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夜辰讀書」59:旅行中的心靈迴歸和世界拷問

2022-03-21由 渝夫文苑 發表于 漁業

鴕鳥斷頭還能活嗎

「夜辰讀書」59:旅行中的心靈迴歸和世界拷問

【夜辰讀書】59:旅行中的心靈迴歸和世界拷問——《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讀後感

撰文/夜辰·河南鄭州

編輯/渝夫·天津河東

【渝言不止】

哎呀呀,又是讓渝夫頭痛不已的哲學類書籍,並且還是一本翻譯質量不咋地、一些觀點難以理解的外文著作。

真的佩服夜辰博覽群書的氣度和認真用心的態度,哪怕是他不太喜歡的書,一旦“開卷”,就努力爭取“有益”——開闊視野,引發思考,提升思維和理論層次。

「夜辰讀書」59:旅行中的心靈迴歸和世界拷問

一老哥看完這本書,推薦給我們。一看標題,真是有創意。回想起來,前段時間轉卓爾書店時,也看到了這本書,因為書名比較個性,所以有些印象。上網一查,發現還是本暢銷書。據說這本書被出版社拒絕了121次,出版後銷售1000萬冊,被奉為“神書”。

作者是美國人羅伯特·M·波西格,1928年出生,2017年去世,他學的是生物化學後轉哲學,曾擔任修辭學教授。33歲時,因研究哲學問題精神崩潰,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痊癒後成為電腦技術員。

370頁的書,斷斷續續看了有20多天。說實在的,感覺這書寫的比較混亂,翻譯的也挺一般,名字翻的就挺奇葩,書裡有摩托車,有摩托車維修,也有一點點禪,還有一些藝術,但連起來當書名確實比較有創意,不過確實吸引眼球。以前有人翻譯過此書,書名是《父子同行》,據說比這本翻得比較通俗易懂一些。

其實,也不能怪譯者翻得不好,這書主要闡述的是哲學方面的一個新思想,咱就不說舊的都不好懂,新思想弄明白就更難了。

讀這本書,還是比較費勁的,一些觀點把人整得挺混亂,有的時候還挺鬧心,要不怎麼能把作者搞分裂。說下自己的感受。

一場心靈拯救的旅行

這本書記錄的是作者40歲時,與長子一起騎著摩托車經歷的一次心靈探險,也是一次自我拯救的過程。能夠有勇氣、有決心、有精力帶著兒子來一次摩托車旅行,一路欣賞著風景,居住在野外帳篷,這個行為真心點贊,充滿著男子漢的勇氣與激情。當然,現實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浪漫,會被太陽炙烤著,被狂風席捲著,被大雨澆灌著,風餐露宿,忍飢挨餓,有時甚至慘不忍睹。

令我始終心情有些陰鬱的是,作者與兒子的關係似乎很不順暢,字裡行間體現了他的不耐煩,孩子或許也有些叛逆,反正一路走來兩人並不是很親密和諧。一路走來,作者始終在與一個叫斐德洛的人在腦子裡對話,回憶、梳理和思考著這個人的理論,講解著斐德洛的理論形成過程。看到後面,才知道這個人就是當年精神分裂前的自己。兒子與他在一起時,一路也擔心著父親病情復發,也許當年留下了一定的陰影。

這場旅行,最終有了滿意的效果,作者從過去的混亂思考中梳理出了一套新的哲學理論,解開困惑,也完成了心靈的迴歸與圓滿。兒子對父親也有了新的認知,相信確認了父親的健康,兩人也完成了一些思想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交融。

一次對摩托車的格物致知

這次旅行,作者在闡述自己的思想時,總是用摩托車來舉例,可以說把摩托車構造徹底地解剖了一番。讓我想到了古代的“格物致知”,尤其是王陽明格竹子的經歷。

印象是,作者由自己和朋友分別對摩托車的不同認識角度,引出了西方古典認知和浪漫認知兩種方式。比如說對於摩托車,古典的認知會把摩托車分成傳動系統、動力系統、油路和電路等,而浪漫的認知則會看到摩托車的外形和摩托車的力量感。說白了,古典的認知就是理性的,浪漫的認知就是感性的。

