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揚州常見的三種茱萸皆可入藥

2022-03-13由 中國江蘇網 發表于 漁業

鹽吳茱萸和鹽炙吳茱萸是一樣的嗎

您知道嗎?在眾多品種的茱萸中,揚州常見的有三種,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皆是藥,其中,山茱萸和吳茱萸是中藥房常用的一味藥,眼下秋寒起燥,用得更為頻繁。在“遍插茱萸”的重陽節後,本報中草藥故事欄目再話茱萸。

遍植茱萸得名茱萸灣

重陽佩戴茱萸囊用以辟邪

今年70歲的老中醫張錫元,對於茱萸的瞭解,源自初中時學習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句,後來知道揚州有“茱萸灣”“茱萸村”。

“揚州歷史上長過茱萸,現在看茱萸,就要到茱萸灣公園。”與張錫元一樣,家住老城區的老揚州杜祥開說。

茱萸灣位於揚州灣頭鎮,北接邵伯湖,西瀕京杭大運河,東連仙女鎮。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載:“漢吳王劉濞開邗溝,自茱萸灣通海陵倉。濞以諸侯專煮海為利,鑿河通道運鹽。”因此地北有茱萸村,遍植茱萸樹,故以茱萸而名,此處又有彎道,“茱萸灣”始得名。

據新出版的《揚州市園林志》記載,當時種植的“茱萸”應該是吳茱萸。吳茱萸又名“艾子”,它的果實有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效,每到重陽節時,果實成熟,又恰逢季節交替,人們為防止瘟疫,便採摘吳茱萸的果實,插在頭上,或者裝在“茱萸囊”中,用以辟邪。到南朝時,民間開始流行佩戴“茱萸囊”。後吳茱萸生長環境發生變化,現在揚州常見的茱萸是山茱萸。

5棵蠟梅換回5棵茱萸

茱萸灣如今有“千萸林”

如今,揚州茱萸灣處處可見山茱萸,有近千棵之多的“千萸林”,以及吳茱萸和食茱萸等10個品種的茱萸,既是全國最大的茱萸類植物觀賞基地,也是國內唯一的茱萸專類園,這與揚州老園藝專家孫如竹分不開。

1962年,孫如竹來到揚州,擔任綠化科科長。他知道揚州歷史上有茱萸灣,但沒有找到一棵茱萸。“茱萸灣怎能沒有茱萸呢,名不副實嘛!”他心裡始終惦記著這事。

為何生長了兩千年的茱萸會蹤影全無?揚大園藝與植保學院專家金飈曾解釋,古茱萸灣的興起緣於運河鹽運的繁榮,到了清末民國初年,隨著鐵路交通的興起,運河繁華不再。加上政治中心轉移到南京,很多揚州人舉家外遷,作為一種壽命不是很長的植物,茱萸在沒人照料的情形下,越來越少。

上世紀80年代,市政府籌劃建設茱萸灣公園,可是到什麼地方引種茱萸呢?1985年,孫如竹在南京中山植物園,意外看到了茱萸,經過一番商議,用揚州最好的5棵蠟梅“揚州黃”換回5棵茱萸。

引種回來的茱萸,當年就開花結果了,揚州茱萸灣重新有了茱萸。此後,孫如竹與同事又前往河南,運回了上千棵小茱萸苗,其中有幾百棵存活下來,成為“千萸林”中年代最早的茱萸。

除了茱萸灣,瘦西湖景區等地也種上了茱萸。

三種茱萸皆可入藥

中藥房常用山茱萸吳茱萸

每年春秋季,張錫元都會到茱萸灣賞花觀果。他說,常見的山茱萸、吳茱萸和食茱萸皆可入藥,其中,山茱萸和吳茱萸更是中藥房常用的一味藥。

山茱萸之果實山萸肉,味酸澀,性微溫。中醫常用以治療腰膝痠痛、眩暈、耳鳴、遺精、尿頻、肝虛寒熱、虛汗不止、心搖脈散、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等症。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集歷代醫家應用山茱萸的經驗,把山茱萸列為補血固精、補益肝腎、調氣、補虛、明目和強身之藥。近現代中醫學界泰斗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載,來複湯是山茱萸和牡蠣為藥引,用來斂陰止汗,救亡固脫。治寒溫外感諸症,久病瘥後不能自復,寒熱往來,虛汗淋漓等症。茱萸還是中成藥知柏地黃丸、益明地黃丸、愛味地黃丸、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的主藥。

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主治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洩瀉。張錫元介紹了吳茱萸相關配伍方,《傷寒論》吳茱萸湯:與生薑、人參等同用,治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沬,苔白脈遲等;《醫方簡義》導氣湯:與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食茱萸就是用於食用的茱萸,作為能發出香辛氣味的重要調味品,古人把食茱萸、花椒和姜並稱為“三香”,味道以辛辣為主。如今餐桌上已經很難再見到食茱萸,其藥用屬性稍有開發。“有溫中、燥溼、殺蟲、止痛的功效。”通訊員 蔣敏

記者 張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