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追尋」攬月嘯九天 航天強國夢

2022-02-14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漁業

中國京海在哪兒

「本文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7日訊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開始,從一無所有到今天,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即將開啟探月四期,朝著更深遠的太空邁進。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17年來,“六戰六捷”的探月工程完美詮釋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中國之聲系列報道《追尋》,本期推出《攬月嘯九天 航天強國夢》。

欒恩傑:爭氣星,是國家民族的爭氣星!

中國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口中的爭氣星就是“嫦娥一號”。2007年11月5日10時40分37秒,嫦娥一號身邊綻放出兩朵橘紅色的煙霧,張開太陽能帆板擁抱如墨的宇宙,隨著一個優美的弧度,它輕盈轉身,進入捕獲點,這次任務的成功,則使我國開創探月新時代。有探月工程“三駕馬車”之稱的三位科學家——欒恩傑,中國探月工程月球科學應用首任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和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孫家棟,三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激動地抱頭痛哭。

歐陽自遠:我覺得這是大家的期盼。繞起來了……

我國雖然21世紀才正式加入月球探測行列,但探月藍圖卻謀劃長遠,在嫦娥一號“繞”的驚歎號之後,按照探月工程三步走計劃,接下來還有落和回。在第二步“落”中,需要讓嫦娥三號落在月面上,讓玉兔號月球車走起來。

「追尋」攬月嘯九天 航天強國夢

顧京海正在除錯月球車車輪(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為了讓夢想照進現實,航天人們開啟了一輪又一輪探索之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對接機構總裝組特級技師顧京海接到研製玉兔號的任務後,為此制定了特別方案。

顧京海:月面巡視器的結構之複雜,總裝要求之高,這是在其他型號產品中很少有的。

團隊打破原有一個師傅帶一個徒弟的方式,改為“一師多徒、一徒多師”的導師制成長模式,由高技能師傅擔任導師,各崗位能手擔任專業老師,這樣徒弟可以快速出師,需要時師傅也可以快速填補原來的位置。剛入職兩年的趙傑是顧京海的徒弟之一。

趙傑:我學習了專業技能、工藝技術,先後經歷零部件裝配、單機裝配、部套裝配(分三級)、產品總裝等六個過程。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不斷透過翻閱工藝檔案、設計圖紙,增加實踐操作,從而達到集百家之所長。

「追尋」攬月嘯九天 航天強國夢

趙傑正在測量單件產品,顧京海在一旁確認測量後的尺寸(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在月球上,月面巡視器減輕一克重,就可以多帶一克月壤返回地球,可以說“剋剋都珍貴”。如何儘量減輕月面巡視器的重量?安裝是最關鍵的一步。例如:月面巡視器輪子的齒輪,安裝間隙要控制在0。05~0。1mm之間,而每個機構有十幾個齒輪,一半以上都要符合這樣的間隙要求。趙傑常常要面對的,是成百上千個這樣的零件。

趙傑:為了保證尺寸間隙,需要靠你不停反覆的拆裝,然後來排摸,你拆裝完一次,可能測出來的尺寸還不準確,為了去調這個尺寸,可能得一天反覆拆裝4次到5次,而且只是測的一個元件而已,相當於有的時候為了調整一個尺寸,可能耗時整整一天到兩天。

新聞播報:今天凌晨,被稱為“胖五”的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嫦娥五號探測器本次任務是計劃首次實現從月球無人取樣返回,把月壤或月岩等寶貴樣品帶回地球,以供開展科學研究。

有了“落”的基礎,接下來就是“回”。嫦娥五號任務中,趙傑被安排到空間站工程任務中。顧京海“頂替”回徒弟的崗位上,開始嫦娥五號對接機構與樣品轉移機構的研製生產工作。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將月球土壤“打包”並送回地球。

在轉移過程中,系統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的微型“隧道”,限制月壤的六個自由度,從而保證月壤順利透過。在研製過程中,顧京海發現在理論和實際運用中系統的運作出現了偏差,無法滿足5微米的橫向精度要求,出現了“卡殼”現象。

顧京海:透過對整個系統的傳送的運動軌跡和路徑進行仔細分析後,提出了將限位減少到兩個自由度,也就是左右和旋轉的自由度。透過實踐,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了轉移機構的運動位置精度,使各個位置的精度誤差均不大於5微米,成功實現月壤從上升器向軌道器的轉移。

2020年12月17日凌晨,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面。

十七載春華秋實,中國探月工程“六戰六捷”,不超預算、不降指標、不拖時間,中國航天人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鍥而不捨地鋪築探月之路,終於實現“月宮取寶、月軌對接、太空投遞”的壯舉。探月四期中,嫦娥六號除正在論證月球極區取樣返回,還有可能從月球背面取樣返回,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則有望建立月球科研站。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常務副總指揮吳豔華:探月精神,它實際上既是一個精神的沉澱和凝練,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航天成功的秘訣所在。航天人有一種理想和追求,歷代航天人正是抱著航天報國、服務人類這樣一個理想在工作、在求索的。以這樣一種勇攀世界高峰,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敢於開闢航天奮鬥的新領域,確立高遠目標的志向,所以我們才有一步一步新的目標的設定、探索。

【記者手記】

我是記者張棉棉。17年前,或許沒有人能想到,我們能夠實現將月球土壤取回的願望,但在採訪中我發現,對中國航天人來說,他們不僅是大膽設想,更善於探索,將敢上九天攬月的夢想付諸現實,每一次成功,都是他們一棒接著一棒幹、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逐夢之旅。“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不僅是寫在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空間機構工作室牆上的一句話,更是航天人們的錚錚誓言,傳承弘揚航天精神,一批批航天人“腳踏實地”的接續奮鬥,以匠人之心鑄航天重器,定能換中國人在太空中游刃有餘的“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