由此開始,就運用古典的、浪漫的手法,把摩托車格了一遍,格著格著又整出一個新東西,就是書中提到的“良質”。

一個全新的哲學理論觀點

“良質”,這是作者提出的一個認識世界的新觀點。

看外國書,尤其是哲學思想的書,最讓人混亂的就是新名詞,為啥這麼說呢?因為對於哲學家提出的這個詞,翻譯過來的詞語和這個詞語本身在哲學中所代表的意思有著本質區別。比如,尼采的哲學被譯成“權力意志”,我們就會順著權力、意志去理解,會被引入歧路。有的時候,直接將他認為是一個符號就行,用三角形或圓圈代替也一樣。想來,老外讀翻譯過的《道德經》也挺費勁,只能限於譯者的理解水平。

這裡的“良質”就是這麼一個概括。作者說,“良質”這個概括無法被定義,而且他讀《道德經》時,覺得“良質”就是書中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還說,“良質”像佛教的“佛”,也像希臘的“卓越”。這麼一說,大家也許能模模糊糊有點感覺。

我起先的理解是,“良質”裡包含著一種物質與精神的“完美契合度”。舉個例子,比如書法,書法從物質的角度看,就是幾個字,可裡面卻蘊藏著一個人的“神韻”,有風骨、有性情、有品格、有心情。作者談摩托車時,也有一種把自己融入到摩托車之中的情感,認為摩托車有著自己的體系,也有著自己的個性,甚至是“精神”。

再擴充套件開來,作者認為這個世界是由“心”“物”和“良質”共同組成的,而且三者不是並列,“良質”是“心”和“物”的基礎。

這個說起來比較繞。舉個例子,世間有一種我從未見過的、沒聽過的物體,腦子裡就壓根沒有這種東西的存在,比如說用“&”代替,在我看到這個“&”那一瞬間,有了這種物質的實體,再傳到大腦裡形成對這個“&”的感覺,又有了對這種物質的精神。但其實,這個“&”的實體原來就是存在的,與這個“&”最完美的結合也就是“良質”也是原本就存在的,我看到它那一瞬間生出的“良質”只是自己的。

有些亂,再舉個例子,老師出了一份試卷,這個試卷我沒看見前,它對我是不存在的,我看到試卷然後答題得了60分,這就是我的“良質”,而完美的“良質”原本是存在的,那就是100分。

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理解,到底作者說的“良質”是啥,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品味一下。

最後,摘錄一些覺得比較有啟發的句子:

1。大家被催眠了,用比較正統的說法是,大家受了教育。

2。我們從所觀察到的事物當中選出一把沙子,然後稱這把沙子為世界。

3。真實的世界沒有因果關係,自然和自然的法則是我們想象出來的。

4。哥白尼“日心說”,這種革命性的認識似乎沒有改變任何自然現象,但是卻改變了人類所有的觀念。

5。如果你對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產生狂熱的態度。沒有人會為明天升起的太陽而興奮,這是必然現象。如果有人對政治或是宗教狂熱,那是因為他對這些目標或教義沒有完全的信心。

6。父母、老師、警察等等都是權威。一旦你被訓練得輕視自己的喜好,那麼你就會對別人更加順服——變成好奴隸。一旦你學會不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你就會為整個體系所接受。

7。有人問禪宗的修行者,狗是否具有佛性。他的回答是無。(世間存在有、沒有、無3種狀態)

8。毀掉古神話的變成了新神話,哲學家將新神話轉化成了哲學。

9。往往我們對別人指責最嚴苛之處,就是我們最害怕自己的地方。

10。綿羊能過怎樣的生活,決定權在牧羊人。

【作者簡介】夜辰,本名張燁琛,“80後”,生於鹿城,軍裝在身,奔走四方;以勞作礪志,以讀書修行,以文章會友,涵養心智,求索人生,現已出版多部個人作品。

「夜辰讀書」59:旅行中的心靈迴歸和世界拷問

「夜辰讀書」59:旅行中的心靈迴歸和世界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