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水東鎮小胡村胡氏源流考

2022-01-25由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發表于 漁業

胡氏一族後代今何在

水東鎮小胡村胡氏源流考

石巍張鳴勝

小胡村,位於宣州區水東鎮東勝行政村,毗鄰寧國市。村落形成於南宋,古名東衝,至今村內水圳、河道及街巷格局均儲存著古貌。2006年被省住建廳、省文物局聯合公佈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可惜的是自上世紀90年代後,村中古民居多已拆舊建新,目前,僅存兩幢古民居和一處古戲臺,但古建築的石構件仍隨處可見。

水東鎮小胡村胡氏源流考

小胡村在清末以前一直是胡氏聚居的村落,但是經過太平天國戰亂後,胡氏人口損失很大,黃、周、張等姓氏的湖北移民相繼遷於村中,現在村中的胡姓已不佔多數。小胡村胡氏祠堂毀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但胡氏族譜歷經多次劫難,仍留存至今。目前,小胡村胡姓族人共留存有三種族譜,一是明永樂刻本《東溪胡氏宗譜》一卷,一是清乾隆八年《東衝胡氏宗譜》兩卷,三是清光緒十三年重修《東衝胡氏宗譜》宗譜十卷,其中有兩卷為道光六年刻本。

明永樂族譜距今已500餘年,儲存至今。全譜僅有三張缺頁(手抄補齊),這在整個皖南也算的上是一個奇蹟。其中該族譜記載的胡氏源流情況是研究胡氏早期歷史的重要文獻。永樂譜的編排順序依次是紹興十五年尚書左僕射趙鼎序、兵部尚書范仲淹《胡氏源流序》、裔孫上愈撰《封安定郡王胡公出身紀》、淳熙甲辰年朱熹撰《題左僕射胡瞳公行實》、淳祐丙午年裔孫上會撰《胡氏統宗淵源序》、唐光化二年賜胡瞳公聖旨、胡瞳公畫像及像贊、寶文閣學士安國公畫像及像贊、文林郎千二公畫像及像贊、胡氏歷代淵源世系圖、宛陵東溪胡氏重修宗譜世系圖、永樂甲午年跋。整個家譜體例完備,資料詳實,可見在此譜成書之前,必定有更早的胡氏譜牒流傳。下面就簡要探尋並梳理一下胡氏譜牒的編纂和流傳情況,以求教於同仁。

水東鎮小胡村胡氏源流考

一、胡氏遠祖及播遷宣城東溪情況

胡氏源出媯姓,舜帝后裔,以古陳國第一代國君胡公滿為始祖,陳國是周武王始封國,在今河南淮陽一帶,公元前478年為楚國所滅。其公族後裔中有以胡為姓者。胡氏發源於淮河流域,春秋至兩漢間,後裔多居住在黃淮一帶。西漢時期,有胡計寧者,因參與平定七國之亂,繼而抗擊匈奴有功,封安定郡侯,子孫襲爵,這就是胡氏以安定為郡望的由來。

胡氏遷居江南始於六朝時期,東晉時,散騎常侍胡炎遷新安郡,成為績溪龍川胡氏始祖(近期有婺源學者認為,龍川胡氏始祖胡炎應該是清華胡氏,遷居時間在宋代)。劉宋時期,胡藩的後裔定居南昌華林,成為江西華林胡氏始祖。隋唐之際,又有胡裕、胡福兄弟,遷居宣歙一帶。至唐末,胡福的後代胡瞳家於祁門,胡瞳第六子胡珍遷婺源考水,第七子胡學遷婺源清華,衍生出皖南胡氏的清華派和考水派(明經胡氏)。

據《宣城東溪胡氏宗譜》記載,北宋慶曆年間,海陵人胡瑗為湖州教授,卒後葬湖州城南,其子宗林遂家於湖州,次子宗雲之子汲,遷居福建崇安,汲孫安國遷湖南長沙,安國之孫經又遷回湖州駱駝橋居住。經有四子,次子胡千二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向駐守採石抵抗金兵的虞允文獻糧,以捐資獨運之功,封寧國縣尹,世代恩榮。次年春月,千二同弟千三自宣之寧,道經東溪,見山水秀麗,足為達大之業,遂家於此,別號東溪。胡千二成為宣城東溪胡氏的始祖。

水東鎮小胡村胡氏源流考

這段記載映證了宋代納資捐官的制度。納資這種用金錢穀粟換取官位的方式,始於漢代,到宋代,科舉制度已日趨完善,成為官吏任用的主要途徑,但入粟補官之法依然實行。透過納資可獲取官戶的資格,一般只是虛銜,有的也可入仕,但官場中對進納入仕者的升遷有許多限制,被視為是一種並不榮耀的出身。南宋初年,戰事緊張,軍費吃緊。紹興六年(1136),朝廷頒佈了更加優惠的賣官政策:“將大姓已曾買官人於元名目上升轉,文臣迪功郎升補承直郎一萬五千緡,特改宣教郎七萬緡,通直郎九萬緡,武臣進義校尉升補修武郎二萬二千緡,保義郎已上帶閤門祗候三萬緡,武翼郎已上帶閤門宣贊舍人十萬緡,已有官人特賜金帶五萬緡,並作軍功,不作進納,仍與見闕差遣,日下起支請給。其家並作官戶,見當差役、科敷並免。如將來參部注擬、資考、磨勘、改轉、蔭補之類,一切並依奏補出身條法施行。仍免銓試,金帶永遠許系”。(《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97紹興六年正月戊戌)此規定完全免除了進納出身的限制,進納出身完全等同於蔭補出身。“許作官戶,理為選限,參部注授差遣”,並由地方官府“差權職任”的規定,無疑是特別優惠的。

