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水產動物疾病學 第五章疾病的發生與控制

2022-07-12由 夢承伏羲 發表于 畜牧業

如何控制消滅病原

第五章 疾病的發生與控制

水產動物疾病學 第五章疾病的發生與控制

第一節 疾病發生的原因

一、病因的類別

(一)病原的侵害

病原的種類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和單細胞藻類等

2)寄生蟲:包括原生動物、吸蟲(單殖吸蟲和複殖吸蟲)、絛蟲、線蟲、棘頭蟲、寄生蛭類、寄生甲殼類等。

(二)非正常的環境因素

1。 水溫(T水)

1)不同的水生生物對水溫的要求不同:如羅非魚在13 ℃以下死亡;四大家魚在-1 ℃以下才死亡;斑節對蝦的生存溫度為15-35 ℃等

2。 鹽度(S)

就海水養殖動物而言,養殖水體的鹽度是制約其生存與生長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石斑魚的生存鹽度為11-41;斑節對蝦的最適繁殖鹽度為28-33;最適養成鹽度為10-20;生存鹽度為2-45‰

3。 溶解氧(DO)

4。酸鹼度(pH值

5。透明度

1) 反映指標:浮游生物、泥沙、其他懸浮物質

2) 測量方法:

3) 不同水生生物對透明度要求不一:

a。肉食性和草食性生物:如草魚、石斑魚

b。以浮游生物為食的生物:如斑節對蝦、羅非魚

4) 同一生物在不同時期對透明度要求不一:

斑節對蝦:幼體階段

成體階段

6。NH3-N、H2S

H2S的形成的原因

存在於養殖池塘中的硫化物還原菌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硫酸鹽;

異氧菌分解殘餌或糞便中的有機硫化物。H2S與泥土中的金屬鹽結合形成金屬硫化物,致使池底變黑,這是H2S存在的重要標誌。

H2S的存在形式分析及危害

水體中隨H2S濃度升高,魚蝦的生長速度、體力和抗病力都將減弱,嚴重時會損壞魚蝦的中樞神經。

7。餘氯

1) 氯氣是很好的水體消毒劑,但過量會引起生物死亡

a。 飲用水: ≤0。3 ppm(衛生部標準)

b。 鰱、鱅幼魚: ≥0。35ppm 即死亡

c。 室內實驗常因自來水中餘氯的影響而失敗

2) 補救辦法:

a。 用陳水(自來水過夜) ;

b。 用藥物:加入 7ppm 的Na2S2O3

(三) 營養不良

(四) 動物本身先天或遺傳的缺陷

(五) 機械損傷

二、病原、宿主和環境的關係

(一) 病原

1。 決定病原體致病的因素:

1) 病原體的毒力大小

2) 存在狀態:

3) 數量多少:

2。 病原體的來源:

1) 原發性來源:疾病來自於發病的的動物或其屍體(有的即使痊癒也是病原的攜帶者)

如:感染白斑病的病蝦或其屍體

預防:及時撈出或隔離患病的個體

2) 次發性來源:疾病來自於帶有病原的水體、餌料和工具等

預防:四消 — 魚種消毒、餌料消毒、食場消毒和工具消毒

3。 病原體的傳播方式:

1) 經口感染:感染性的蟲卵、幼體或胞囊等隨食物經口吞入而造成的感染。如斑節對蝦白斑病

2) 經皮感染:透過宿主的面板、粘膜、鰓、鰭及附肢等所引起的感染。

a。 主動經皮感染:病原主動鑽入魚的面板引起的感染

如:復口吸蟲的尾蚴主動鑽入面板進入肌體後發育成囊蚴

b。 被動經皮感染:透過某些媒介將病原體帶入宿主

如:魚蛭吸血後對錐體蟲的傳播

4。 病原對宿主的危害:

1) 機械損傷:

2) 奪取營養:

3) 分泌有害物質:

4) 壓迫和阻塞:

5) 其他疾病的媒介

(二)宿主

1。 宿主因素:

1) 與宿主的大小與性別有關

2) 與宿主的遺傳因素有關

3) 與宿主的營養狀況有關

4) 與宿主的免疫能力有關

2。 宿主對病原體的作用

1、組織反應

2、體液反應

(三)環境因素 1。 水溫(T水)

