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從二環退到天通苑,我只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2022-01-15由 36氪 發表于 漁業

在多樂之日裡上班好嗎

環路在北京已不僅僅是交通或地理的概念,環路構造著圈層,二環以裡,三環以裡,四環以裡,這些熟悉的話語,一直以來都代表著某種對身份的界定。

但城市的概念並非是固態的,飛速擴張的北京正由大批年輕人構建出一張以五環為邊界、交織著渴望與焦慮的新地圖。在這張地圖上,我們選擇了五環上的幾個節點,年輕人的工作、生活以及情緒統統聚集於此,而他們也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這些地區的風貌。

穀雨年終策劃《2019人生大轉場》之《五環青年》,進入第一站——天通苑。

天通苑,北京五環邊上的一個“睡城”。它有30萬居民,號稱亞洲最大的社群。除了居住,這裡似乎很難讓人產生地點認同。年輕人選擇這裡,往往是因為可以找到一個性價比不錯的居住空間。天通苑的五環青年,他們的行動軌跡往往是點對點的。下班通勤到家後,家的內部就成了最重要的空間。

對於一些人來說,天通苑只能算睡覺的宿舍。也有人把自己的居所發展成了一個“社群”。

這些隨時準備離開它和逐漸融入其中的年輕人們,成了天通苑保持活力的源頭。

我是做代購的,140平的房子,一半是衣帽間,一半是貨架。我和老公在家裡的活動場所就剩臥室和廚房了。

做頭髮在SKP、做睫毛和指甲在國瑞城、做美容在王府井、衣服乾洗和皮具護理在太陽宮、看牙齒的醫生在藍色港灣、按摩在國貿華夏良子——我和天通苑的緣分就是這樣了,不會特意去了解這個地方。

房子是老公當年在親戚的推薦下買的。這房子已經是第二次住了。談戀愛的時候和公婆在天通苑住過一段時間,當時我還沒辭職創業,單位工作起早貪黑,早8點到晚7點,正好趕上天通苑的早晚高峰;這個地方我們覺得太遠了,後來還是搬進了城裡。

辭職做代購之後,我的貨還是放在天通苑這個大房子裡,要發貨就得兩邊跑。從東三環開車到天通苑,每次堵得人都想哭。那會兒北京房租漲得太快了,東邊的房子每兩年續簽就上漲兩千。再加上公婆在天通苑待得實在太無聊了,決定回老家和戰友街坊一起熱熱鬧鬧過日子。就這樣,我們在2017年又搬了回來。

從二環退到天通苑,我只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我每天外出儘量避開天通苑的通勤高峰,會議能約11點就不約10點,能約下午一點的更好。通常1小時的車程我得按1個半小時的預算走,真堵起來兩個半小時也到不了。老公上班主要靠地鐵,他說在地鐵上吵架的人挺多的——可以理解,人奔波久了確實很難心平氣和。

這邊樓上樓下基本都是租戶,不少是剛來北京的年輕人,人的流動性特別大。我每天的作息是起床之後出門下樓開車就走,回來通常都是半夜了,和鄰居根本見不著。有一年,老公回哈爾濱參加初中同學婚禮,聊天的時候才發現他在北京時就住在我們隔壁樓裡,離得這麼近,大家也從來沒遇上過。

從二環退到天通苑,我只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天通苑現在其實是我的賓館和倉庫。認識的鄰居都是客戶,一部分還是婆婆在的時候給我累積的。有一次因快遞送錯,我聯絡對方來家裡取,結果這個鄰居發現我的東西比她要買的海淘店還全,就直接在這兒買了。她後來因為生二胎回了湖北,但還是一直找我買東西。

我最熟的人不是鄰居,而是快遞小哥。他們都知道我睡得晚,起得晚,白天經常不在家。熟的小哥經常默默把東西放在門口,然後用微信發張照片過來,也不敲門打擾我睡覺。

在天通苑,其實是可以靠網購過日子的。我是做日化產品代購的,日用品肯定不缺。米、面、油、純淨水、飲料、啤酒,還有一些高纖維的食品,比如玉米、地瓜也全部網購。一開始我們還在樓下買點水果,後來就一水兒地“拼多多”了。以前和公婆一起在天通苑住的時候,去趟龍德廣場或者超市搞得跟全家團建似的,早都逛膩了。

