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進博·器物迷戀 | 一枚阿勒頗“堅果”裡藏著從聖經到相對論的文明密碼

2022-02-16由 文匯報 發表于 漁業

鞣酸鐵怎麼讀

進博·器物迷戀 | 一枚阿勒頗“堅果”裡藏著從聖經到相對論的文明密碼

展品:GALNUTT(蟲癭“沒食子”)

原產國/地區:土耳其

企業/機構:CAKRAN GIDA VE YAG SAN. ITH. IHR. PAZ. LTD. STI.

展區:食品及農產品展區

展位:8.2C1-02(10)

1934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跟隨新婚不久的丈夫到敘利亞和伊拉克開展考古工作。

當他們抵達中東,天氣漸漸變得炎熱,“平靜肥沃的草原”上各種各樣的花次第盛開。阿加莎·克里斯蒂和丈夫穿越櫟樹和石榴樹,循著山間小溪、沿著山脊蜿蜒而上。

進博·器物迷戀 | 一枚阿勒頗“堅果”裡藏著從聖經到相對論的文明密碼

沒食子蜂寄居在櫟樹上

他們不曾注意到的是,這時候在櫟樹林周圍出現了一種黑色的蜜蜂樣的飛蟲——沒食子蜂。雌蜂正忙著尋找櫟樹新發的嫩芽,好將腹下產卵器刺入其中產卵。微不可見的幼蟲在櫟樹嫩芽裡孵化,它持續分泌有酶的液體,刺激周圍的植物細胞不斷分生,一個圓形的小房子慢慢成型。幼蟲逐漸長大,不斷啃食圓房子,直到鑽出透光的通道,完全成熟的沒食子蜂就會不帶一絲留戀,永不回頭地飛走了。

地中海沿岸土耳其、敘利亞等地的櫟樹上有許多這樣的圓房子,因為它的出現與昆蟲寄生有關,因此被叫做 “蟲癭”。最好的蟲癭產自位於今天敘土邊界上的阿勒頗地區,此處蟲癭中的鞣酸(又稱單寧)含量最高。

是誰第一個發現鞣酸可以用來製作墨水,現在已經無法考證。至少生活在公元23年-79年的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已經記錄下自己利用蟲癭提取的鞣酸溶液所做的變色實驗,他將硫酸鐵溶液滴在浸滿鞣酸溶液的莎草紙上,原本淺褐色的莎草紙立即變成了黑色。

從實驗發現,到廣泛應用,歐洲人走了四百年。直到公元5世紀,生活在迦太基的拉丁詩人馬爾提亞努斯·卡佩拉在七藝百科全書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鞣酸鐵墨水配方。

此後從中世紀一直到18世紀,鞣酸鐵墨水在西方都是書寫墨水中絕對的主流。儘管在鞣酸鐵墨水問世前,歐洲人是不缺墨水用的。公元2500年前開始,人類就透過燃燒油和樹脂等方式,加工獲得炭黑墨水,優質的炭黑墨水中的碳素含量通常可以達到80%以上。看似平平無奇的鞣酸鐵墨水,為何能後來者居上,一舉取代工藝成熟的炭黑墨水?

奧秘還要從卡佩拉的配方說起。

進博·器物迷戀 | 一枚阿勒頗“堅果”裡藏著從聖經到相對論的文明密碼

左起依次是:蟲癭,阿拉伯樹膠和硫酸銅

理論上,製作一瓶墨水只需要蟲癭、任意的硫酸鹽、水和阿拉伯膠這四樣東西。第一步先透過碾壓浸泡等方式提取蟲癭中的鞣酸;第二步加入硫酸鐵、硫酸銅等與之反應;卡佩拉認為接下來必須加入阿拉伯膠,因為鞣酸鐵顏料不溶於水,而阿拉伯膠的加入可以使顏料顆粒穩定地懸浮在液體中,且有助於顏料牢牢附著在書寫材料上;最後一步,在開始寫字前加入適量的水,按照書寫者自身的需求調整墨水流動性。

鞣酸鐵墨水的顏色是化學反應的結果,所以書寫牢固、可以長期儲存;而炭黑墨水最致命的缺點就是易溶於水,難以長期儲存。此外,掌握配方後任何人都可以DIY這種具有天鵝絨般絲滑質感的墨水,加之製作過程簡易,不畏光,不會阻塞書寫工具等優點,都讓它受到書寫者的大力歡迎。

