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7章 胃

2022-03-20由 自然妙律 發表于 漁業

攝食中樞在下丘腦哪裡

脾胃_後天之本 背後的自然妙律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1、 中醫對胃之飢的認識

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故,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聖人身的元神在先,以元神覺元神觀,而胃之飢在身意之後,故,聖人的身意也是元神之意。

身之意藏於脾。

而賢人、君子和凡人的元神在身外,而身存脾之意。意動即身動,身動,需要胃氣,無胃氣就會產生胃之飢,多飢必多難,多難必多易。

多易必多意,多意必相生相剋,生克的本質相互盜奪。

相生是:生己,是自利;生它,是利它。

相剋是:盜奪對方,是自私;被盜奪,是自損。

胃不僅有生它、利它的無私,也會有自損之邪,更會有自私之私。

二、西醫對胃之飢的認識

胃主要受腸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雙重支配。

1。 腸神經系統

腸消化道壁內神經細胞數量異常豐富,它有獨立的反射弧,具有整合功能,可直接接受胃腸道內的各種資訊,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關聯,參與調控胃腸的功能。

目前發現,結腸是地球上發現的最密集的微生物群落之一,健康的人體大約是100萬億個細菌的家園,存在5600個不同的物種或菌株。在大腸內經細菌作用,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及甘油,糖類分解為單糖及其他產物,如草酸、甲酸、乙酸、乳酸、丁酸以及二氧化碳、甲烷、氫氣等。

人類糞便中包含著金、銀、鉑、鈀、釩,以及其它稀有金屬。

人必須要與這些物質和諧共生,這是肉體健康的前提。

自然道觀《道德經》第7章 胃

2.中樞神經系統

目前科學家認為,下丘腦的攝食中樞和飽中樞的神經細胞對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或脂類濃度變化非常敏感。

當血中葡萄糖含量降低時,透過血液迴圈被攝食中樞感受到,從而產生飢餓感;

當血中葡萄糖含量升高時,透過血液迴圈被飽中樞感受到,從而產生飽腹感。

大多數人,包括科學家過去一直認為飢餓感來自於胃,是由於胃排空後造成的。但觀察到胃被大部分切除的病人,與正常人的飢餓感一樣。說明胃對飢餓感沒有直接影響,但飢餓時,可引起胃的收縮。動物實驗也發現,在切除了支配胃的神經後,雖然對飢餓感有所影響但並不消失,即仍具有攝食行為。

胃充滿時,可透過胃內釋放的激素和所支配神經,來抑制攝食中樞或降低食慾。

三、 解天下難事

由此可見,解決胃之飢,應從大腸、腦、和胃入手,把握腸胃腦軸平衡,找到起始點,勤而行之。

四、千里之行,始於大腸

在《周易》看來,大腸就是人體之道,就是一。賢人身外的元神迴歸腦的常德之國,千里之行,始於大腸,詞雖不美,確是人間正道。莊子所言的道在屎尿中,不但不美還不雅。

對普通人而言,大腸就是大腸,因為凡人不通道,已經失道。大腸若盤曲的潛龍,熟視無睹,棄而不用,實在可惜。

在《道德經》第1、2、3、4、5、6章中,老子分別言了:道、元精、元神、元炁、元氣和德。元神載元炁和元精抱“大腸”。

。如何抱一?《道德經》第十章已經言明:“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 詳見的詮釋見《自然道觀》。

腦是元神之所,元神不需要後天的胃氣,元神需要元氣來守柔,而元氣來自先天和地,從修止觀而得,通俗說,就是讓呼吸越來越細而止,呼吸之細是天下大事。

有了元氣,以元氣替代後天胃氣,胃充滿元氣,胃之飢就不再是難事。

如此如來,則老子所言天下難事 ”民之飢“可解。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署名,王田君,資深健康顧問,執業中藥師,中醫世家。著有《自然藥觀》、《自然醫觀》、《自然道觀》和《自然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