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導演張黎:用鏡頭書寫民族史詩,用影像打造血色浪漫

2022-01-23由 仲仲娛 發表于 漁業

導演張黎是什麼樣的人

2011年11月,結束了影片《辛亥革命》的工作後,張黎並沒有急著開始下一部戲的拍攝,而是呆在工作室裡看劇本和聊天,顯得十分悠閒,他說空白時候進入的茫然狀態是非常有意思的。

張黎執導的《辛亥革命》在全國公映,雖然從一開始他就知道這是一次困難地創作,但對歷史題材的偏愛讓他最終接受了這個挑戰,但是僅就票房而言,可以用“慘淡收場”來詮釋。

導演張黎:用鏡頭書寫民族史詩,用影像打造血色浪漫

影片《辛亥革命》開場第一幕是鑑湖女俠秋瑾慷慨就義,接下來是廣州起義,槍林彈雨中,年輕的革命黨人紛紛倒下,這也是影片最打動人心的一個場景,起義失敗後,風雨中黃花崗烈士們的遺骸被海浪打到岸邊,由李冰冰飾演的徐宗漢抱著這些年輕的身體無聲地哭泣著。

犧牲,是張黎為影片《辛亥革命》找到的關鍵詞,同時擅長鏡頭描述的他還為全片營造了一種悲劇情調,對於這部作品,張黎並不甘於只是簡單地奉獻一部獻禮片,他要表現的是歷史精神的真實。

導演張黎:用鏡頭書寫民族史詩,用影像打造血色浪漫

《辛亥革命》是張黎做導演以來第一部公映的電影作品,這之前,他以執導歷史題材電視劇而出名,其中《大明王朝1566》、《中國往事》和《人間正道是滄桑》等劇因強大的演員陣容,精緻的畫面語言,以及對歷史的強烈反思而深深震撼了觀眾。

2009年,全國熱播的《人間正道是滄桑》為張黎贏得了廣泛的讚譽,全劇講述了一個家庭從1925年到1949年之間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而在這部劇中的楊家三兄妹各自都因為機緣巧合之下投奔了國民革命,但卻被時代裹挾,導致三個人進入到了不同的陣營當中,而因此也展開了各自不同的命運軌跡。

導演張黎:用鏡頭書寫民族史詩,用影像打造血色浪漫

在張黎的眼中,這一部劇的背後實際上是寄託著他對於兄弟失合這樣的歷史悲情的一種惋嘆,在塑造的人物面對每個人自己的理想表現出來的操守之外,還夾雜著一種悲憫的,站在歷史更高處的家國情懷,而且同時也把張黎以往在歷史劇中一貫堅持的“沒有絕對的反派,只有特殊情境下催生的人類悲情”這一個人性化解讀歷史的視角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1978年,張黎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與張藝謀、顧長衛等成為了同班同學,成為導演之前,張黎一直是圈內最好的攝影師之一,從早期的《紅櫻桃》到《夜宴》等,每一部作品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少有人知道,能營造出精美畫面的張黎在最初考電影學院時卻連一張畫都沒有畫過。

導演張黎:用鏡頭書寫民族史詩,用影像打造血色浪漫

1978年,和張黎一起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的還有張藝謀、陳凱歌、李少紅、胡玫和田壯壯等人,多年後,人們通常用第五代來稱呼他們,在張黎眼中,作為高考恢復以後的第一屆大學生,他的同學當時都非常刻苦。

自認為藝術感受力弱的張黎數理化基礎相對比較紮實,攝影課上枯燥的技術知識對於他而言並不難,這也養成了他對技術的倚重和苛求,但是當張黎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瀟湘電影製片廠時,卻根本沒有任何機會拍攝電影,於是包括張黎在內的畢業生們成立了一個青年攝影組。

張黎的第一部影片《候補隊員》,這一部講述一個孩子如何學習武術的兒童片在一年後獲得了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這樣的成功給張黎帶來了更多大的機會。

導演張黎:用鏡頭書寫民族史詩,用影像打造血色浪漫

1987年,當同學張藝謀因導演《紅高粱》而一舉成名時,張黎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攝影世界裡,1999年,張黎憑藉影片《橫空出世》獲得金雞獎最佳攝影獎,2006年又憑藉《夜宴》榮獲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業內對張黎鏡頭的評價是“總能湧出一種有意強調的造型效果,使畫面的歷史感、真實感咄咄逼人,滲透出的那種無聲的力度抓人心肺”。

導演張黎:用鏡頭書寫民族史詩,用影像打造血色浪漫

張黎特別不願意被拍攝,以至於生活照特別少,自從做了導演之後,他甚至連相機都很少拿起,2007年,張黎擔任了吳宇森導演的《赤壁》的攝影指導,這是張黎以攝影師身份出現的最後一部電影,此時,他已經開始轉行做導演了。

導演張黎:用鏡頭書寫民族史詩,用影像打造血色浪漫

從2000年的《一聲嘆息》以來,張黎一直是馮小剛合作最多的攝影師,張黎也在馮小剛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為他以後的導演之路給予了一些幫助,其實早在1997年,張黎還遇到了另一位對他有影響的導演胡玫,他曾為胡玫拍攝了影片《遠離戰爭年代》,此次胡玫將執導電視劇《雍正王朝》,希望張黎能來做攝像,最終張黎成了這部後來紅遍大江南北的歷史劇的藝術總監,也正是這次合作讓張黎第一次對歷史劇的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導演張黎:用鏡頭書寫民族史詩,用影像打造血色浪漫

從2001年當導演以來,張黎執導了多部電視劇,每一部都是歷史劇,如同他當年總是用鏡頭尋找最有質感的畫面一樣,拍攝這些歷史劇他也在用鏡頭尋找著最恰當的表達方式,為此,張黎拍片的速度比其他導演都要慢很多。

導演張黎:用鏡頭書寫民族史詩,用影像打造血色浪漫

可是張黎也有自己的困惑,生性不善言談的他最羨慕的就是在現場能說並會做示範的那些導演,張黎的工作方式就是認真仔細地做好一切準備,多年跟鏡頭打交道讓張黎對畫面的要求近乎苛刻,在他的拍攝現場布光是要嚴格把關的環節,另外還要求即使遠景裡的道具也必須真實可信,同一場戲一定要換不同的機位拍好幾遍,絕不允許一場戲一個鏡頭連拍。

導演張黎:用鏡頭書寫民族史詩,用影像打造血色浪漫

中立的觀點,詳實的史料,人性化的解讀方式以及堪比電影畫面的影像效果最終形成了張黎式歷史劇的一種獨特風格,而屬於他的傳奇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