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揭秘:歷史上的劉表有多強?匹馬入荊州,牧守一方保十八年太平!

2022-01-15由 華夏問長安 發表于 漁業

荊州劉表有多少人口

“荊州……非其主,不能守!”

諸葛亮的一番《隆中對》算是將荊州牧劉表徹底的劃為平庸的二流諸侯了。當然,《三國演義》當中對於劉表的一系列描寫也確實將他塑造成為了一個單純“推動劇情發展”的二流人物,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歷史上的劉表在其高光時刻也曾經牛到不行,絲毫不輸曹操、劉備、孫權,其在荊州的一系列驚豔表現絕對稱得上是頂尖人物!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荊州劉景升!

揭秘:歷史上的劉表有多強?匹馬入荊州,牧守一方保十八年太平!

一、一紙詔書和混亂的荊州

東漢末年,隨著朝廷的日益腐敗,對於帝國的各個地方州郡掌控力越來越弱。尤其是在黃巾起義之後,大規模的動亂直接摧毀了朝廷在地方上的官僚系統,從而使各地全面失控。而此時的荊州恰好就是朝廷失控比較嚴重的地方之一!

上一任荊州刺史王睿被孫堅逼得吞金自殺,行政長官的空缺直接導致荊州地區的權力格局陷入混亂之中。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上的宗族勢力開始趁著荊州權力的“真空期”,大肆地搶佔地盤。其中北面的南陽郡被袁術所佔據,而南面的長沙郡則是被蘇代所控制,襄陽郡則是被張虎和陳生二人瓜分,華容縣則是被貝羽所奪取……

此時,董卓已經進京掌控了東漢的朝政。面對荊州如此紛亂的局面,董卓也知道必須要派遣一名朝廷官吏前往荊州,力求將荊州的局勢穩定下來,而這個最終的人選就是劉表!

但是,要讓劉表一個人去穩定荊州紛亂的局勢,朝廷能給劉表的僅僅只有一紙詔書!

揭秘:歷史上的劉表有多強?匹馬入荊州,牧守一方保十八年太平!

二、匹馬入荊州,縱橫捭闔間成為局勢掌控者

單人匹馬的劉表來到荊州,當時幾乎沒有人相信劉表能夠在如此紛亂的荊州坐穩刺史的位置。但是,他們錯了!

劉表在充分了解荊州的局面後,心中很清楚:單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掌控荊州的,唯有是各家宗族之間相互制衡,自己才有機會逐漸做大!

正是在這樣的策略指導下,劉表開始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而荊州地區的一流豪族莫過於“蒯氏”和“蔡氏”。這就引出來了我們在《三國演義》中時常在劉表身邊看到的三個人:蒯良、蒯越、蔡瑁。

揭秘:歷史上的劉表有多強?匹馬入荊州,牧守一方保十八年太平!

當時劉表召見了這三個人,四個人在一起對荊州地區未來的權力架構進行了重新的劃分,最終達成了利益層面的一致。那麼好,接下來劉表就以官府的名義對那些割據州縣的豪強進行討伐,蒯氏和蔡氏兩大豪族則負責為劉表提供兵馬和後勤保障。

也就是說,劉表是搖旗的,蒯良、蒯越和蔡瑁則是打手。頂級豪族一出手,果然是不同凡響!僅蒯氏一家便直接幹掉了荊州地區近五十多個不入流的地方豪強!挾著大勝之威,蒯良又威逼加利誘成功的遊說張武、陳孫讓出荊州重鎮襄陽,使得劉表得以進駐。這樣一來,堂堂的荊州刺史終於可以在荊州的治所辦公了!

揭秘:歷史上的劉表有多強?匹馬入荊州,牧守一方保十八年太平!

三、安內之後便是攘外,荊州之地進入全盛時期

依靠著荊州地區的頂級豪族的支援,劉表終於是坐穩了荊州刺史的位子。在他高明的政治手腕兒平衡之下,各個豪族之間相互制衡,而他這個荊州刺史的地位也越發的重要。

內患方才剛剛平息,但是外患卻又接踵而至。一心想要染指荊州的袁術命孫堅前來進攻,不曾想孫堅卻死在了名不見經傳的黃祖手中,如此一來袁術不敢再覬覦荊州。緊接著劉表又接連平定了長沙、零陵等南方諸郡的叛亂,從而使得荊州終於全部置於劉表的掌控之下。

在此基礎上,劉表又進一步扶持張繡,使之成為荊州與中原地區的戰略緩衝勢力,從而大大減少了荊州受到外來勢力干涉可能性。

正是在這一系列佈局和操作之下,為荊州贏得了一個平穩而寬鬆的外部空間,此後劉表得以安心治理荊襄地區。在紛亂的東漢末年,荊州竟然長達18年時間沒有發生戰亂,一時之間這裡竟然成為了世外桃源般的避世之地,大量流動人口紛紛湧入,又進一步刺激了荊州的發展,使得荊州進入全盛時期。

揭秘:歷史上的劉表有多強?匹馬入荊州,牧守一方保十八年太平!

四、成也豪族,敗也豪族

劉表統治荊州是建立在依靠豪族的基礎上,但是其發展也同樣受到了豪族的限制。畢竟地方豪族最重視的依舊是勢力在本土的利益,至於“平天下”的事情他們並不關心。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使得劉表所統治的荊州自保有餘而進取不足,白白錯過了十八年的時間,而沒能有絲毫對外擴張的發展。

最終當曹操統一北方,而劉表又去世之後,荊州地區的豪族勢力就迅速的拋棄了劉琮等人,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更為強勢的曹操的懷抱。

綜合前文所述,我們能夠發現劉表確實具備了牧守一方的才能,在紛亂的荊州能夠單人匹馬掌控局勢,其能力水平並不比曹操、劉備等頂尖人物差上多少。但是他真正欠缺的卻是心懷天下的進取之心,始終不能突破豪族統治的桎梏,所以最終只能坐困荊州一隅而為他人做嫁衣。

圖/來源於網路

文/華夏問長安