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該寄生蟲頭帶吸盤和掛鉤:不感染動物卻能控制寄主

2022-02-26由 太平洋電腦網 發表于 漁業

雙吸盤蟲可以寄生人嗎

絛蟲不大,但有的能長到很長,而且頭節上有吸盤,通常還有掛鉤,這樣就能固定在宿主體內以吸收營養成分。一旦絛蟲抓牢,就很少會移動。絛蟲既沒有嘴也沒有內臟,還沒有血液迴圈和呼吸系統,它們的神經非常稀少,即使會聚集在一起,也不能稱之為大腦。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生物卻可以操縱比自己更復雜的動物的大腦,甚至在不感染的情況下就能實施操縱!

該寄生蟲頭帶吸盤和掛鉤:不感染動物卻能控制寄主

圖注:一隻翠鳥抓住了一條刺魚。(圖/奈傑爾·戴爾/蓋蒂圖片社)

來認識一下這種裂頭絛蟲(Schistocephalus solidus)吧。像許多絛蟲一樣,裂頭絛蟲的生命週期也比較複雜。裂頭絛蟲在水鳥的腸道內繁殖,也就是說,它們會把卵產在水鳥的糞便裡。在絛蟲卵孵化後,絛蟲的幼蟲會感染一種被稱為橈足類的小型甲殼動物。刺魚以這種這種小型甲殼動物為食,而水鳥又會捕食刺魚,這就是整個迴圈過程。

絛蟲在這一複雜的迴圈中並非被動前行。當絛蟲進入刺魚體內,刺魚的行為就會受到絛蟲的干擾,從而遊向更溫暖的水域,因為在溫暖的水域絛蟲能成長的更快。長到最大體型的絛蟲重量很大,能佔到刺魚體重的一半!這種絛蟲還會使宿主變得更大膽!受到感染的刺魚變得冒險的可能性更大,它們會離開安全性更高的魚群。這樣一來,刺魚就很難從捕食者手中逃走。最終,受感染的刺魚被鳥類吃掉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德國明斯特大學的尼科勒·德曼特(Nicolle Demandt)和貝內迪克特·薩烏斯(Benedikt Saus)開發了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評估絛蟲對宿主的控制。他們把成群刺魚放到一個池塘中,並用浮在水面上的食物來引誘這些刺魚,然後用一隻人工做的假鳥對追逐食物的刺魚發動攻擊。這種假鳥構造很簡單,把一個假鳥嘴綁到一根彎曲的棍子上即可。領導這項研究的耶恩·彼得·薩薩克(J?rn Peter Scharsack)表示“裝置雖然簡單但很有效。”

在受到假鳥的攻擊後,未受感染的刺魚群會逃到池塘底部並躲到植物的下邊。相反,受到感染的刺魚群則依舊停留在危險區!“這些受感染的傢伙根本就不在乎,”薩薩克說道。“你去嚇它們,它們幾乎沒有反應!”

受感染的刺魚的大膽的行為還會影響到它們的同伴。刺魚和許多群居動物一樣,它們對周圍同伴的行動非常敏感。個體的小決定能影響到種群的集體行動。因此,如果一個刺魚受到了能進行精神控制的寄生蟲的感染,那麼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整個群體也就受到了控制。

德曼特和薩烏斯將受感染和未受感染的魚群混合在一起重新進行了一次試驗。試驗表明,如果混合群中被感染的佔多數,則未受感染的也會跟著“大膽”,它們並沒有逃跑,而是待在了危險區。此前,科學家從未記錄過這種間接控制的案例,這種間接控制可能對寄生蟲有益。如果有一大群無所顧忌的刺魚接近水面,那麼捕食者發現並捕食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此外,鳥類吃到被感染的刺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對於刺魚來說,跟著魚群行動本來沒錯,因為群體能夠保證安全,但在上文所說的情況下,絛蟲可能會將原本為了安全而聚集的魚群暴露在危險之下。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寄生蟲學家著迷於這樣一種觀點,即一些寄生蟲可以透過改變宿主的行為來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生態學家朱莉婭·巴克(Julia Buck)說道。胡峰能寄生在蟑螂身上,讓蟑螂揹著自己行走;蠕蟲動物能寄生到蟋蟀體內,使蟋蟀產生自殺傾向;真菌則可以使宿主螞蟻徒有其表變成殭屍。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很多例子。“這些研究證實了寄生生物改變宿主行為的新的一種方式,即在沒有感染宿主的情況下即可產生控制。”

人類並非高高在上,人類當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在20世紀50年代的經典試驗中,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發現,面對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如果周圍人都給出錯誤的答案,那麼受試者通常很容易就被說服,同樣也給出錯誤的答案,而周圍人都是為試驗服務的演員!在許多情況下,受試者們確定演員的答案是錯的,但儘管如此,他們也會和多數人的意見持一致。即使有些人沒有直接觸及某個錯誤的觀點,但這個觀點就像是寄生的絛蟲一樣,也會影響或改變這些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