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海洋,生命的搖籃

2022-04-29由 中華兒女 發表于 漁業

怎麼看待海洋資源

海洋,生命的搖籃

10年前,聯合國環境開發署和海洋保護協會共同釋出了一份有關海洋環境現狀的報告。報告指出,儘管國際社會在制止海洋汙染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但這一問題依然非常嚴重。人類向海洋排放的汙染物正在繼續威脅著人們自身的安全與健康,威脅到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對海洋設施造成破壞,並且也令全球各地的沿海地區自然風貌受到侵蝕。

這份報告提到,一次性薄膜塑膠袋造成的影響尤其嚴重,應當在世界範圍內被禁止或逐漸淘汰。為此,時任聯合國環境開發署署長阿希姆·施泰納專門向全球各國發出禁止使用一次性薄膜塑膠袋的呼籲。報告指出,塑膠製品,特別是塑膠袋和聚酯瓶是最為常見的海洋垃圾,這些塑膠垃圾慢慢地變成越來越小的碎片,被海洋生物所吞食,其有毒成份在有機生物體內不斷積累,不僅威脅到這些生物本身,也有可能隨之進入食物鏈,造成更廣泛的危害。

報告還指出,海洋垃圾的泛濫反映出人類社會存在的一大痼疾,那就是對於自然資源的浪費以及管理不善。減少垃圾數量、改善垃圾管理和回收等措施,配合以經濟刺激和懲處措施,將有助於大幅減少海洋垃圾的數量。因此,不論政府或個人都應對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資源管理予以更多重視。

我們的海洋,我們的責任

2008年12月5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透過第111號決議,決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希望世界各國都能借此機會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體味海洋自身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同時也審視全球性汙染和魚類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給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世界海洋日”的確立,為國際社會應對海洋挑戰搭建了平臺,也為我國進一步宣傳海洋的重要性、提高公眾海洋意識提供了新的機會,我國將這一天確立為“全國海洋宣傳日”。

2019年世界海洋日的活動主題為“珍惜海洋資源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分論壇“海洋:最熟悉的‘陌生人’”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將熟悉的海洋展現在所有人面前:從無機分子到有機分子到最後出現生物,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在海洋裡面完成進化的;全世界的動物有32個門類,其中有23個門類生活在海洋裡面;海洋裡面的熱量和溼氣可以調節氣候;人類每年從海洋採集6億多噸蛋白質,佔整個人類需求蛋白質的22%;目前為止海洋裡面已經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佔全球總量的45%,隨著開採能力和勘探能力的提高,這一數字還會不斷增加。他說:“海洋是森林的搖籃,海洋是氣候的調節器,海洋是資源的保護傘。”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則以一組詳細的經濟資料,勾勒中國海洋經濟輪廓,凸顯海洋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他指出,“2018年中國海洋經濟總量8。3萬億元人民幣,國內生產總值(GDP)佔比近10%;海洋經濟增速6。7%,高於同期GDP增速,對國民經濟增速貢獻近10%;海洋經濟解決了3684萬涉海人員的就業問題,在中國沿海地區,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涉海人員,涉海人員就業佔比近10%”。王宏進一步闡釋說,“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是中國開放型經濟的一個縮影,沒有改革開放的政策,中國海洋經濟也不會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

保護蔚藍,守護未來

其實,在人盡皆知的海洋之外,還存在著另外一個少有人知的海洋——不斷減少的海洋生物,不停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垃圾……福特斯克金屬集團董事長弗利斯特拿起一個他稱之為“小怪物”的塑膠瓶,狠狠地做出一個扔掉的手勢,“這個‘小怪物’持續的時間比鋼鐵更長,它不會分解為分子結構,只會分解為一種毒物。我們談到海洋的時候,會發現巨大的機會,但我們也不應該直面巨大的挑戰。我們知道,至少有5000萬噸的塑膠正在毒化海洋,正在分解為微小的有毒顆粒,它正在成為一種毒物”。

對海洋汙染問題的關注,體現在每一位與會嘉賓的發言中。柬埔寨環境部副部長索法萊斯在發言中表示,在過去的20年中,柬埔寨經濟增長達到了27%,是亞洲地區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遇到生態和環境的問題,尤其是隨著經濟不斷髮展,在向藍色經濟邁進的過程中,如何合理利用環境和沿海資源,是我們一直非常看重的問題。”

這同樣也是印尼的關注點。“印度尼西亞同樣是受氣候變化影響的主要國家之一,比如海平面上升等問題,既和我們本地相關,更與全球相關。我們應該保護珍貴的海洋資源,我們正與我們的人民一道探尋保護海洋的方式,探索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海洋資源保護體系。”印尼協調海事部副部長伯哈努丁表示。

而在具體做法方面,歐洲投資銀行業務機構和實施團隊負責人阿莫提出了明確的建議,“有很多創新的海洋經濟模式,它們並沒有獲得資金的支援,為什麼呢?”阿莫自問自答道,“因為他們的產品非常複雜、他們的市場非常不明晰、他們的技術開發沒有得到很好的支援。我們作為國際投資機構,希望能夠承擔一些風險,支援那些真正的海洋經濟模式創新”。

“40年前我開始做海洋保護工作的時候,大家的興趣都不大。在心情過於沉重之前,我們必須首先承認,至少大眾對於海洋保護的意識是大大提升了,”多年從事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保護國際基金會董事會主席彼得·塞利格曼感觸頗深,“年輕一代正在改變,利用社交媒體的巨大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推動海洋保護,那些對海洋做錯誤事情的公司會被認為是獵食者,我們要對那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徵稅,我們要始終記住,海洋不是一個商品,海洋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我們要生存下來,如果不把海洋當作家庭成員來看待,它就不會健康,而我們的孩子會為此承擔後果。”

眾所周知,地球上海洋的覆蓋面積約為71%,我國擁有約300萬平方公里的主張管轄海域,海岸線18000多公里。展望未來,這片藍色國土是國民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是生物資源、能源、水資源、金屬資源的戰略性開發基地。

放眼全球,世界海洋強國無一例外都極其重視國民海洋意識。美國要求所有國民要進行終身海洋教育;澳大利亞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增設了海洋教育的課程;日本把每年7月16日定為“海之日”,民間團體會舉行相關活動,讓孩子們學習水性、體驗海員生活、清掃海岸……

築夢海洋強國

2019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在海南三亞舉辦,包括全國海洋知識競賽大學生組總決賽、藍絲帶萬人淨灘、海洋防災減災知識科普展等系列活動。

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張佔海表示,海洋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生物多樣性是衡量一個國家生態文明程度、綜合競爭力和高質量發展能力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向好,保護海洋的社會參與度和公眾意識不斷提高。

以海南為例,近年來,海南推動海岸帶專項整治,在全國率先推行“灣長制”,打造藍色海灣,完善海洋環境法規條例,促使全省海洋生態環境持續保持良好,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佔94。6%以上。此外,問責106個海岸帶違規審批專案,查處圍填海案件51件,對2002年至2017年共184宗填海造地專案進行全面梳理和整改。

張佔海指出,保護海洋資源和海洋生物多樣性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陸海統籌,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實施海洋生物多樣性整體性保護。進一步做好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與評估工作,加快建立以保護地為核心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體系,並開展紅樹林、珊瑚礁等受損生態系統恢復行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海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託和載體,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宣示了我國繼續大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決心。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講,保護海洋環境更應從自身做起,樹立起愛護海洋的理念,積極採用環保的生活方式。(資料來源:新華網、《第一財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