進博·器物迷戀 | 一枚阿勒頗“堅果”裡藏著從聖經到相對論的文明密碼

一瓶2014年製作的鞣酸鐵墨水

墨水的更新換代,對歐洲文明的傳承延續是革命性的。一個人的所思所得,不再受到記憶力、壽命、地域的限制。生死有命,思想與知識卻可以鮮活成百上千年之久,這對神學家、詩人、畫家乃至如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來說,是一件多麼值得欣慰的事。

中世紀的修士是鞣酸鐵墨水的主要使用者。因為西方隱修制度的創立者聖本篤規定,每個修道院都必須擁有一個圖書館,圖書內容當然都以聖經和福音為主。此時距離古滕堡活字印刷術誕生還有數百年時間,修士們只好日復一日地坐在抄寫室裡寫書,寫字用的墨水自然是自己做的好,根據個人喜好在原始配方的基礎上不斷改良、增加色彩,書寫材料也從莎草紙演變為羊皮紙,極盡綺麗繁華之能事。

進博·器物迷戀 | 一枚阿勒頗“堅果”裡藏著從聖經到相對論的文明密碼

《凱爾經》林迪斯福音的開本27r

《凱爾經》被冠以英國最好的中世紀手抄書之名,那是公元9世紀生活在愛歐那島上的修士們在維京人的侵擾之下,輾轉多個修道院才完成的不朽名作。《凱爾經》借鑑了多種文明的風格與傳統,每一層圖案都不是無意義的塗抹,修士們在鞣酸鐵墨水中加入各種顏料,使這本書擁有繁複而華麗的色彩。12世紀的歷史學家Geraldus Cambrensis形容它是“天使的作品”。

墨水的英文“ink”和表達“腐蝕”的單詞“caustic”都是希臘語“énkaustos”的後代,意為燒穿,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人類對“永恆”孜孜不倦的追求。那麼鞣酸鐵墨水是這種追求的最佳載體嗎?

進博·器物迷戀 | 一枚阿勒頗“堅果”裡藏著從聖經到相對論的文明密碼

因儲存不當,該歷史文稿上墨水覆蓋處已經被腐蝕

起碼中世紀的修士沒想到,墨水裡的化學反應一旦發生是不會停止的。一千年後,墨水中的硫酸深深地腐蝕了書寫材料,精美的圖案字跡有燒穿為空洞的趨勢。如何搶救這些正在消失的文字,西方人還在努力研究。

進博·器物迷戀 | 一枚阿勒頗“堅果”裡藏著從聖經到相對論的文明密碼

古代敘利亞風貌

阿勒頗是沒食子的原產地,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終點,因此阿勒頗繁華的街上常常可見各國商人做買賣。某天,一個波斯商人從這裡出發,他在貨物裡裝了一些蟲癭。這一次不是要作為墨水原料送到西方,而是一路向東,去到絲綢之路的另一個端點——大唐的長安。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蟲癭廣為人知的中文名是“沒食子”,它應該是從波斯語muzak音譯而來,或者你也可以叫它無食子、墨石子、麻荼澤等等別的譯名。

在長安,沒食子遇到了命中註定的三個靈魂拷問: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

當愛歐那島上的修士們在只有一個窗戶的抄寫室裡虔誠描繪《凱爾經》的時候,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個名叫段成式的唐朝文人也在埋頭寫作,他把自己年輕時的遊歷見聞寫成了一部小說《酉陽雜俎》,書裡提到沒食子“出波斯國,波斯呼為摩賊”,簡要描述了沒食子的來歷後,段成式告訴讀者,這進口物什“可啖”!

沒食子長得實在太像堅果,而且是好吃的那種。但實際上它的口感苦澀,並不好吃。怎麼吃,還是得聽大夫的。早在南朝劉宋時期,藥物學家雷斆在其著作《雷公炮灸論》中就已給出一道將沒食子炮製為中藥的方子:“用漿水於砂盆中或硬青石上,研令盡,卻焙乾研了用,勿搗。”書中還提醒不要與銅鐵接觸,沒食子容易變成烏犀角的顏色。根據中國醫藥資訊查詢平臺顯示的資訊,研磨成粉的沒食子,有澀腸,固精,止咳,止血,斂瘡之功效。

沒食子是地中海沿岸獨有的產物,也就是說,它是一味純進口的中藥。

如果說歐洲修士對鞣酸鐵墨水的迷戀是一種神性的嚮往,那麼中國人對沒食子入藥的迷戀則是對現世的珍惜。這也許是海洋文明與農耕文明各自的特質所決定的,也是兩種文明的獨特魅力所在。

進博·器物迷戀 | 一枚阿勒頗“堅果”裡藏著從聖經到相對論的文明密碼

作者:周辰

編輯:周辰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