還會有精力去思考?被各種傳統、信念、誘惑、利益所綁架的心哪還有空間去思考?

頭腦永遠不是在追求感觀享樂

,就是在追求感官享樂的路上。

在這種永無止境的追趕中,除了偶爾慾望得到的滿足感,和絕大部分慾望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痛苦、焦灼,以及由這些感受產生的擔心、恐懼、不安、茫然、

羨嫉

、煩悶、憤惱之外,不會產生任何真正的喜悅和滿足。

可是,我們追求的不就是那永恆的喜悅和滿足感嗎?那到頭來,

我們究竟在忙什麼?

想要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們必須首先回到自己的“家”——那個不受打攪的內在心靈空間,安靜自處、毋須言語,好好休息。

我們的頭腦太累了,以至於我們對其安靜時的狀態毫無印象。我們雖然知道自己需要安靜,卻找不到這樣的地方,或者我們雖能獨處,卻依然機械性地滑著手機、翻著社交媒體、看著影片,任由聲光及紛亂的念頭持續轟炸,躺在床上輾轉難眠,隔天醒來倍感疲勞卻任由這種情形週而復始,永無止境。

也有人說他一個人生活,或者獨自去旅行,連說話的物件都沒有,很孤單。但其實他並不孤單。

因為即使他沒有說話的物件,但頭腦及感官依舊活躍。他並未意識到,他從未孤單過,因為有一個異常活躍的頭腦陪伴著他,他不會孤單。

如何跳出“奔波忙碌迷茫”的人生死迴圈?

只有迴歸內在,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中,才會感覺到放鬆、輕鬆、安全、安靜、明亮、喜悅、幸福、滿足。

這不是那個少則幾十萬,多則成百上千萬所謂的紅磚綠瓦、或鋼筋水泥的“房子”所能帶來的體驗。

有些人,因機緣開始每天“回家”,有些人,也許終其一生,都從未回過真正的“家”,因此,他的一生可能都在奔波忙碌迷茫中度過。

讓紛亂繁雜的心緒在沉澱之後,露出本自清明的真相,做到“自在”,需要

靜默

靜默就是讓我們安靜下來。幫助我們建造一個得以充分休息的“家”,毋須大興土木,只需要靜下來,也許是在回家的路上、車上、地鐵上、辦公室、候機廳、公園、學校、醫院、客廳、林間、山頂、溪邊……的任何一個角落。

只要保持脊柱直立坐好,閉上眼睛,

想像

自己被包裹在一個暖色的泡泡中,與外界隔離。在這裡,用心感受這個空間所帶來的安全、安靜和放鬆,將注意力回到呼吸,讓腦海中川流不息的念頭和畫面經過眼前,又逐漸淡出,不去抓取,也不跳進心念之河,隨時將自己帶回呼吸。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像看一部無聲電影一樣,只看畫面的播放,不評判,不帶情緒,只是看。

或許,把“我意識到……”換成“

意識覺知到

……”更有助於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我。

慢慢地,意識覺知到,眼前這一切正如電影螢幕和電影畫面的關係一樣,無論畫面多麼悽美、多麼不堪、多麼恐怖或多麼美好,螢幕依舊是那個螢幕,它絲毫不受畫面的影響;

再慢慢地,意識覺知到,原來,螢幕和畫面本自一體,螢幕即是畫面,畫面即是螢幕。

之後,意識覺知到:

鏡中的那個軀體,只是古老靈。魂暫住的一處居所,藉由它來體驗人間的工具;我們所認為的那個

“我”在家庭、團體、社會中的身份,只是扮演的不同人格;我們所認為的那個“我”一直透過五感、經驗、傳統等累積記憶;

所有這一切就像電影畫面一樣,不斷地變化著,這些都不是“我”本來的樣子,而真正的“我”一直在觀察它們的變化。

如何跳出“奔波忙碌迷茫”的人生死迴圈?

再往後,意識覺知到:

我們所認為的那個”我“(即畫面)不斷地誤以為這就是”我“,“我”堅信自己的人格特徵,於是,被受限的“我”處處受到環境的制約和影響,造成各種痛苦和煩惱。

然而,一旦覺知到”我“既是人間體驗者,又是觀察者時,合一(空性、無限)自然顯現。

聖雄甘地每週都會有一天作為“靜默日”。大部分瑜伽修行者都會定期靜默。我也逐漸開始將每個月的新月日作為自己的靜默日,24小時靜默。

在這一天當中,不外出,不社交,不開車,不看電視,不聽音樂,不交談,不上網,不玩遊戲,不看書,僅做自我觀察,寫感悟。

但我不鼓勵教條。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儘量向這個方向來做。哪怕像之前所述,每天只有十分鐘、三十分鐘,一小時靜默,堅持一年、五年、十年……都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強大能量。

通常在靜默日前,我會提前告知家人和朋友儘量不在這一天社交和交流,也不會安排諮詢,但是緊急郵件或突發事件依然會處理。比如快遞到了,我會在快遞派送之前先發一個簡訊給快遞小哥,告知他我不便接聽電話,將快遞放在某處就好。

必要的工作也會以文字形式溝通

。但我會盡可能做到越少打擾越好。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創造一些困難,就是在消業。

當然,同時也能增加智慧。

從瑜伽角度來說,體會

瑜伽體式

來的感受,同樣也是在消業,因為那是脫離舒適區的感受,是不舒服的感受,試想一個人總是處於舒適區,連處事能力都受限和退化了,更不用說生慧了。

在24小時的靜默中,意識會更加敏銳地覺知到洗手、打掃、走路、呼吸、吃東西、喝水、入眠……漸漸地,這種覺知會更警醒、更強大。不只是在靜默中,這種覺知會被帶到生活和工作中,也更容易

身體、頭腦和意識區分開

如何跳出“奔波忙碌迷茫”的人生死迴圈?

