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專權宦官王振,在土木堡之變中扮演什麼角色?也先:他居“首功”

2022-03-22由 小刀刀說史 發表于 漁業

捊須怎麼讀

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同時尊明宣宗的母親皇太后張氏為太皇太后。由於朱祁鎮還年幼,按照宣宗的遺詔意願,但凡朝中大小政事都要請示太皇太后張氏才能後行 。

專權宦官王振,在土木堡之變中扮演什麼角色?也先:他居“首功”

△朱祁鎮

鑑於此,朝中大臣請求張氏垂簾聽政,但遭到張氏以“不要破壞祖宗之法”為由拒絕,由此可見,這個太皇太后是個明事理的人,並沒有趁機將朝中大權攬入懷中。

但朝政總需要有人去處理,太皇太后張氏雖拒絕了明面上的聽政之名,卻知道國家應該怎樣運作。張氏一方面嚴禁近戚涉政,一方面大膽重用仁、宣以來的舊臣擔任內閣大臣,用來輔助英宗,其中又以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最為穩重出色,有著“三楊”的美稱。

在“三楊”擔任內閣輔臣期間,明朝對外邊防安定,對內大力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明朝國力鼎盛,頗有些“仁宣之治”的遺風。

但是好景不長。

公元1442年11月20日,太皇太后張氏駕崩,有人衷傷但也有人歡喜,這個人就是大太監王振。

王振是一個對自己夠狠的腳色。

王振自幼家境貧寒,長大後想考取秀才又名落孫山,之後又做過教書先生。後來王振覺得寒窗苦讀難有出頭之日,一咬牙便入宮做了太監。

憑著善於觀察人意的王振,很快便在宮中嶄露頭角,獲得了明宣宗喜愛,被任命為東宮局郎,專門負責服侍皇太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

專權宦官王振,在土木堡之變中扮演什麼角色?也先:他居“首功”

△王振

這就給了王振大展拳腳的機會。

當時朱祁鎮還是個小屁孩,等他的老爹宣宗駕崩的時候,也只是年僅九歲。小屁孩遇上狡黠圓滑的王振,兩人很快便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所以,朱祁鎮一登基之後,馬上任命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

司禮監這個職位是明朝宦官所能達到的最高顛巔峰,掌管宮中所有宦官事務,替皇帝掌管、批紅內外一切章奏和檔案,代傳皇帝聖旨等。

換句話說,王振就相當是朱祁鎮的代言人。

權力帶來的快感總是容易讓人飄飄然,分不清東南西北,王振也不例外,但很快就被明宗秋毫的太皇太后張氏察覺了。

據《明史紀事本末》載:有頃,宣太監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后顏色頓異,曰:“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頸。英宗跪為之請,諸大臣皆跪。太皇太后曰:“皇帝年少,豈知此輩禍人家國。我聽皇帝暨諸大臣貸振,此後不可令幹國事也。”

都說‘天才始於少年’,更何況是未來一國之君,當然容不得半點懈怠。王振侍候朱祁鎮生活起居不規律,便遭到了太皇太后張氏的嚴厲訓斥,要不是朱祁鎮和眾大臣求情,王振就算不死也要脫一層皮。

在此之後,王振就算受寵於明英宗朱祁鎮,但有太皇太后張氏壓場,王振就算想蹦躂也蹦躂不起來,一直到張氏駕崩。

張氏駕崩後,王振便如衝出籠牢的喜鵲,徹底的放飛了起來。王振一方面利用朱祁鎮年少不懂,做一些欺上瞞下、假傳諭旨或歪曲篡改諭旨勾當,另一方面利用手中權力,排除異己、結黨營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鬚拍馬、諂媚逢迎之輩。

專權宦官王振,在土木堡之變中扮演什麼角色?也先:他居“首功”

而在這個時候,等到蒙古瓦刺部登場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蒙古殘元勢力退回漠北苟延殘喘,後來經過太祖、成祖數次派兵討伐之後,蒙古內部更是混亂不堪,逐步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且均臣服於明朝。

臣服自然要給朝貢,明朝政府也會根據其朝貢物品的多少,相應地給予回賜。

明朝經過連年征戰,損耗也是巨大,所以到了仁、宣二宗時期,這倆守成之君便趁著蒙古四分五裂之際趁機休養生息。

眾生是平等的。明朝在休息的同時,蒙古部落也在休息,其中瓦剌更是日益發展強大,逐漸征服了韃靼、兀良哈等部,統一了蒙古。

所謂馬壯膽兒肥,瓦剌統一蒙古以後,在太師也先的主導下,不斷侵擾明朝邊疆,重新覬覦起明朝這塊肥肉來。

上面說了,瓦剌與明朝有“通貢”關係,一般情況下,明朝回賜物品的價值是要超過朝貢物品的價值。但人心不足蛇吞象,瓦剌的胃口越來越大。為了多領賞賜,到明朝的貢使人數逐年遞增,到了明英宗時,更離譜地增加到了2500多人,還虛報為3000人。要知道“通貢”初期,到訪明朝的貢使是不得超過50人的。

瓦剌的無恥做派惹怒了明朝‘大紅人’王振。

王振下令叫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又將瓦剌的朝貢狠狠削價,僅給瓦剌索求回賜價值的五分之一。要知道瓦剌的漫天要價也不是第一次了,之前王振都是睜隻眼閉隻眼,為何這次卻一反常態?而且史料記載王振和瓦斯剌有勾結,私賣軍火給瓦剌謀利,所以王振的舉動有故意激怒瓦剌的嫌疑。

