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飛上天的菠菜

2022-02-25由 最愛大蘿蔔絲 發表于 漁業

孕婦貧血喝什麼粥最補血

本文來源:地球知識局。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深秋時節,正是吃火鍋、貼秋膘的好時節。如果請你吃火鍋的朋友點了菠菜,請務必珍惜他。

因為這個冬天的菠菜身價飛漲,在一些地區已經超越了豬肉的價格,

在眾多食客的眼中,菠菜也變得高貴了起來。那麼,菠菜到底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曾經高攀不起的菠菜

飛上天的菠菜

其實,菠菜曾經也高貴過。

雖然影視劇穿幫鏡頭裡常有菠菜的蹤跡,但是菠菜並非原產中國,出現的時間也比較晚。菠菜的原始品種出現在印度及尼泊爾東北部,所以這裡大概是菠菜的原產地。不過將菠菜發揚光大的卻不是印度。

2000

年前,發育為文明中心的波斯(今伊朗)馴化了菠菜。而伊朗高原位於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帶,是重要的貿易節點。

菠菜藉助天下之中的地理便利,沿著不同的貿易路線,開始了向世界擴散的程序。菠菜向西經阿拉伯進入北非。又隨著摩爾人征服的腳步,傳播到了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進而傳遍歐洲。

至於菠菜傳入中國的歷史,不同的史籍採信了不同說法,其中主流學說有兩派。

一種說法認為,菠菜從波斯傳入中國。唐代學者韋絢在《劉賓客嘉話錄》中記載:

菜之菠稜者,本西國中,有僧自彼將其子來。

文中所謂的西國,指的便是波斯。北宋蘇洵

(1009

1066

撰《嘉佑錄》一書,其中也記載了菠菜來自西國。也有人認為菠稜的菠,應為波斯的波,加了草字頭是誤傳。沒想到古代人便已經玩起了諧音梗。

另一種說法認為菠菜從尼泊爾傳入。宋代王溥

(922

982

所撰的《唐會要》載:

尼波羅國獻波稜菜類,紅藍實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即此也。方士隱名為波斯草雲。

歐陽修成書於宋仁宗嘉佑五年

(1060

的《新唐書

·

西域傳》中也提到了,唐太宋貞觀二十一年

(647

,泥婆羅國曾派遣使臣向唐朝敬獻菠莜。

綜合來看,菠菜必然是從中亞或南亞鄰國那裡傳入的,公元

7

世紀的隋唐之際便已經能夠看到它的蹤影。換句話說,中國人栽培菠菜的歷史已經長達一千多年。不過,唐代菠菜產量不大,是為王公貴族們的庭院,增添異國風情的觀賞植物。拿來吃,實在是有些奢侈。

飛上天的菠菜

多虧了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版圖之大,才能嘗得菠莜美味

到了宋代,菠菜的傳播範圍變得愈加廣泛。大美食家蘇軾自然不會忽略這種爽口的食材,還為它寫了首詩:

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稜如鐵甲。豈知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茁。

明確記載了蜀地菠菜的存在,而且當地的菠菜可以越冬露地生產了。

不過古人對菠菜又是鐵甲,又是蒺藜的比喻,很容易讀出一種陌生感,聽上去與今天圓潤柔軟的菠菜差距很大。原因也很簡單,古代傳入中國的菠菜是刺粒菠菜,而圓粒菠菜則是近代由歐洲傳入的。

菠菜於

11

世紀傳入西班牙後,普及歐洲各國,

1568

年傳到英國,

19

世紀引入美國。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改良,終於培育出了目前世界各國普遍栽培的品種。這樣才有了大力水手的罐頭,千家萬戶的冷盤與秋日火鍋的

C

位蔬菜。

菠菜是如何起飛的

菠菜曾經也便宜過。

事實上,今年四月還有一個

河北農民賣菠菜,

1300

斤只賣出

15

的熱搜。當時菠菜產量大,嚴重供過於求,導致了讓人揪心的新聞。新聞中沒有提到的是,更多的菠菜直接爛在了地裡,因為收購價格不夠付收割人工費。

小家小戶的農民哪有和市場對賭的實力和勇氣,往往會追逐週期。然而,

資訊閉塞的個體農戶判斷整體上滯後於週期,漲價了才開始一窩蜂擴大種植面積,賠了錢又紛紛改種其他作物。加劇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同時,往往陷入自己種的別人也種,豐收了賣不起價錢,自己棄種的偏偏漲了價的窘境。

資訊誤差導致的產量波動是本次菠菜價格起飛的基礎。

菠菜一年有四個播種週期,分別是

3

月,

5-7

月,

8-9

月,和

10-11

月在南方或溫室大棚中播種,春天收穫的越冬菠菜。因為今年

4

月菠菜價格暴跌,農民賠錢賠怕了,減少了菠菜種植面積。按照石家莊市裡莊村菜農鄭彥超的說法:

原來種

10

畝的,現在才種

2

畝了

進入深秋,光照條件與熱量條件對於蔬菜來講都變得日益嚴苛,產量自然會下降。所以

每年進入秋冬季節,都會有一個菜價上漲的週期。然而今年菜價漲幅明顯高於往年,又有今年天氣的特殊性。

前日山西水災泡壞大量古建的新聞,讓大量歷史、古建築愛好者扼腕嘆息。其實,今年夏末秋初降水異常偏多的地區遠不止山西一省。大雨泡壞的,除了珍貴的古建築,還有日常中不可或缺的蔬菜。外加今年秋季寒潮較強,降溫較早,進一步加劇了雨水對蔬菜生長的危害性,導致蔬菜普遍減產。按照鄭彥超的說法,原來一畦地(大約

0。1

畝)能採收四五百斤,今年受澇災影響,只能收八十斤。換句話說,極端天氣進一步打擊了菠菜產量。

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因素

——

損耗。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中,對接、倉儲和運輸的過程中都會帶來大量損耗,導致菜爛在地裡,爛在路上。我國農產品流通環節損失率達

20%-30%

,遠高於發達國家

5%

左右的水平。本來就不多的菠菜再浪費四分之一,價格能不貴嗎?

飛上天的菠菜

結果今年秋季菠菜產量不足,價格暴漲。消費者則週期性感嘆吃不起菜。

正所謂米賤傷農,米貴傷民。從寧波到深圳再到昆明,這些傳統上菜價很低的地區都出現了普遍性菜價上漲。北方需要長距離輸入蔬菜的地區,價格更加驚人。火鍋

C

位蔬菜夢迴唐朝,再次讓人高攀不起了。

菠菜起飛了,菜農賺到了錢嗎?身處事件一線的菜農鄭彥超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現在菠菜價格的確貴了,但是菜農沒有菜賣了。

說到底,如今農產品種植沒有徹底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脆弱的小生產者種菜如同賭博押注。而到了銷售環節,因為農業生產者極度分散,所以相較於收購者議價能力很低。低價的時候損失多由農民自己來分擔;漲價的時候,利潤的大頭還是被層層中間商,經營市場的地方勢力與收租金的攤位主拿去了。如果計算損耗、租金、人力,其實中間商和菜販也賺不了太多錢,這便是農產品交易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