和老公一般也就只有晚上能見面,熬到三四點才睡是我們家的正常作息。

我老公是個演員,比較宅,劇院裡沒有戲排就會待在家裡,早上差不多10點多起床,自己做點簡單的脫脂餐,小兵人玩具自己可以玩一天,偶爾遠端幫我發個貨,晚上就去龍德廣場的迪卡儂專賣店跑一小時步。

我們的生活像是兩個交匯的圓圈。我愛折騰,他反之。讓他每天往外跑,他會瘋;讓我每天宅在家裡,我會瘋。所以就像現在這樣挺好的,互不干涉,但又能互相照應。挺好。

從二環退到天通苑,我只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從二環退到天通苑,我只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學校裡有個教美術的同事,有一天下課聊天,她說自己住北邊,“特別遠”,我說你再遠也沒我遠。結果發現我倆都住天通苑。

我過去一直租住在北三環,因為離單位近,後來房東臨時要用房子,我得在一週內搬走。

我快速決策了一下:

東邊房租太貴了。西邊房源太少,海淀的學區房價格更貴,南邊不考慮;這樣一來我只能往北邊走,到北四環的北辰,房租沒變化,路還不好走;再往北走到立水橋,房租下來點了,但靠近地鐵的房子也沒便宜多少。到了天通苑,我發現房子挺好,關鍵是價格下來了,100多平的兩居不到6000。

現在我租的這個房子有一個非常大的客廳。我覺得太棒了,這就是我想要的環境。

我原來住的小區雖然成熟,但年代都比較早,搬到這邊的大屋子裡,整個身心都變開闊了,我不知道怎麼形容,就是呼吸忽然間通暢了,好像有新鮮血液注入身體裡。我每天下班回到這個家,覺得簡直可以在家跑起來。

我知道天通苑的地鐵早晚高峰都特別擠。每天早上8點上課,這就意味著我早上最晚6點起,6:30必須收拾完下樓。一開始確實感覺通勤太辛苦了,但每天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家越弄越有樣子,就又覺得這麼累還是值的。

從2019年1月搬過來算,我住天通苑也快一年了,這期間我有一大部分時間在外面拍戲,真正待在這兒的時長只有三個月。但我媽喜歡這兒,我的妹妹也特別喜歡這兒,我們是雙胞胎,從小一起長大,11歲就來北京學舞蹈,我高一就考了中戲。我媽是為了照顧我們,把工作辭了來北京。我家是個挺普通的家庭,沒什麼特殊社會關係,全靠自己打拼,所以家人之間的關係特別親密。

這次找房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兒,我媽說要不然她不跟我一起住了。她說你自己住的話沒有那麼貴。我明顯能感覺到她挺傷感的,覺得拖累了我。我當時就跟她說了句東北話,說你就別整那些沒用的了——我們後來再也沒有提過這件事。

現在,我下班到家基本上是6:30左右,我媽已經把飯做好了。吃完飯我們會出來遛彎,我媽每次都會帶我走不同的路,告訴我龍德有什麼好吃的,華聯有什麼好吃的,有哪些新開的店。她對天通苑比我熟悉多了,這種感覺真的挺美好的。

我是把二環的房子賣了,在天通苑買的房。選天通苑的原因很簡單:一個是那會兒天通苑房價不高,我買的時候兩萬多一平米,最早是2650元/平米——這是政府在這兒搞經濟適用房的最初售價;再一個就是戶型,比起老房子,天通苑的戶型比較舒服,沒有特別浪費的面積。

我之前的房子是學區房,住在那兒小孩能直升東直門中學。對有小孩的人來說,學區房可能是頭等大事,但對當時的我來說無所謂。那個房子在頂層,沒有電梯,四五十平,房子很老,屋裡能看見當年抗震加固打的那些梁,樓下環境也不好,沒地兒停車。

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居住條件,不願意委屈自己一直住在這樣的“老破小”裡,就買了這套118平米的房子。我父母現在也住在天通苑,離這兒走路大概十分鐘的距離,我晚上有時候會去父母家裡吃晚飯。

搬到天通苑,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盡情玩車了。現在這套三居室擱著五輛山地車,在這裡拆裝車也很方便。我從小就喜歡騎車走坑坑窪窪的路。第一輛專業山地車是在大學買的二手,花了七八千,買回來就自己拆拆裝裝做區域性升級,比如換個手剎,換個腳踏之類的,每次升級完就趕緊出門體驗。上班之後有餘錢了,我就買頂級的山地車,大概五六萬一輛。