專權宦官王振,在土木堡之變中扮演什麼角色?也先:他居“首功”

瓦剌太師也先果然以明朝減少回賜為藉口,公元1449年6月,也先親率大軍兵分四路南下進攻明朝,兵力懸殊之下明朝守衛西北的守將兵士幾次交戰失利,很快便讓瓦剌軍進逼到了大同,兵鋒直指明朝京師。

而王振為了邀功,對英宗說比肩曾祖父成祖、青史留名的機會來了,一直慫恿英宗御駕親征。剛剛掌握大權不久的英宗也是意氣風發,徹底被王振構畫出來的“大餅”吸引了,當下便不顧朝中大臣們的極力勸阻,做出兩天後御架親征的決定。

英宗在兩天之內湊合了20萬大軍,胡亂配些糧草和武器,就匆匆出發了,還將軍事指揮權交給了王振。其實王振對軍事根本狗屁不通,所以英宗這次御駕親征註定是失敗的。

而事實正是如此。

明軍準備倉促,軍隊主帥又狗屁不通組織不當,明軍出發後不久,還沒到達大同,軍中已經缺糧,軍心已經開始不穩。一些隨駕官員見此情形,數次請求英宗班師回朝,奈何英宗只對王振言聽計從。而王振那裡肯眼睜睜看著要到手的功勞不翼而飛,仍然逼著軍隊繼續前進。

而也先這邊聽說英宗御駕親征,便佯裝不敢捊其虎鬚,退到大同以北地區,引誘明軍深入。

8月1日,明軍順利進入大同,卻看到瓦剌軍隊已經向北退卻,軍中主帥王振仍然無所畏懼,也不怕敵人有詐,仍然堅持明軍繼續向北深入。到了8月2日,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幾天前線慘敗的情況告訴了王振,王振才開始害怕起來,這才急忙傳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明軍撤退後,這時候瓦剌知道誘明軍深入之計已敗露,便急忙調整軍隊來追。

下面來看看明軍的撤退路線圖。

專權宦官王振,在土木堡之變中扮演什麼角色?也先:他居“首功”

黑色實線:是明軍出征路線,明軍從京師出發,途經土木堡、宜府,最後到達大同。

紅色箭頭:為明軍撤出大同時瓦剌追擊明軍路線,瓦剌軍從大同的西北方向開始追擊。

黑色虛線:明軍實際撤退路線。

按理來說,明軍只要按原路返回,就可以安全班師回到京師,因為從瓦剌軍所處位置來看,瓦剌軍到達大同的路程並不近,在明軍回到京師之前要追上沒什麼可能性,除非一小隊騎兵輕裝追擊,但這樣的話明軍一樣可以留下一個小隊狙擊,所以意義也不大。

但在這時候明軍主帥王振又開始發揮他的“指揮才能”了。

王振想從紫荊關退兵,以便途經他的家鄉蔚州,順便讓蔚州的父老鄉親欣賞一下他衣錦還鄉的英姿再返回京師,因為王振就是蔚州人。好吧,“你是主帥你說了算”,從示圖來看,這條撤退路線確實可行,路程比原路返回還要近一些。

但當明軍將到達蔚州時,王振又害怕明軍會踩壞家鄉的莊稼,所以再次不顧眾多隨行大臣的極力反對,又下令明軍向西北折返往宜府撤退。

最奇葩的是,這時候英宗還對王振的“指揮才能”抱有幻想,居然還同意了王振的瞎指揮。好吧,功夫不負王振這個“有心人”,在明軍撤回到土木堡時,終於被瓦剌軍銜尾追上,英宗和明軍一同被困於土木堡中。

專權宦官王振,在土木堡之變中扮演什麼角色?也先:他居“首功”

@

是役,缺少糧草、又被瓦剌軍斷了水源的明軍早己軍心煥散,被瓦剌軍大敗於土木堡,史稱“土木堡之變”。

據明朝兵部右侍郎李賢《天順日錄》載(有刪減):“明軍於土木駐營,胡寇于山兩翼邀阻夾攻,合圍大營,不敢行。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明朝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而明英宗被俘”。

從上述可以看出,王振才是導致明軍在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的罪魁禍首。瓦剌軍之所以能在土木堡戰役中大勝,王振“居功至偉”。而最終 ,王振也被憤怒的護衛將軍樊忠所殺。

據《明史紀事本末》我:“帝北狩,護衛將軍樊忠者,從帝旁以所持棰捶死振,曰:“吾為天下誅此賊!”

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王振就此殞命!

英宗被俘之初,明朝京師曾經人心惶惶,但在兵部尚書于謙的建議下,孫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登了帝位,是為明代宗,遙尊英宗為大上皇。于謙的這一手玩得漂亮,讓也先挾英宗做戰略籌碼的計劃失去了意義。

也先大怒之下命令瓦剌軍進攻明朝京師,最後也宣告失敗。打又打不過,加上明朝又不願議和,也先只好主動提出將英宗遣返,和明朝議和。

公元1450年,被瓦剌囚禁了一年的朱祁鎮回到了京師,但京師已非一年前的京師,隨後朱祁鎮便被代宗囚禁於南宮中,並派錦衣衛嚴加看守。七年後,代宗朱祁鈺病危,朱祁鎮才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擁護下,復僻從新成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