靜默日有助於我們

節約身體能量,並將其引導以提高意識

對起心動念的覺知更加敏銳

認識到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如何阻礙自己成長

更好地瞭解身體、思想和情感

發現真實自我和真實性

體驗

內心的寂靜、

自由和放鬆

與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事物建立深深的聯絡

減輕社會化的負擔和紛擾

丟掉厚重的人格面具,迴歸本我

使我們更加珍惜身體、言語

珍惜我們所說的每一個字

讓說出來的話充滿力量

深度冥想

體驗

無論生活還是修行,把它們統統都當成一個遊戲,盡情投入地去玩就會發現非常有趣。慢慢地,意識就會覺知原來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

誰說修行一定是苦行僧似的?按照一個生命本該有的樣子生活就是修行。

無需刻意去遵守任何規定,因為當我們成為一個完完整整鮮活的

生命時

,它自然就會以最高的準則存在,它遵循著宇宙的最高法則,其它的準則自然也會遵循;

誰說修行必須是純素食主義者?過去化緣的僧侶給什麼吃什麼,而在過去糧食是稀缺物,很多時候化緣化到的就是肉;

誰說宗。教信仰這個就比

那個好

?佛。教就比基。督好,基。督就比真。主管用?

誰說修行

一定要遵守這個,摒棄那個?

……這種分別心首先就已經脫離了修行的本質,脫離了愛的本質;

誰又說一定要有宗。教信仰才能修行?誰說不能做一個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修行者?!

是否信仰宗。教,信仰哪個宗。教,這些都靠機緣,但所有宗。教都在講愛,講無我,講謙卑,講空性,講合一,即使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只要相信宇宙的存在和力量,只要向著宇宙的規律靠近,就是修行。

修行不是作秀,不是束縛,不是給自己套上另外一種身份,一個框架。修行是打破所有的框架、認知和束縛,迴歸空性,但空性不空,它是“合一”,是“一”,是“無限”,是“變化”。

當一個人從嬰兒時代成長到成年時期,他的靈性是在不斷退化的。

我們小時候

可能曾經被長輩誇過

“你看,這個孩子多有靈性

!”

或者,我們也可能曾

對某個

孩子說過

這孩子真有靈性啊!

”之類的話。但我們卻很少對成年人有如此的感慨,因為隨著人的成長,隨著人在環境中的被同化、被塑造,隨著人性的增加,靈性隨之退化。修行就是找回和提升那份靈性。

我們總是在生活中急於表達、闡述、說明、解釋、反駁,可是我們不知道我們為何要這樣做,或許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但其實不然。

我們只是依照那個設定好的程式(被塑造後的結果)逐一回應

,卻認為那是“我”在主導。

語言是侷限的,它能表達感受,但卻永遠無法完全如實地表達出真正的感受。真正的感受只能被感受,無法被言說。

因此,人們總會為一個侷限的語言找更多的解釋和闡釋。但其實,有一種更簡單的方法,就是無需言語,學會保持沉默,至少與自己的朋友、家人、戀人、孩子、路人、同行的旅者、樹木、花草、自然、陽光,河流、月亮適當地保持沉默。

如何跳出“奔波忙碌迷茫”的人生死迴圈?

不繼續說話,說話時停一停。只是坐著,看著,聽著,感受彼此的同在。很快便會感受到一種新的溝通和交流方式——一種更高層次的交流方式——愛的交流。

沉默是永恆、純淨的存在,

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經驗。

我們從小被教導學說話,卻從未有人教導我們在靜默中體驗永恆。這是一種強大的影響力,空寂中充滿了我們從未聽過的音樂;空寂中充滿了安全、喜悅和滿足。

這空寂存在於我們每個人中,只有向內看時,才能找到它。

一顆浮躁的、程式化的、

被塑造的

心永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它只能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讓自己疲憊不堪,傷痕累累。

只有

靜中才能生

慧,

學習愛上靜默。

沉思,在靜默中給予愛。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跳出死迴圈,我們才能看到——原來

自己

只不過是那個“Cashflow

現金流

遊戲

”中不斷在老鼠賽跑軌道中重蹈覆轍的那隻小老鼠。之後,我們便會知道,跳出老鼠賽跑的軌道,是終結死迴圈的第一步。

作者:一人一世界,用心理學治癒自己的瑜伽占星者。

如何跳出“奔波忙碌迷茫”的人生死迴圈?

如果你也渴望治癒傷痛、讓心靈得以棲息、

讓靈魂獲得自由,那麼你的到來,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