2。 水質變化:

3。 季節變化

如:水黴(2-4月);石斑魚潰瘍病(3-6月);紅友潰瘍病(7-9月

4。 人為因素:

五、病原、宿主和環境的相互關係

疾病的發生往往不是某個單一因素影響的結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二節 疾病的控制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診斷、預防和治療

一、疾病的診斷

(一)疾病診斷的基本原則:

1。 診斷方法:先外後內、先腔後實、先肉眼後鏡檢

2。 診斷材料:具典型症狀的活的或剛死不久的材料

(二)疾病的宏觀觀察診斷

1。 觀察症狀和尋找病原:

2。 調查飼養管理情況:

養殖品種和放養密度;

投餌種類、數量和質量;

攝食情況和活動情況

3。 調查水體環境因子:

包括:水源、水溫、鹽度、DO、pH值、 H2S

、NH3-N、池塘周圍的環境條件等

4。 調查發病史及以往採取的措施:避免抗藥性

(三) 疾病的微觀觀察診斷

透過鏡檢(放大鏡、顯微鏡和電鏡)查詢病原及宿主

的病理變化

1。 細菌性疾病的診斷: 過程如下:

病原分離 → 純化培養 → 人工感染 → 病原種類鑑定

2。 病毒性疾病的診斷

病毒的檢測方法:

a。 組織學檢測:只適於具有包涵體的病毒種類

包涵體:病毒感染的細胞內出現的LM下可見的大小、

形態和數量不等的小體。

b。 電鏡檢查

c。 試劑盒等快速診斷:PCR、DNA探針、酶標抗體等

二、疾病的綜合預防

水產疾病的防治原則: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

(一)為什麼水產病害要實施綜合預防?

1。 發現難:生活於水中,不易發現

2。 診斷難:原因複雜、常為綜合或併發感染

3。 治療難:

不能採取隔離措施,疾病容易蔓延;

有效給藥途徑有限

對於一些病毒病、寄生蟲病等,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二) 疾病的綜合預防措施

1。徹底清塘

2。 保持適宜的水深和水色

“養魚先養水”

1) 水深的調節

2) 水色

3) 水色的調節方法:

換水,適當改變水體的營養成分等

3。 放養健壯的種苗和適宜的密度

1) 種苗質量:健壯活潑、無致命病原

2) 種苗數量:密度適宜。

4。 餌料應質優量適

1) 質優

2) 量適

5。 改善養殖水體生態環境條件

1) 混合養殖

2) 使用水體改良劑和生物製劑

6。 操作要細心

7。 經常進行檢查

8。 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止病原傳播

1) 四消 A。苗種消毒 B。工具消毒 C。飼料消毒D。食場消毒

2) 隔離

3) 加強檢疫

9。 制訂並嚴格執行檢驗檢疫制度

10。 定期藥物預防

1) 進苗消毒

2) 養殖時消毒

11。 人工免疫

12。 選育抗病力強的新品種

1) SPR的選育

2) 雜交育種: 如:

團頭魴 × 草魚 → 鯇魴 (對草魚老三病有良好抗性)

家鯉 × 野鯉 → 後代 (對鯉赤斑病有良好抗性)

三、疾病的治療

1。 目的:透過藥物控制或消滅病原、或改善環境及營養條件

2。 治療的時機:早發現、早治療

第三節 水產養殖動物的健康管理

一、改善和最佳化養殖環境

1。 合理放養

2。 保證充足的溶解氧

3。 不濫用藥物

4。 適時適量使用環境保護劑

二、增強養殖群體抗病力

1。 培育和放養健壯種苗:

2。 免疫接種:

3。 選用抗病力強的養殖種類:

4。 降低應激反應:

應激源:

應激反應:

短時間的或較為緩和的應激,生物可透過調節機體的代謝和生理機能逐步適應;長時間的或劇烈的應激,造成養殖生物能量消耗過大,生物抗病力降低,導致疾病暴發。

三、控制和消滅病原體

1。 使用無病原汙染的水源;

2。 池塘徹底清淤消毒:

3。 強化疾病檢疫;

4。 建立隔離制度;

5。 實施消毒措施

四消:苗種消毒、餌料消毒、工具消毒、食場消毒。

四、加強飼養管理,保證優質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