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第九課|“年”不是怪獸,而是年終豐收後的祭祀大典

2022-01-15由 七碗茶歌 發表于 漁業

唐虞什麼意思

第九課|“年”不是怪獸,而是年終豐收後的祭祀大典

第九課|“年”不是怪獸,而是年終豐收後的祭祀大典

中國民間有一個流傳久遠的傳說,認為“年”是一種怪獸,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趕走這頭怪獸,辟邪驅兇,保佑家中平安。奇怪的是,任何典籍中都沒有記載過這頭叫“年”的怪獸。那麼,“年”到底是什麼東西?“過年”的正確含義又是什麼呢?

第九課|“年”不是怪獸,而是年終豐收後的祭祀大典

“年”的甲骨文字形(圖1),上面是“禾”,像一株已經成熟的沉甸甸的穀物,下面是一個面朝左、手臂下垂、弓著腰的人。甲骨文學者葉玉森先生在《說契》一書中釋義為:“疑從人戴禾……禾稼既刈,則捆為大束,以首戴之歸。”刈(yì),收割。葉玉森的意思是說:莊稼收割完之後,農民們將它們紮成一捆一捆的大束,然後背在背上和頭頂,運回家去。這樣的場景,在今天的中國農村仍然司空見慣。

“年”的金文字形(圖2),上面還是“禾”,下面的人形稍有變化,為了表示農人弓腰的模樣,特意在農人的腰部加了一橫,但這一變化卻為以後字形的訛變埋下了伏筆。

我們來看“年”的小篆字形(圖3),下面的人形訛變成了“千”,以至於許慎根據這個字形錯誤地認為“年”乃是一個“從禾千聲”的形聲字,因此,《說文解字》收錄的這個字就寫成了上禾下千的“秊”。而我們今天使用的“年”字則完全看不出“禾”和“人”的組合了。

《說文解字》:“秊,谷熟也。”“年”的本義就是穀物成熟。《春秋穀梁傳·桓公三年》載:“五穀皆熟為有年也。”《宣公十六年》又載:“五穀大熟為大有年。”都是穀物成熟之意。因此,甲骨文學者於省吾先生在《甲骨文字釋林》中總結說:“年乃就一切穀類全年的成熟而言。”

儒家十三經之一的《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詞典,該書《釋天》篇中說:“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唐虞指唐堯和虞舜的時代。也就是說,中國的紀年方式,最早的唐虞時代稱作“載”,夏代稱作“歲”,商代稱作“祀”,直到周代才改稱為“年”。北宋學者邢昺註解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遠古時期,人類的紀年方式非常質樸,即直觀地以莊稼成熟的週期來紀年,世界上的許多民族都曾經採用過這種紀年方式。

但是,作為紀年方式的“年”僅僅單純地指穀物成熟嗎?事實並非如此,從載(堯舜)、歲(夏)、祀(商)一直到“年”的演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用作紀年的載、歲、祀都有祭祀的意思。因此,載、歲、祀,一脈相承而到周代的“年”,仍然繼承了前幾代祭祀的含義。莊稼收割完畢,古人要慶祝豐收,同時祭祀祖先神靈,舉行的這個祭祀的儀式就稱作“年”。

日本著名漢學家白川靜先生在《常用字解》一書中有極富啟發性的論述。他認為:“‘禾’形示禾形頭巾,象徵稻魂(身居稻秧的神靈)。插秧時節,為祈禱豐收,跳起‘田之舞’。‘年’形示男人起舞,有收成之義。穀物一年一收,因此有了年、年份之義。”

也就是說,“年”的甲骨文字形不僅僅意味著將收穫的莊稼“以首戴之歸”,而且極有可能還意味著在年終的祭祀儀式上,男人頭戴穀物形狀的飾品,翩翩起舞,向神靈祈求來年的豐收。甲骨卜辭中屢屢有“受年”的記載,就是在占卜一年的收成多少。

綜上所述,“年”之所以作為紀年方式,就是因為年終時為莊稼的收成所舉行的最重要的祭祀活動;而“過年”這一傳承數千年的民間習俗,就是這一祭祀活動的形象寫照,透過祭祀,感謝神靈和祖先賜予的過去這一年的收成,同時將過去的這一年圓滿地“過”去,再祈求來年仍然像過去的這一年一樣的豐收。這才是“過年”的本義,跟什麼驅除怪獸毫無關係。

第九課|“年”不是怪獸,而是年終豐收後的祭祀大典

《古人原來是這樣吃飯的!》,許暉著,青島出版社2018年5月版

撰文:許暉

第九課|“年”不是怪獸,而是年終豐收後的祭祀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