紹興末年,面臨宋金再戰的形勢,宋朝廷又大規模賣官,並規定“應知縣勸諭及二萬貫,與減二年磨勘。選人比類施行。如增賣及一萬貫,更與減磨勘一年。本州知(州)、通(判)究心勸諭諸縣出賣數足,各與減二年磨勘”。(《宋會要》職官55之46-47)當時“下鬻爵令半年,願就初品文階者才一人。言者請損其直,以招來之”。故宋高宗“詔進納授官人並損其直十分之二,與免銓試,仍作‘上書獻策’名目,理為官戶,永不衝改”。“又詔獻納八千緡以上補官人,並免試”。(《要錄》卷194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壬申,乙亥)

宣城小胡村始祖千二公與弟千三公,透過獻糧,取得官戶資格和縣尹職位(應該只是個虛銜),從而獲得了國家一定的優惠政策和政治地位,這也為東衝胡氏家族日後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水東鎮小胡村胡氏源流考

二、胡氏早期譜牒考

唐代《元和姓纂》是一部介紹姓氏淵源的書籍,書中已提到胡氏的源流情況。但系統的胡氏譜牒編纂則始於宋代,胡氏族譜也應該是北宋時期開始編纂的,這時期的胡氏族譜有四個來源,一個在徽州婺源,一個在福建崇安,一個在江西南昌、一個在湖南衡陽。大約在北宋末期,這四地的譜牒已經被有心人彙總一起了。統籌各地族譜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胡寅。胡寅是湖湘學派創始人之一胡安國的從侄,自幼由安國撫養成人,宣和三年進士,官至徽猷閣直學士。著有《讀史管見》、《論語詳說》諸書。胡寅以氣節著稱,當秦檜專權誤國時,胡寅堅決和他絕交,並要求退休,隱居南嶽。

胡寅整理了家族譜牒,即湖湘胡氏是從福建崇安遷來的,而福建崇安胡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釣魚翁,時代為北宋初年,而釣魚翁遷自何處,據族人回憶是江南,但確切位置不知。但不久以後,福建崇安胡氏的始遷祖就和婺源清華胡氏聯絡起來了。

宋代時期,由於家譜初創,上溯前代的時間久遠,於是不同分支的胡氏譜牒在傳抄時,人物名稱、官職、籍貫均與正史有所不同,這也造成了譜牒中早期胡氏人物年代與關係的混亂。宣城東溪胡氏家譜的編纂,最早始於南宋中後期的上會公,字文聚,行阡十,生嘉定元年戊辰七月。弱冠及第,嘉熙時任職吏部文選司。娶何氏,合葬白鶴山。生子三。作為一個文化人,編修家譜是其職責所在,但是自己家族真實的歷史卻只能追溯到家住湖州駱駝橋的千二公及其父經公,經公再往上遷自何地,已不可考。於是他參閱了其他地方已編修的胡氏家譜後,決定將經公附會為胡寅之子。由胡寅上溯至婺源清華,繼而上溯安定郡公胡計寧,直至胡公滿。

水東鎮小胡村胡氏源流考

胡寅是歷史上的一位名人,而上會公並沒有看到胡寅直系後人所編修的族譜,他在宣城族譜中對胡寅的記載與正史和其他家譜記載都出入很大。宣城譜中對胡寅記載是這樣的:字明仲,號致堂,生元祐五年,至建炎中官拜起居郎,己酉三年進七篇策,呂頤浩惡其切直,罷,紹興廿一年至徽猷閣學士,卒於丙子廿六年。娶楊氏,生子經,繼娶呂氏,生子玹。而《浙江縉雲胡氏族譜》是這樣記載的:胡寅,字明仲,號致堂。宣和二年進士,除秘書省校書郎。歷官司門員外郎、起居郎、永州知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兼侍講、徽猷閣直學士。秦檜當國,乞致仕,歸衡州。因譏訕朝政,檜將其安置新州。檜死,復官。卒,諡文忠。生紹聖乙亥十二月初十日,卒紹興丙子六月廿六日。配夫人朱氏,繼配陶氏。生五子璜,真,泊,珏,璞。宣城譜與縉雲譜的記載均有不同。據胡寅自己的《斐然集》中《祭外舅張兵部》《祭亡室張氏》《亡室張氏墓誌銘》等文章記載,胡寅的原配為張氏,宣和六年孟夏,生長男大原。又有妾生子大端,生女名衍君。可見這兩種族譜關於胡寅的記載都不可信。

三、宣城小胡村胡氏譜牒的價值

小胡村胡氏族譜初修於南宋後期上會公時,至清光緒年間,多次重修。儘管小胡村胡氏從始遷祖經公以上的歷史不可信,但經公以下的世系確是真實可信的,考慮到江南一帶的家族譜牒編修活動多始於明嘉靖時期,宣城東溪胡氏在皖南也應該是纂修宗譜較早的家族之一,族譜保留了南宋以來家族繁衍遷徙、婚喪嫁娶、仕宦營生、村居建設、名人交往等珍貴史料,涉及到周邊眾多姓氏家族,如梅氏、貢氏、汪氏、吳氏、葛氏、蔡氏、殷氏等,亦可與這些姓氏的族譜相印證。另外,南宋後期,宣城胡氏族人上會公撰寫的《胡氏統宗淵源序》比較詳細的敘述了胡氏的源流情況,為各地多處族譜所轉載。

水東鎮小胡村胡氏源流考

小胡村譜牒的價值還在於其文物價值,從500年前流傳至今的永樂版族譜到100年前編纂完成的光緒版族譜,400年間,家族文化傳承都記錄在了這幾套族譜中,他們是胡氏家族文化的傳承與總結,是中國家譜編纂史的重要實物證據,也是民間珍貴的文物檔案資料,有著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作者石巍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張鳴勝系民盟宣州區支部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