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從鰣魚觀古代皇權之尊貴

2022-03-24由 金草草本坊 發表于 漁業

鰣字指什麼

大才女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這鰣魚是什麼魚,和皇權又有什麼關係,各位看官別急,且聽我一一道來。

鰣魚肉質肥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較高。據分析,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16。9克、脂肪17克,還含有糖類、灰分、鈣、磷、鐵、核黃素、煙酸等營養成分,有“魚中之王”的美譽。是我國特有的名貴經濟魚類,在我國黃海、東海和南海均有分佈。在淡水中則分佈於長江、湘江、閩江和珠江等水系,每逢春夏時節,由大海進人江河,產卵繁殖,應時而來,且洄游時節甚準,故得“鰣魚”之名,口味以長江下游最佳。

從鰣魚觀古代皇權之尊貴

明清兩朝,國家定都北京,可偏偏皇帝都喜歡吃鰣魚。從長江到北京可是千里迢迢,古代又沒有飛機高鐵。而且鰣魚有一個致命缺點,出水即死,非常嬌貴。李時珍說:“其性浮游,漁人以絲網沉水數寸取之,一絲掛 才出水即死,最易餒敗。”也就是說捕魚的人一碰它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蘇東坡稱它“惜鱗魚”。正因如此,鰣魚被稱為雍容華貴,典雅清高的“魚中貴族”。

這麼困難,普通人肯定吃不到了。但是皇帝不一樣,正因為困難,這才顯得皇權高貴,要是皇帝吃白菜燉蘿蔔,住兩室一廳的瓦房,那還叫皇帝嗎?君不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玄宗為了取悅妃子,可以從四川運輸荔枝到長安。這皇權秀的百姓頭皮發麻,讓天下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既然唐代都可以玩千里運輸荔枝,那鰣魚這種問題也難不倒咱大明大清的臣民。

據史料記載,鰣魚被捕撈之後,立即放入潑了豬油的冰塊中。然後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地送往北京。兩千里路,要求三日之內送到,時稱“船頭密網猶未下,官長已備驛馬送”。為運送鰣魚,需“備馬三千餘匹,夫數千人”,運送者連吃飯都得在馬上進行。當然,因吃鰣魚如此勞民傷財,不怕死的張能鱗站出來了,給康熙皇帝上奏。《代請停供鰣魚疏》“一鰣之味,何關重輕!臣竊詔鰣非難供,而鰣之性難供。鰣字從時,惟四月則有,他時則無。諸魚養可生,此魚出網則息。他魚生息可餐,此魚味變極惡……若天廚珍膳,滋味萬品,何取一魚?竊計鰣產於江南之揚子江,達於京師,二千五百餘里。進貢之員,每三十里立一塘,豎立旗杆,日則懸旌,夜則懸燈,通計備馬三千餘匹,夫數千人……故一聞進貢鰣魚,凡此二三千里地當孔道之官民,實有晝夜恐懼不寧者。”看這架勢,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的,大小官員民夫忙個不停,堪比我國當年押送原子彈秘密實驗啊!康熙看了奏章之後,終於下令停止了勞民傷財的上供鰣魚。

從鰣魚觀古代皇權之尊貴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物流配送技術的提升,咱普通人不用做皇帝也可以吃上鰣魚了。現在市面上很多海鮮禮盒裡面都包含鰣魚,味道也是十分可口。不過,由於鰣魚多刺,所以估計“一恨鰣魚多刺”的現象還將延續,被更多人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