相比之下,天通苑交通不便捷這個事,真不是我在意的問題。大不了人家早上8:00出門,我7:30出門,多開10公里的路,晚上比人再多開半個小時回家。而且通常情況下,我工作時間很彈性。我拿交通換來的是空間。原來那個四五十平米的老房子,進去五個人就滿了。

從二環退到天通苑,我只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從二環退到天通苑,我只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這幾年,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爭取每年能出國騎行一次。比如我剛參加了一次紐西蘭的賽事,賽程相對輕鬆,心情非常愉快。而之前去馬來西亞騎的那次,路很難騎,而且賽程安排密集,就是個很大的挑戰。隨著年紀增長,騎車這件事兒變得更純粹了: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有不同的騎行體驗,這是我目前最重視的東西。

這樣一來,對我來說,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就更重要了。平時上班、見人、約朋友出去騎行,回來我就踏踏實實往天通苑的家裡一待。這個家最舒服的時段是下午太陽最好的時候和晚上十點以後。晚上,天通苑周邊很安靜,尤其我住在東區,沒有高速路、城鐵透過,你會覺得心情很平靜,很踏實。

我在天通苑最典型的一天就是週五晚上開始做準備,比如燉點肉什麼的,週六早上起來去菜場買新鮮蔬菜,稍微琢磨一下菜譜,然後忙忙叨叨燒好菜。

用珍藏的食器來做飯招待人算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吧。

有一年去日本出公差,我接觸了日本傳統料理,發現好看的食器跟菜搭在一起特別有感覺,正好觸動了我骨子裡的審美。然後,我就開始打怪升級一樣買日式食器,陸陸續續蒐羅了好多物件。我有一段時間想不開,弄碎一個盤子就接受不了,後來想明白了,陶器本身就有易碎的特性,如果喜歡它,就要接受“易碎”的本質。

食器就是生活器具,如果老是收著不用或者太小心翼翼,就失去了意義。我把它們買回家,就是希望物盡其用。所以現在每週請客都會拿一些新的食器出來用,每次都會嘗試新的搭配。

買房子跟談戀愛一樣,得看緣分。當年在出租屋裡攢了這麼多食器,搬家別提有多辛苦了,我每天晚上下班回家都要打包到天亮。

我憑心情有一搭沒一搭的四處晃悠著看房,可一直拖到北京房價開始上漲都沒下手。有一次幾個好朋友約在那會還叫新光天地的地下美食街吃飯。朋友說有個樓盤特別好,跟天通苑隔了一條清河,大家都動了心,吃完飯就和朋友們去售樓處排隊,四個人每人登記了一套,最後還都各自買了一套。

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後,忽然就有了一種踏實的感覺。現在回北京,飛機一降落,會有種“到家了”的踏實感,回貴州老家反而是看望父母的度假感,到點就得啟程。

我們這小區挺適合年輕人的,有活力。2012年剛搬來的時候,小區周邊還挺荒涼的,路也沒全修好。年輕人多的地方發展就是快,現在我旁邊711、羅森、全家、星巴克、原麥山丘、多樂之日全都有。但這裡流動性太大,左鄰右舍全都是租房的,這幾年都不知道換了多少撥人了。

來我家吃飯的人都是朋友或者朋友帶著來的,不固定。大家有緣遇到了,天南海北聊一聊。有一次好朋友來北京到我家吃飯,他朋友開車送他來,就順便一起吃。他朋友說,從來沒有在別人家受過這麼高規格的接待。當時我還挺意外的,因為除了用的食器不同之外,菜其實是家常菜,可見生活有的時候還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

從二環退到天通苑,我只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聽中介說,在我們小區第一批買房子的大部分都賣了。這些年,因為各自的人生軌跡不斷髮生變化,當年一起買房的朋友陸陸續續都賣了房子,有因為成家、事業奔赴他鄉的,也有僅為投資用,連住都沒有住過就賣了的。

人在不同階段,心態會變。買房子的時候,我說這輩子都不會賣房。現在覺得在合適的時點,我也可能會賣。這個房子70多平,又快裝不下這些東西了,我想換一個大點的房子,地點更遠點也沒關係,這就看接下來我的生活方式怎麼變了。

從二環退到天通苑,我只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攝影丨肖予為*、謝匡時*、張小菠*、曲俊燕*、趙天藝*、曾可*

編輯丨汪若菡*、趙天藝*、金赫

視覺設計丨王鑫

專案協調丨迦沐梓

專案主持丨任悅*、詹臏*

專案監製丨王波

*為共同版權方OFPiX團隊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