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深圳東部海域現大量銀幣水母,專家:有毒勿接觸

2022-03-09由 正觀新聞 發表于 漁業

水母是什麼動物有毒嗎

直接接觸可能誘發皮疹,如果遊客用手觸碰了這種水母,切忌揉眼睛,因為可能刺激眼部神經

近日,深圳東部東山島至桔釣沙海域出現一種“瓶蓋”狀生物,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工作人員檢測,證實該類生物為銀幣水母。這是首次在深圳海域發現數量較多的銀幣水母。專家提醒,雖然銀幣水母的毒性較弱,但還是要避免直接接觸。

深圳東部海域現大量銀幣水母,專家:有毒勿接觸

▲漂浮在海面上的銀幣水母。

深圳東部海域的銀幣水母首先是由漁民發現的。記者得知這一情況後,馬上聯絡了南海所研究員、漁業環境研究室主任、農業部南海區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黃洪輝教授,並獲准與南海所的科研團隊出海監測。在現場科研團隊負責人饒義勇博士的帶領下,記者隨科研團隊前往東山至桔釣沙海域採集了銀幣水母樣本和附近海域海水樣本。經科研團隊化驗分析,證實銀幣水母處於繁殖期,通過出芽生殖的方式向水體釋放了大量水母體。隨後兩天,科研團隊加大了監測範圍,發現銀幣水母在大亞灣惠東一帶海域也有出現。

饒義勇介紹,銀幣水母呈鮮豔青藍色,因形似銀幣而得名,主要生活在分佈在溫暖的熱帶和亞熱帶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及地中海和阿拉伯海東部,中國東南沿海有分佈,以浮游生物、以橈足類和甲殼類幼蟲為食。銀幣水母沒有游泳能力,只能隨著溫暖的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所以也被人們當做“暖流指示種”。“不過從歷史文獻上看,海南沿海比較常見,廣東沿海並不常見。這次在深圳東部海域出現,可能跟近期持續高溫有關。”饒義勇說。

深圳東部海域現大量銀幣水母,專家:有毒勿接觸

▲銀幣水母樣本。

饒義勇告訴記者,銀幣水母特別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們並非單一的個體,而是由許多類似於水螅蟲的個體組成的群體。銀幣水母擁有複雜的群體結構,單個個體分工明確,有的專門負責捕食,有的專門負責生殖,有的專門負責幫整個水母漂浮,遇到危險時還能透過放氣來潛入海底,危險過後再浮上來。

饒義勇特別提醒說,銀幣水母雖然毒性較弱,但直接接觸可能誘發皮疹,如果遊客用手觸碰了這種水母,切忌揉眼睛,因為可能刺激眼部神經。

延伸閱讀

銀幣水母是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管水母目、銀幣水母科的 1 屬。因該屬水母浮囊體硬而透明,質輕,呈圓盤狀,形如銀幣而得名。又因其通體青藍特別美麗又被稱作藍色紐扣、藍色鍵蟲。在海水中生活時,水母浮囊體呈鮮豔的青藍色。近距離觀察,會發現銀幣水母的浮囊體由幾十個細的同心環和幾十條放射肋組成。銀幣水母的水平分佈與海流、水團和氣象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福建南部,漁民把銀幣水母稱為“鰮鏡”,用它們作為鯷鰮魚夏汛的臺灣暖流指標,從而十分準確地預測鯷鰮魚夏汛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