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靖難之役後,福建寧德發現建文帝從亡大臣鄭洽的蹤跡

2022-02-24由 多知事 發表于 漁業

餘氏宗祠在哪裡

胡濙奉永樂帝命,剿滅了朱允文苦心經營的復國力量,導致浙南、閩中的古官道幾十座寺廟幾乎同時被摧毀,幾千僧眾戰死。這場建文帝的復國戰役終因朱允文和朱棣雙方實力懸殊太大,以朱允文的慘敗而宣告結束,曾經追隨朱允文逃亡的部將大多傷亡,能夠逃出生天的寥寥無幾,朱允文字人也被軟禁在寧德支提寺中。當時,民間歌謠傳唱:“羅隱做皇帝,鄭堂做軍師。羅隱不成帝,鄭堂不成師”,講述的就是這一段歷史(羅隱指建文帝,鄭堂指鄭洽)。現已發現,鄭洽和部將餘六虎等人得以倖免於難,戰後他們去了哪裡?本期為您講述。

【鄭洽離群索居,成了鄭岐村開山始祖】

靖難之役後,福建寧德發現建文帝從亡大臣鄭洽的蹤跡

鄭洽古宅

鄭洽(1343—1422),浙江金華人,浙江浦江鄭義門鄭氏第八世孫,洪武壬申(公元1392年)考中進士,官擢翰林待詔;建文壬午(公元1402年),隨建文帝出奔,是追隨建文帝出亡的22名大臣之一。浦江鄭氏的《詩文錄》中記稱頌鄭洽忠義的詩句:“孝義初緣御筆親,今將移孝作忠臣,蠻煙蛋雨同艱苦,長使君王戀此人。”刻畫了鄭洽追隨建文帝在閩東同甘共苦的歲月。

靖難之役後,福建寧德發現建文帝從亡大臣鄭洽的蹤跡

鄭洽古宅

戰後,鄭洽為保對建文帝的忠義,沒有選擇亡命天涯,而是找到一個離建文帝不遠不近的地方舉家搬遷到此,繼續他的護君使命。由於他是異鄉外姓人身份,所以他要找個不引人注目的住處。他一路走來,注意到了有一戶人家離群索居,於是上前討水喝,在聊天中,得知這戶人家也姓鄭,主人名叫鄭鏐。由於兩人志趣相投,所以,鄭洽讓兒子認了鄭鏐做了兄長,把鄭鏐的名字改為鄭錢,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鄭岐。“岐者,洽之反也”,就如“分歧”與“融洽”是反義詞,“歧”與“洽”相對,鄭洽巧妙地將“水之合”的“洽”改為“山之分”的“歧”。鄭洽與其子改頭換面後,就長期隱居為此。現今,他們居住的地方已發展為一個村落,就是現在的寧德鄭岐村,鄭洽也就成了村裡人的開山始祖。600多年後,經浦江鄭義門驗證,鄭岐鄭氏宗親得以認祖歸宗。如今,鄭岐村鄭宅的門楣上,懸掛著刻有“離明既照”字樣的匾額,這四個字,讀來耐人尋味。

【餘六虎下落】

在蕉城區洋中鎮鍾洋村源自清代的“帝”字形“餘氏祭祀圖”(古畫)和餘氏祠堂內的神秘神龕,也疑似與建文帝在閩活動蹤跡有關。

靖難之役後,福建寧德發現建文帝從亡大臣鄭洽的蹤跡

餘氏祭祀圖

這幅古畫歷經滄桑邊框已經破損,但色彩依然鮮豔,工筆流暢,人物栩栩如生,無落款。畫作最下方為餘氏宗祠大門及大門外景,畫著一位餘氏族人在大門口,恭迎絡繹不絕回鄉祭祖的宗親。大門上方懸掛的一方匾額內書“文淵閣檢閱”,表明古畫作者(主人)的身份為清朝的四庫館官員。圖作中部,香案上方神龕正中端坐的神像,是餘氏的祖宗,其中之一即這位“文淵閣檢閱”大人。畫作最上部分六角形“香亭”之中端坐著兩位神像,身著明代服裝,女性頭戴步搖。族人不知這兩位是何身份。

畫中一副對聯“須知宗祖在;莫作畫圖看”,傳達著某種難以言說的秘密。寧德建文帝研究小組成員在調研中,發現整幅圖片格式像隸書的“帝”字。畫作上的對聯說明了畫中人物的身份。畫中上方香亭內兩副對聯“繪形追祖德;薦食報宗功”,“春夏頻繁慶祭典;廟堂跪拜表誠心”,說明香亭內坐著的一男一女是廟堂之主;中間部分,對聯“國族聚於斯,相府芳聲未艾;宗祊藏之久,後賢俊烈重興”,說明餘氏家族非普通家族,是國族。

靖難之役後,福建寧德發現建文帝從亡大臣鄭洽的蹤跡

神龕

無獨有偶,在餘氏祠堂還發現供奉有“明門諸佛”的神龕,神龕內有文字註解:“明門諸佛”,而其他文字已模糊,神龕內供奉著三個人物。(在蕉城區漳灣鎮鄭岐村鄭氏宗祠內神龕內供奉著普安禪師、浙江“正義門”祠堂裡同樣也供奉老佛爺(建文帝)的神龕,均與余姓幾百年傳下來的奇怪習俗一致)。據此,專家們認為古畫中一男一女為建文帝及皇妃;神龕內坐在左邊身穿道袍的人應該為餘六虎,中間一人為建文帝,右邊則是鄭洽。【感謝各位關注更多建文帝下落之謎系列(本系列已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